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断奶前后猪伪狂犬病病毒感染和链球菌感染的鉴别诊断
2017-06-19王燕玲
王燕玲
(福建省邵武市农业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 邵武 354000)
仔猪断奶前后猪伪狂犬病病毒感染和链球菌感染的鉴别诊断
王燕玲
(福建省邵武市农业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 邵武 354000)
断奶前后仔猪感染伪狂犬病和猪脑膜炎型链球菌病都会出现体温升高,神经症状相似,都会出现划水样运动,在临床上比较难判断,很多养殖户因为混淆这两种病,从而贻误了治疗时机。笔者通过临床表现、病理剖检、实验室诊断以及预防治疗等方面进行鉴别诊断。
1 临床病例
病例 1:2016 年 5 月份水北镇某养殖户饲养的 30 日龄断奶仔猪 60 头,2 头病猪精神萎靡,食欲减退,体温升高至 40~42 ℃,猪眼球不停向两侧转来转去,出现盲目转圈,两侧均出现划水状;未见猪只吐白沫,但唾液分泌增多,死后流涎(1/2);患猪排粪正常,排出球状粪便,发病 2 头,24 h 后死亡 1头。剖检病死猪,除了肠系膜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其它脏器未发现典型的病理变化。由于病猪出现神经症状,笔者继续剖检脑部,发现脑膜出血,脑组织软化。笔者怀疑是脑膜炎型链球菌感染,为了进一步确诊,笔者通过无菌方法,取脑组织进行涂片,用革兰氏染色法对涂片进行染色,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视野中出现圆形呈链状排列的菌株,也有少数单个圆形或椭圆形排列的菌株,笔者诊断为脑膜炎型链球菌病。笔者建议将发病猪紧急隔离用来苏尔消毒,全群用磺胺嘧啶钠 0.1 克/千克和地塞米松 0.15 毫升/千克和生理盐水混合进行肌注(普通磺胺类药物每天早晚两次注射;长效类磺胺药,1 天注射 1次),3 天后猪群没有出现新发病例。
病例 2:2017 年 1 月 20 日邵武市水北镇某养殖场,共有 20~25 日龄小猪 120 头,小猪开始突然腹泻不吃料(42/120),体温上升达 41 ℃以上(38/120),精神极度委顿,出现皮肉发抖、震颤等,陆续出现神经症状、发病、死亡,有 35 头猪(35/120)出现神经紧张,眼发直、转圈;出现一阵一阵的划水运动,有时有停顿,呈现间歇发作,呈现单侧划水,猪侧卧时,将它翻身后立马又翻到原来一侧;28 头(28/120)出现运动不协调,后肢麻痹,患猪口吐白沫;1 月 24 日开始出现仔猪死亡,连续 3 天死亡 25 头。发病率高达 35%,死亡率为 20.83%。剖检病死仔猪 4 头,肝脏有云雾状薄膜覆盖(4/4),肾脏出现针尖状出血点(2/4)。实验室无菌采集肝脏革兰氏染色涂片镜检,未发现有革兰氏阳性球菌出现。笔者建议将发病猪只紧急隔离,用 2%NaOH 消毒,建议养殖户紧急接种猪伪狂犬病疫苗,并且在饮水中加入多维,增加饮水,用有免疫增强作用的黄芪多糖和山药多糖治疗。疫苗接种 3 天后,没有出现死亡,猪只逐渐好转。
2 鉴别诊断
根据笔者多年的临床诊疗记录观察链球菌对仔猪的感染在 20~40 千克左右感染能力特别强,随着仔猪的生长,机体免疫屏障的发育和完善,链球菌感染致病的可能性显著减少。而猪伪狂犬病病毒感染一般都是在仔猪断奶前后神经症状特别明显。随着猪群日龄增大,体重增加,伪狂犬病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也不同,并不以神经症状为主,而是以呼吸道病症状为主。从临床症状上观察,仔猪断奶前后这两种病原感染均会出现神经症状,但是在病原性质、发病日龄、发病季节、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诊断和治疗上均不同,笔者做出如下比较(表 1)。
3 治疗体会
据笔者多年临床剖检经验,仔猪断奶前后感染猪伪狂犬病病毒的特征性病变是肝脏有一层云雾状的薄膜覆盖,而猪脑膜炎型链球菌病没有此症状。这对临床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脑膜炎型链球菌病要早发现、早治疗。选择药物时要选择能够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磺胺类药物和青霉素类药物是首选。笔者在治疗中添加地塞米松注射液主要是为了缓解过敏反应,恢复血脑屏障,改善体液平衡。
治疗猪伪狂犬病病毒感染的猪群,主要采用紧急接种猪伪狂犬病疫苗,同时用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黄芪多糖和山药多糖以及电解质多维,拌料饲喂。中药多糖主要是用于增强猪群的免疫力,使得疫苗免疫能够迅速产生免疫应答。必要时,添加阿莫西林等广谱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表1 仔猪断奶前后伪狂犬病病毒感染和猪脑膜炎型链球菌感染的鉴别诊断要点
(编辑:柳青)
微塑料已进入陆地食物链
【埃菲社维也纳 4月 25日电】一个由墨西哥和荷兰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通过在墨西哥洛斯佩泰尼斯生物圈保护区的实地研究首次证实,微塑料已经进入陆地食物链。
据墨西哥科学家埃斯佩兰萨·韦尔塔称,虽然数年前就有研究证实微塑料已经进入海洋食物链,但这是首次证实陆地环境中同样存在这种现象。
韦尔塔 4月 25日在维也纳举行的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全体大会上公布了此项研究成果。她表示,由于缺乏塑料回收和处理系统,洛斯佩泰尼斯的居民通常在焚烧塑料后将其掩埋到果园的地下,这就增加了这些塑料废弃物分裂为微塑料的风险。
为了评估这种情况,研究人员去年9月对保护区中 10个果园的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中的蚯蚓、居民饲养在果园里的母鸡的粪便和胃脏进行了分析。
研究人员通过这种方式证实,在土壤里,蚯蚓体内、母鸡粪便和胃里都存在微塑料。这也将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韦尔塔表示,这是首次通过对陆地生态系统展开的研究证实微塑料已经进入食物链。她表示,当地居民在焚烧掩埋塑料的时候很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么做的危险性。
韦尔塔指出,蚯蚓在摄入塑料后加速了塑料的分裂,接着这些塑料随着蚯蚓进入母鸡的胃部,然后再随着母鸡的粪便回到土壤中。
韦尔塔表示,由于当地是自然保护区,居民或多或少会受到一些环保教育,而其他地区的情况有可能更糟。
她认为,最严重的问题在于焚烧塑料的习惯,这种处理方法加剧了污染。她还说,当地居民以为焚烧就可解决问题,但土壤中的无脊椎动物可以摄入塑料残留物,因此还会继续进入食物链。例如,母鸡吃掉蚯蚓,而人类则吃掉母鸡。
韦尔塔表示,在母鸡粪便中发现了微塑料,而鸡肉是墨西哥人餐桌上的主要食材之一。研究小组接触的大部分居民都表示,在处理鸡肉时不会仔细清理鸡胗,这一习惯非常令人担忧。
韦尔塔表示,如果人类摄入微塑料,很可能对身体健康构成威胁。蚯蚓在摄入微塑料后死亡率会大大提升。
她表示,虽然塑料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其难以降解的性质给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挑战,应当就该问题制定相关的国际法规,以期尽量降低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转自 参考消息[N],2017-04-27)
S858.28
A
1002-1957(2017)03-0119-02
2017-04-05
王燕玲(1985-),女,福建邵武人,兽医师,执业兽医师,硕士,主要从事动物疫病的防控和实验室检测等工作.
E-mail:33261768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