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特协同,城乡一体,做好送教上门服务
2017-06-19张贵霞任霞
张贵霞??任霞
为未入学的重度残疾儿童提供送教上门服务,能够更好地让残疾儿童平等接受适合其需要和发展的教育康复,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生存生活技能,使他们真正回归主流,适应社会的目的。笔者自2010年就开始在本地积极推进普特协同、城乡一体化送教上门服务工作。现谈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科学界定服务对象
送教服务对象一般为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因各种原因确实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具有一定接受教育能力的义务教育阶段6~15周岁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包括在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治疗和在儿童福利机构集中供养的残疾儿童少年。
二、制订服务原则及时间
送教上门服务要遵循家庭自愿、定期入户、量身定制、免费教育的原则,以送教上门服务为主,以社区教育和远程教育为辅。送教上门服务,每个服务对象每周2次,每次2~3课时,每学年不少于216课时。
三、做好普特分工与协同
接受送教上门服务的孩子,分布范围较广,区域跨度大,人数总量多,残疾状况复杂。应按照残疾类别、残疾程度和居住区域等,统筹安排到特校和普校接受送教服务。特校作为全市特殊教育资源与服务的中心,要利用丰富的设施资源及专业教师优势,承担大部分残疾儿童及家长的送教服务任务,培训、巡回指导普校教师开展送教服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普校要选派优秀教师负责周边服务区域的残疾儿童送教任务。这样以特校为主,普校为辅,形成“中心带动”“网点补充”的辐射圈,“普特协同”“城乡一体”,共同做好送教服务工作。当然,送教服务还要有医疗康复部门选派的医生及康复师共同参与。
四、采取灵活的送教形式
1.靈活设点,个性教学
对于残疾儿童相对集中的康复机构及社区中程度较轻、居住集中的孩子,可以选取康复机构、某个家庭、社区场所或就近普校的资源教室作为集中送教点,由家长带孩子到送教点,采取一对多形式集中送教;对于只能居家的残疾儿童,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形式,由送教教师走村入户,深入社区、家庭,开展送教上门服务。
2.远程服务,信息化指导
对一些智力正常的病弱、脑瘫儿童,还有因种种原因不方便教师进入家庭的残疾儿童,可以适时通过电话、微信互动等,开展远程课程资源同步辅导,实时指导教育康复训练。
五、实施个性化的教育康复模式
1.康教结合,因人施教
根据残疾儿童的评估鉴定结果,对于可通过医疗康复手段改善其障碍情况的学生,重点进行医疗康复;对于无法从医疗角度改变或适合接受教育康复的学生,重点进行教育康复。送教教师依据评估结果,针对残疾类别、程度等个体差异,制订个性化的教育康复计划,设置相应的教育康复课程。教育康复课程以提高认知和适应生活、适应社会能力为目标,主要以认知课程、康复训练课程和生活适应课程为主,还可以开设一些个性化的课程,比如微商、电商等。
2.普特融合,回归主流
接受送教服务的儿童,还可由送教教师负责,定期带到就近普校,利用资源教室进行康复训练,与健全学生进行同伴互助、合作学习、集体游戏等活动,让他们体验集体和同伴的乐趣,能够取得很好的疗育效果。同时,开展同伴结对帮扶活动,对健全儿童进行团结、友爱、互助、平等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健残一体,共同成长。
3.医教双向,家校合育
特校、普校与医疗康复中心要成立医教双向服务共同体,建立医教双向服务机制,医疗康复机构定期到学校送医疗康复,学校定期到医疗康复机构送教育。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对残疾儿童家长的教育培训,定期为家长做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理论与技能的培训指导。
六、遵循科学的服务流程
1.精准排查,摸底汇总
每年由当地残联提供未入学的残疾儿童信息,由教育局牵头,与残联、医疗部门联手,特殊教育资源与服务中心专业人员对未入学的残疾儿童进行精准摸底、排查,确定适龄未入学残疾儿童的翔实信息,形成年度残疾儿童信息数据库。
2.科学评估,合理安置
每年招生期间,当地的残疾儿童入学鉴定及咨询委员会要对未入学残疾儿童进行集中或分散评估、鉴定,将能够入学的学生按照就近服务的原则,通过教育局安置到特校或普校;对确实不能入学的,按照家庭自愿、适合送教的原则,确定为送教上门服务对象。
3.建档立卡,精准送教
新学年,由承担送教上门服务的特校或普校为送教学生建立健康档案、学籍等信息,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康复计划,建立个性化教育档案,实施送教上门服务。实施过程中,根据服务对象不断成长、进步或停滞不前等情况,及时进行反思、会诊、改进,制订更有效、更人性的实施方法与途径,不断提高送教上门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