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7-06-19张继青
张继青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该“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接受,更在于创造,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形成又与学生本人的文化素养是成正比的,新课标更关注对学生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老师要多方位为提高教与学的创新创设情境。所以语文教学要立足于课堂,走进生活,在学校、在家庭中、在社会上,让语文教育真正回归生活,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实现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目标价值。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本课堂;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这与新世纪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语文是开启社会知识的一把钥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现在社会处于信息时代,学生平时在生活中获得信息量也相当大而快,而初中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求知欲望较强,特别是对新鲜事物接受快。一线教师作为新课标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应不断总结、善于反思。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包含了许多方面,但是,不少语文教师往往将参考书对作品主题的阐析作为评价学生对主题理解程度的唯一尺度;另有一部分教师,在分析作品的主题时,始终是在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参考书对作品主题分析预设的彀中,从而表现为一种认识尺度的过份的求同取向,漠视了学生阅读思维的个性差异,忽略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蕴。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语文探索能力的几点尝试,它包括培养兴趣、指导方法、鼓励质疑、鼓励创新等几个方面。
首先要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语文知识,要走出从语文到语文的圈子,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找语文,使学生感受到语文是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学之及用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走进生活和生活实际的需要是推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的第一原动力,新教材语文知识的学习力求从生活实例出发,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的主题,因此在上课时必须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知识的习惯。
其次才是注重知识的获得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一般不会珍惜,容易忘掉,而来之不易的东西往往倍加珍惜,记忆深、有的甚至终身难忘,对知识也这样,以前往往注重强调知识的讲解,知识的落实巩固,而忽视了知识获得的过程,不只向学生提供的是一个被成人社会所认同的、客观的语文知识,传递一些已成定论的成熟的语文,学生从事语文学习,对学生而言是模仿,或把知识复印到学生的头脑里,新课标是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记忆,只有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应用语文,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真正做到课内课外从学生能力的培养出发。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获得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在长期的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笔者浅试通过以下途径努力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注重生本观念,尊重学生主体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是民主的、平等的关系。实现师生之间真正的民主、平等关系是教学的前提。课堂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师生间的语言交谈,而且是师生双方彼此敞开心扉和彼此接纳。从人格上说,学生与教师一样平等独立,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言语策略上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乐于开口,乐于实践。教师课堂言语的选择与使用最能体现这种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特征和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选择使用能体现这种民主平等关系的言语策略,以互动为方式,以恰当的言语为手段,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建构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活动是为学生建构知识服务的。传统上对于课堂话语权理解的错位,常常导致课堂上教师言语行为的偏差。教师的传统角色被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導致了长期以来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话语关系,教师是主体,言语中居高临下,学生则只是被动的接受教育的对象,没有话语权。在这种以传统讲授式为主的课堂中,教师追求的是把知识点讲明、讲透,但教学效果却不很理想。关键的原因在于课堂主体的错位。如果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把持课堂,那么即使教师把知识讲得再明再透,也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改变旧经验,建构新知识。
二、运用有情语言,实现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学校教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的性质自然也制约着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传统的师生关系,由于受传统社会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约定,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威依从关系。作为教师,只有运用学生可接受的言语策略授课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融人课堂氛围,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当今的学校环境中,讨人喜欢和受人重视是学生的首要需求。促进学生的自尊心,尤其是促进困难学生的自尊心,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许多学校的课堂经验表明,如果教师重视学生的成就,面带微笑,鼓励学生发表想法,在管理学生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就不会产生太多的间题。从互动理论的观点看,语言是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和工具,语言交流不仅是信息的交流,也是思想和感情的交流。提高语文学习的成效不光是简单的语言知识的灌输和学习,还是情感、态度和动机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积极良好的情感因素是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的心理保障。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性的话语比单纯的理论性话语,更能收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语言的学习更是如此。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里的“好”与“乐”就是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学生自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适当的语言策略,挖掘和激发这种情感潜势,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使得教学内容被学生接受,使得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使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有了亲切感与可触感,从而收到了水到渠成的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揭示学习规律,促进教学相长
揭示规律,教给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训练中揭示规律,才能使学生学到方法,变盲目地学为社会地学,从而切实提高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因此,学法指导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教与学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把教法与学法统一起来。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法,又要备学法,从学法出发确立教法。在确立学法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将一般的学习方法和特殊的学习方法有计划地纳入到教学过程当中,并把教法统一到学法中来。
新课标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老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教学思维规律,提出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课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踊跃发言、积极联想,倡导情景教学的思想方法,主动质疑,通过课堂情景达到融会贯通。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勇于实践、勇于创新,才能使这一课题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