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的市场价格形成了?
2017-06-19邢海洋
邢海洋
5月份,面对地方炼化的蚕食,“两桶油”不惜自损八百也要杀敌一千,发起一轮降价潮,降价幅度之高,历年之最,每升达到1元以上。中国成品油价格饱受垄断之苦,一向畸高,乘着油气改革的东风,我们是否能享受到稍微合理的油价?
5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这是继两年前发布电力改革方案后又一基础领域的重大改革。针对石油天然气体制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意见》提出深化油气勘查开采、进出口管理、管网运营、生产加工、产品定价体制改革和国有油气企业改革。但如何改,改革的突破口选在哪儿,如何突破现有的利益格局,寻找到阻力最小的路径,仍是众说纷纭。山东、河南、浙江、广东等地区的价格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打响的,“两桶油”不惜把汽油价在发改委指导价基础上一下子降低1元到1.5元,让司机们都感到震惊。消费者欢欣鼓舞,可民营加油站颇为不满,此时的成品油批发价为3.9元/升,销售价降低到了4.3元/升,战争打到了生存线上。显然,这是“两桶油”对民营加油站的一次大围剿。
我国政府在加入WTO时曾承诺,从2002年起开始每年下达非国营原油进口配额,允许非国营贸易企业从事部分数量原油的进口。可执行中,没有国企的炼化生产计划文件,民企进口的原油不能通关、铁路不能安排相应运力,民营企业石油进口权不过是一纸空文。2007年国务院允许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进口石油,却又设置各种限制,民企原油进口一直处于名存实亡状态,比如2011年原油进口中国企进口89.5%,私营企业进口2%左右,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也正因如此,尽管外界一望可知,除去税收因素,中国成品油的零售价格远高于美国等充分竞争的市场,却也无可奈何。
转机出现在2015年后,随着油气改革的推进,民营炼厂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口原油使用权和资质。这种以配额方式下发的权利,在2016年高达8760万吨,占到了当年全国石油消费量5.56亿吨的15.6%。尽管有些企业处于自身原因并未用足配额,但绝大多数地方炼油厂的原油进口堪称疯狂,在地炼厂最集中的山东半岛,超级油轮一时挤满了青岛的港口。2016年拥有进口配额的13家地炼企业,配额的整体使用率约为72%,而山东地炼的使用率约为80%。至于这些企业同时获得的出口配额,大部分企业交出的却是不及格的答卷,这也很容易理解,成品油卖到国内收益更高。
2016年堪称是中国石油产业值得大书特书的年份,一方面国际油价跌至最低,一方面发改委以“地板价”保护“两桶油”,而地炼厂又生逢其时获得了独立的进口权。一时间炼油厂铆足了劲儿,开工率劲升。同时全国新增炼油能力2110万吨,总能力达7.5亿吨/年,地炼正式崛起。
可狂欢过后,成品油市场却不得不面对愈发平缓的消费需求,甚至共享单车、电动车也来争食。今年国内汽油需求累计同比增速罕见地出现负值,而过去几年表觀需求增速都是两位数,一场份额争夺战不可避免。
油气改革《意见》的出台正逢其时,油气上游勘探开发是管制最严的领域,可在国际油价腰斩的今天,本来资金最密集、利润最丰厚的领域却成了“鸡肋”,说服“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让出一部分地盘似乎不难。中游参照电网的经验独立运营也容易达成共识,而下游进口权放开已是既成事实。唯愿改革深入,更多地区的消费者享受到充分竞争的“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