于向溟:身心共至,未来已来
2017-06-19王宗亮
王宗亮
“职业艺术家、文化艺术项目的策划者”。于向溟对自己的期许和理想,务实而充满想象,并且没有同现实轨道发生割裂,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发自内心抵触仅仅是看上去很美的事物,也不会将精力用于粉饰华丽”。于向溟对自己的未来生涯、未来艺术行业的认知,如同他的作品,天马行空的迷幻中,蕴含着清晰坚实的条理与机锋暗藏。
个展、个人创作;综合文化艺术活动策划;艺术区、机构构建,于向溟像过去一样,将自身的文化艺术抱负和所作所为,尽可能拓展到目之所及、力所能及。2017年伊始,于向溟将自己多重身份的认知感提升了一个高度,开始由去年让位项目本身、退至幕后的主持,再次转变为常常回到台前的亲力亲为,他解释说:“过去尽量少露面是为了能让别人将更多注意力放到我所做的事情上、放到展览本身,现在偶尔露面目的也是如此,只是此时更需要我的出现和担当。”
今年,于向溟开始采用上述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方式开展自己生涯新阶段的艺术事业探索,当驾驭这些对于落地条件要求极其苛刻的项目时,于向溟亦保持着饱满的想象、热情和灵动。在采访中,他时而像口若悬河的艺术家,时而像思维敏锐的哲人,时而又像细腻理智的经理人;对于过去,他坦承已经划上句号,对于未来,他把时代主题想得比谁都明白:“大文化IP”“多重身份的新艺术家”“传统、落后行业角色,机构的定位转换”“社会产业升级对艺术的冲击”“新兴艺术从业群体的诞生”“艺术行业的未来10年尽在眼前”……仿佛预言般极具煽动性的词眼在他口中如数家珍,宏大叙事的构想下是步步为营的论述:抑制住兴奋的同时,被步步引导到未来艺术圈畅想蓝图,在听者心中徐徐展开……
东方艺术·大家:对自己未来的工作领域有怎样的规划和设计?
于向溟:2017年,我的工作基本分两类,一是纯个人项目,在江南地区会有一个户外的装置展示;另外就是在上海和北京的个展。
二是团队项目,今年将在浙江建立一个持续性的艺术计划,比过去我们所做的更加开放完整,会引入更多的介入形式和资源。另一个项目就是我们今年和几家大型机构合作,在北京东五环新建的私人美术馆群组成的观唐艺术区,预计年内落成,新成立的艺术区将包括美术馆主体建筑、艺术酒店、艺术俱乐部、户外的装置展示空间和一个人工湖等等,有望组成一个新兴的文化艺术产业园,未来可能成为北京新的文化地标:而届时它将和798会有比较大的不同,相对来说观唐艺术区在我们的规划中,会更集中更有效,有利于未来更大的文化IP的实现。
东方艺术·大家:那你認为过去包括艺术区、美术馆,画廊等艺术发声场所存在哪些弊端或者说值得改良的地方?
于向溟:改革开放前我们只有官办美术馆,之后随着社会的变革才陆续有私人艺术机构、美术馆的出现,直到现在我们还是在探索的路上。虽然说大部分美术馆并不是成功的,多数私立美术馆都面临生存危机,更别提展览和艺术的品质——而后者才是核心价值所在。也是我最为看重的。所以我认为还是资金支持决定了很多东西,也就是常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种类繁多的艺术项目的品质有限,形式单一,大众审美的落后。也需要艺术从业者使用更多的智慧和想象力作为桥梁,将文化艺术产业的需求和供给精准对接起来。
再有,业态本身的发展阶段、资金、美术馆主导人的不专业、过强的资本诉求凌驾于上,政策制约等等因素都会导致美术馆和艺术机构的畸形。我们看过太多精彩的昙花一现,每每某个美术馆会有些大展,接着就是例行的吹吹打打、大吃大喝,人群一拥而上也一哄而散。蹭热点过后。什么都不剩。那些华丽的建筑和概念,被粗放消费后,如行尸走肉般原形毕露,只会变成曾经看上去很美的风景,所有的参与者都成了过客。我们从来不缺好的建筑设计,只要有意志有能力,什么样的建筑空间都能实现,但内在价值呢?很多机构和美术馆缺乏、甚至根本没有自身发展的延续性可能和长远规划,不可否认,并非这些机构的创始人、管理者没有人文理想,但是迟迟拿不出健康的运行、运营模式,将精力过于放在表面和走那些光鲜的过场,还有短期压榨艺术家的价值占为己有。使得这些看似繁荣的场所对民众、艺术家,甚至是对政府政策导向,都产生了极大的误导,导致一系列恶性循环。当然了,整体看来我还是乐观的,因为所有事物的初级阶段难以避免会暴露诸多弊病陋习,好在现在很多人都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有一部分人开始行动改善,这说明我们的相关行业处于萌芽期、学习期。所以,交学费的行为,是在所难免的,面临问题很正常。因为无论是对欣赏艺术的教育还是对管理艺术的教育都起步十余年而已,艺术管理专业也处于摸索的初始状态,所以一度的繁荣同时也是粗枝大叶的草创期,远远没达到快速发展和繁荣期。今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进步改良,相信越来越多的机构会逐渐找到适用于自己的创造、商业和管理模式,保证自己能够健康正常地生存、运转下去。
东方艺术·大家:你理想中未来的美术馆或者说艺术机构应该如何运作?具体到自己的项目中会怎么做?
于向溟:现在,到了一个急需专业人才改变艺术机构的体制和方式的时候了,具体到我们的项目,未来观唐艺术区首先在场馆的功能性——从美术馆、艺术俱乐部,学院,艺术酒店,到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品仓储等等都会一应俱全,因为我认为这样才能打造像样的生态圈,不仅保证自身的丰富完整,还能带动社会周边、乡里的进步发展,这也与决策层的初心是一致的。自上而下的推动是必要的,要有新的运营设计,不要停留在简单的艺术品交易,同时也要有金融的强力辅助。总而言之,未来综合性艺术机构应该积极开发新的驱动引擎,赋予未来的新兴艺术群体更多的能量。
观唐艺术区决策层,尤其是董事长李保刚先生的要求是一定要高起点:展览项目可以不求多,但求做精做透,做诸多可以延伸的艺术项目,让公众更多参与其中,更多和社会发生关系,让更多的大众了解当代艺术,不要停留在小圈子。同时,艺术文献的存留和组织持续深入研究,并且定期与社会和行业分享、再利用等等。我始终认为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机构,都不应该沉迷在小圈子的自娱自乐,应把视野和胸怀投射到更远大的地方,让自己的精神、情感,落到大文化概念上,不要排斥与其他学科发生关系。另外要用最专业团队保证想法的执行运作,要做长远的发展规划。不被当下蒙蔽,不要追求利润的立竿见影,这是不现实的急功近利!在商业模式上坚持创新求变,与投资方达成共识,给予他们合理周期的回报。
东方艺术·大家:当下的艺术创作和展示环境,与你曾经设想的未来一样吗?
于向溟:基本上差不多。现在与我的青年时期相比,环境肯定是进步、也优化了许多。虽然我们还有许多差强人意和尚待改进的地方,但我相信,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国力的上升,艺术的创作和展示环境依然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有问题并不代表不会改变,这就需要我们从业者的共同努力。
东方艺术·大家:那你想像中艺术行业的面貌,在未来会呈现出哪些现在没有的形态?
于向溟: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交替换代的伟大时代,我们看到前几年一些画廊和美术馆的展览常常十分缺乏主题性、涣散泛滥,这就说明大家到了一个没有明确方向的时期,为什么呢?我觉得出现这些现象的时候,就是旧有价值体系发生紊乱和消耗殆尽的征兆,但我也认为,混乱与迷失同时也是新秩序产生的契机,这个过程阵痛是要有的,此刻正是在转变的过程。
因为我们现在社交方式、社会形态都发生了极大的颠覆性改变,工业、科技发展水平提高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时机也赶上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飞速更新,与艺术行业直接相关的业态和投资圈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改变。如此多直接、间接的改变,各种现实条件簇拥下,没理由认为艺术行业会一成不变。我认为未来中国的文化艺术的形态,会更多的从中国本土立场发声,西方固有的学说观念会逐渐退化到辅助地位,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复兴并被新兴艺术家重新演绎到极致的可能,几乎是可以预见的。中国的文化艺术水平也会走向新的高度,在国际上的原创地位相应会极大提高。当然,前提是我们的体制改革势头可以保持,还有稳定的社会状态。
东方艺术·大家:你认为当下的美术馆空间,是否能满足不同媒介作品的完美呈现?
于向溟:当下作品呈现方式和观念的變化显然比美术馆展示空间变革要快,二者某些时期出现不匹配,规模质量的不均衡,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建筑空间是相对永久的,而作品呈现方式和内容的更新频率要远远高于建筑。就当下来说,很多美术馆空间是难以胜任、完美呈现多种门类、媒介形式的艺术作品。没有什么事情是完美的,这一点上有利有弊,空间的限制和制约也会倒逼艺术家、策展团队展现更大智慧,有时展览空间本身的改变也是一种创作的范畴。
东方艺术`大家:你理想中未来的艺术业态是怎样的?于向溟:未来的艺术行业,绝不再是单一的生态,其中牵扯到的产业会日趋丰满,只有这样,艺术行业本身才会有造血和繁衍能力,从而摆脱过去较为单一的形式。
前一辈人的努力——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中国现当代艺术诞生的三十年来,其结果基本上到今天已经呈现完毕,那么下一个三十年,或者我们就直接精确到下一个十年,我们的艺术面貌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如果以十年为一个周期,我可以断言我们现在正处于未来十年的第三四个年头,也就是说,至多再有六七年,就会有第一批新兴艺术家和行业生态的出现,我想那时的艺术家不会是单一的只能把自己关在家里创作的身份,他们会更加擅长、涉及在不同领域的工作和创造。比如说我一直强调的,现在的艺术活动和展览,对跨学科、跨专业的高标准考验是非常可怕的,如果艺术行业从业者没有相关的组织协调、管理统筹,甚至是融资的能力肯定是不行的,好的想法、想象力,也要配合超高的执行力才能落地——得以不打折扣或者说尽量少打折扣的呈现。面对日趋庞大的数据和从业、受众群体,一定需要一整套有效的应对解决方案和相关资源获取能力,这就非常考验未来艺术家的号召力和自身综合素质。艺术家可能需要具有一些领袖的气质和能力。
因为社会的进一步开放和多元化,势必将打破固有的艺术机制,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能在新时代的冲击下独善其身,艺术行业也永远不可能作为一个神隐的姿态将自己罩在襁褓中封闭前行,与更大的社会环境、潜在的受众隔绝开来。而新一代的艺术家,在信息和技术手段的强势推动、刺激思考和本体回归的影响下,他们对当下社会变革的关注、想象力,表现能力将会是空前的;新的艺术群体知识结构也将更加丰富,而这些知识亦不再是通过西方途径的灌输和拿来,相反,他们将会把本土的文化意识自觉性,放在自己的作品和策划中的重要位置上。
当然,我认为艺术创作还是单纯的,这并不矛盾。只是未来对各方合作的要求增高,艺术家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增大,大环境对艺术家的要求也会更高。
总结下来,未来的艺术行业有三个关键词:多元化,产业链,生态圈,只要你预备好自己的身心,理想的未来一定会如期、如愿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些,希望与同行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