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村出土玉器赏析
2017-06-19林东
林东
编者按:
1970年1明,在“十三朝古都”西安南郊的何家村,唐长安城兴化坊所在地,出土了1000多件深埋地下上千年的金银器、玉器、贵重药物、中外钱币、铜器等珍贵文物。虽然其中玉器出土的较少,但还是使人十分震撼,因为有唐一代玉器出土的原本就不多。何家村遗宝中的玉器器类丰富、制作精美,并且洋溢着皇家官场的气息。这些玉器代表了唐代顶级制作水平,还述说着独特的社会历史。时至今日,时间虽然已经过去40多年,但这些精美绝伦的玉器珍品,依然令人为古代玉雕大师巧夺天工的技艺钦佩不已。
玉臂环(一对)
唐代。外径8.4厘米,内径6.6厘米,厚0.9厘米,西安何家村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
玉臂环由三段弧形白玉衔接而成,内壁平整光滑,外弧壁雕琢成凸棱,打磨抛光,以鎏金铜合页将三段弧形玉连接而成。其中两段套合在一起不能打开,合页外侧制作成花朵形,中部花蕾突起,花蕾内镶嵌紫色宝石,四周花叶形框内原来也镶嵌有宝石,四角各嵌一个珠子。另一段弧形玉的两端与前两段弧形玉以鎏金铰链式合页轴相连,一为死扣,一为活扣,其轴可以抽出或插入,以便开启或关闭。两合页外缘均以兽首形鎏金铜包住,兽首相背,珠子镶嵌双眼,头顶各嵌一紫色宝石。
古代玉器大都属于艺术品,实用之外更具观赏价值。三段式可以自由开启的玉臂环,不仅玉质上乘,工艺精湛,设计构思也很巧妙。它利用黄金、白玉、珠宝三种材质不同的质地,色彩光泽,互相衬托,交相辉映,使玉臂环更显华贵富丽。最高贵的玉和金结合的臂环实为难得,迄今为止唐代遗物还仅见何家村遗宝中。
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
唐代。通高3.8厘米,口径10.1厘米,西安何家村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
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和阗白玉制作而成。玉质洁白莹润,一侧口沿略呈黄色,造型为八曲长椭形,深腹,下附亚腰形矮圈足。外腹凹凸分明,口沿一圈很薄,厚度仅有半毫米;外腹壁装饰有尖叶忍冬卷草纹。杯内两侧的弧形凸棱在腹壁,居中的两条弧线凸棱从口沿至腹底,凸棱两侧为圆润的凹槽。从杯口至杯底,器壁逐渐增厚。
狮纹白玉带板
唐代。圆首矩形銙,长5厘米,宽3.8厘米,厚1厘米;方銙长3.8厘米,宽3.6厘米,厚0.6厘米;圆首矩形铊尾长4.8厘米,宽3.8厘米,厚O.6厘米。西安何家村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
狮纹白玉带板由狮纹方銙、狮纹圆首矩形銙(扣柄)、狮纹圆首矩形铊尾、玉带扣,总计16件套组成。此副玉带狮纹的设计别具匠心,在15块带板上碾琢了俯卧、行走姿态各异的狮子15只,其中有12枚方绔的狮纹造型相同,方向相反,应为6对。纹样的雕琢方法为:先用较宽的砣具砣出狮纹轮廓,再沿銙边沿向内斜刻,将狮纹轮廓以外的空间剔地,使狮纹凸出,然后再用较窄的砣具刻画眼睛、鬃毛等细部,这种在平面上斜刻剔地,使所表现的形象隐起的技法为唐代玉雕所独有。
更白玉带銙
唐代。方銙长3.5厘米,宽3.3厘米,厚0.6厘米;半圆形銙长3.45厘米,高2.6厘米,厚0.6厘米;铊尾长4.45厘米,宽3.5厘米,厚O.8厘米。西安何家村出土。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该带銙由方銙4枚、半椭圆形銙9枚、圆首矩形銙1枚、圆首矩形铊尾1枚,共计15件套组成。纯白玉质,半透明,润泽洁白,如冰似雪,平素无纹。
斑玉带銙
唐代。方銙长4厘米,宽3.6厘米,厚0.6厘米;半圆形銙长3.8厘米,宽2.9厘米,厚0.6厘米;圆首矩形銙长4.8厘米,宽3.6厘米,厚0.6厘米;鉈尾长4.8厘米,宽3.6厘米,厚0.7厘米;带扣环长径5.3厘米,短径3.2厘米,厚3厘米。西安何家村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
该带銙由方形銙4枚、半椭圆形銙9枚、圆首矩形銙1枚、圆首矩形铊尾1枚、带扣1枚,共计16件套组成。青玉质内有云雾状墨斑,光素无纹,抛光细腻。
深斑玉带銙
唐代。方銙长4.1厘米,宽3.8厘米,厚0.65厘米;圆首矩形銙长4.4厘米,宽3.8厘米,厚0.65厘米;半圆形銙长4厘米,高3.1厘米,厚0.65厘米;铊尾长5厘米,宽3.8厘米,厚0.65厘米;带扣环长径5.2厘米,短径3.1厘米,扣针长3厘米。西安何家村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
该带銙由方形銙4枚、半椭圆形銙9枚、圆首矩形绔1枚、圆首矩形铊尾1枚、玉带扣1件,共计16件套组成。玉质黑白相间,光素无纹。带銙是古代附于革带上的装饰品,即束腰器。革带上的带筠质地有玉、犀、金、银、铜、铁等多种,然而尤以玉带銙最受古人珍视。据考证,最早在春秋战国至汉代时期,玉带饰为带钩。魏晋南北朝之后,玉带钩的使用渐少,而在革带上穿缀玉片成为定制。及至唐代,不仅沿用其制,且非常流行。它作为皇帝和官僚贵族革带上的佩饰,是等级和地位的象征。全套玉带銙的形制由带扣、带銙、程(ting)和铊(tuo)尾四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