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干预对多药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7-06-19张文歧
张文歧
【摘要】目的 探讨药学干预在多药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4种或4种以上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药学干预,比较两组的用药依从性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干预组用药依从性优良率为91.67%,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用药依从性优良率为76.67%,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干预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优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药学干预可提高给予多药联合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及其临床疗效。
【关键词】2型糖尿病;药学干预;多药联合;疗效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32.0.02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中临床确诊的患者中2型糖尿病占90%左右,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有家族史且体型肥胖者发病率更高[1]。由于存在多种并发症,2型糖尿病患者须长期接受多药联合治疗,以控制血糖,改善生活质量。研究指出[2],2型糖尿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与其临床治疗效果密切相关,通过药学干预可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减少用药偏差发生,显著提高疗效。本研究就药学干预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6月收治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确诊为2型糖尿病,接受≥4种药物治疗,无交流障碍,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48~80岁,平均(61.9±15.8)岁。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干预组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药学干预,措施如下:①药学评估。详细询问入院患者病史、用药史、过敏史及相关信息,据此拟定富有针对性的药学监护计划和干预方案。②药学教育。进行用药指导,告知其用药方法、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减少不良药物事件发生。③药学监护。进行实时生命体征监测,发现有不良反应即刻停止用药,并进行治疗处理。④药学随访。通过电话、家访等形式进行定期随访,结合用药情况评估其用药依从性,纠正用药不良行为,督促家属进行监督和提供家庭支持,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及时为患者答疑解惑。
1.3 观察指标
1.3.1 依从性
随机统计患者的服药依从情况,分为优秀(随机统计10次用药情况其中9~10次依从)、良好(7~8次依從)、一般(4~6次依从)和较差(4次以下)四级,计算优良率。
1.3.2 疗效评估[3]
显效:治疗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下降至治疗前的60%以下,糖化血红蛋白下降至70%以下;有效: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下降至治疗前的80%以下,糖化血红蛋白下降至治疗前的90%以下,但均未达到显效标准;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用药依从性
干预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临床疗效
干预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 论
糖尿病是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体征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我国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年轻化,随着疾病进展机体多个系统的并发症发生率和致死率也不断增高,为有效控制血糖及并发症,2型糖尿病患者常须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治疗,而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4]。患者对病情、所用药物及不良反应的知晓程度,尤其是用药依从性的高低会对疾病转归产生直接影响,对治疗效果也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发现,对干预组患者实施药物干预后其用药依从性高达91.67%,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96.6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对此类患者进行系统性的药学干预可提高其用药依从性和临床疗效,与报道相符[6]。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通过药学评估可准确了解患者自身情况,进而拟定针对性且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案,努力规范患者的用药行为,同时进行药学教育可提高患者对药物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了解规范用药的必要性,最大程度减少不良药物事件发生,而实施药学监护可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给予有效处理,确保用药安全性。
综上所述,进行药学干预可提高给予多药联合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临床疗效,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红艳.糖尿病治疗中给予药学服务的临床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22(6):50-51.
[2] 杨庆宇,郜 娜.多药治疗糖尿病过程中全程化药学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5):120-121.
本文编辑:王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