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力资本推进产业集群创新发展

2017-06-19陆根尧

浙江经济 2017年8期
关键词:集群企业家人才

□陆根尧

以人力资本推进产业集群创新发展

□陆根尧

将人力资本作为推进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抓手,加强培养、引进、集聚和使用人才,破除人才引进、流动、使用、作用发挥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为加快集群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保障

当前,浙江正在聚焦转型升级,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人力资本新视角推进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是加快推进块状经济(初级产业集群)向现代产业集群升级的关键,也是把传统产业培育成为具有持久活力和强劲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的关键。

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浙江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升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绝大部分集群仍然是基于低成本的生产集群,还未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块状经济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从市场主体及关系来看,集群内部几乎都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主、供应商企业为辅助、较为成熟和完善的配套产业链体系,且多数龙头企业往往通过建立考核制度来筛选供应商。比如,乐清天正集团对300多家配套企业实行绿色供应商评审制度,通过评审建立与配套企业的合作关系。然而,处于竞争地位的企业之间的横向合作却很少,尤其是在纺织、服装、家电等行业,由于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容易被模仿等原因,企业不愿进行合作,宁愿当鸡头不愿做凤尾,不愿分享技术,导致创新成本高,回报率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集群的知识溢出,也影响了集群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从创新实施机构或团队来看,集群龙头企业都拥有自身的技术研发机构或团队,并与国内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了技术合作和交流,普遍具有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博士(后)工作站,并极力追求参与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的制订。比如,正泰、德力西、天正等成功创建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利欧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水泵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之一。但另一方面,集群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虽然集群产出很高,然而其内部规模以上企业却很少。被低成本发展模式锁定的中小企业创新意识淡薄,产业升级困难,因为这些小企业组织结构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技术研发团队和研发资金。

从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来看,在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各个集群都建立了相应的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和合作平台,行业协会等组织也积极举办产品博览会、技术交流会等活动。比如,永康五金集群有浙江省五金产品检测中心,温岭泵与电机集群有温岭先导电机技术研究所,慈溪家电集群有中国家电研究院华东分院,织里童装集群有织里科技转移中心和区域创新服务平台,其他一些集群一般也都有公共服务机构,这对集群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另一方面,公共技术服务机构的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挥。

从人力资本来看,所调研集群中的20家龙头企业,一般员工比例都在60%以上,其中2家甚至达到了94%左右。这些员工的学历85%在高中及以下,其中有3家一般员工的学历在初中及以下。20家龙头企业的专业人员平均占比为20.48%,最高为33.75%,最低为3.40%,两者相差10倍。集群人力资本存量水平较低,高素质专业人才较为缺乏,且不同集群和同一集群龙头企业或主导企业之间的人力资本水平很不均衡。对人力资本的投资,20家龙头企业的培训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最高为0.88%,最低的只有0.01%,并且都是对员工在企业文化或规章制度方面培训,专业技能方面培训较少,即使培训也相对集中于中层以上的管理者和专业人员。对人力资本引进和配置,生产性企业大多属于民营企业,受制于家族式管理、所处地理位置和环境以及企业薪酬福利体系,对专业人才吸引力不高,配置效率也较低。许多企业负责人反应,名校毕业生很难引进,即使每年能招到一些大学毕业生,但在企业呆不了多久也就会辞职。

从人力资本效应的发挥来看,人才之间存在着相对简单的竞合关系,集群人力资本共生互动效应不明显,知识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生产商之间以及生产商与供应商之间。同时,由于人力资本总体水平较低,专业人力资本和高级人力资本不多,故参与知识转移和共享的人员较少,知识溢出效应较小,影响了人力资本在集群创新中的作用。

总之,产业集群人力资本水平不高,创新人才和知识机构缺乏,知识产权保护重视不够,集群创新系统还未真正形成。

图/新华社

思路和对策

以人力资本推进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思路:将人力资本作为推进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抓手,强化人力资本意识,加强培养、引进、集聚和使用人才,破除人才引进、流动、使用、作用发挥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集群创新中的关键作用,为加快集群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保障。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和集聚,激发人力资本各种效应

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利用高校、科研院所资源积极支持集群地举办职业技术院校及各种技术培训机构,加强对产业集群地在人才、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对口支持;鼓励集群企业根据自身条件设立人才培养基金,加强对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及时充实互联网时代的各类最新知识和技术;切实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满足各类人才在生理、安全等低层次和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求,对有特殊贡献的人才,给以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优先安排。

加快人力资本集聚。以市场为导向,并利用优惠政策,促进人力资本向集群流动。打破人才流动的部门、地域、所有制等界限和户籍、身份、档案等限制,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本市场,促进人才与企业双向自由选择,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双向合法权益。扩大人才引进来源,创新引进方式。建立集群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人才成长交流平台,促进双方紧密对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观、择业观教育,树立干事创业的正确就业意识,促进高校毕业生流向集群企业就业;建立针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引进制度和引进方式,使各类人才更好地为集群发展服务;整合集群企业、政府及其他组织的能力和资源,建立吸引人才的多层次优惠政策;优化集群人才管理机制,构建良好的人才引进、开发的政策法规体系。

激发人力资本互动与创新。着眼创新构建集群人力资本互动环境。加强区域公共文化娱乐设施建设,为人才之间相互交流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鼓励企业之间、员工之间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丰富人才文化娱乐生活,促进人才之间交流和知识流动。建立集群、企业与人才之间的有效沟通渠道和机制,及时了解人才诉求和建议。构建集群与企业双层次的创新激励制度。科学合理地界定人力资本产权,尤其是落实创造性劳动的收益权;加快社会保障、户籍、人事管理、技能等级认定制度改革,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专利制度,鼓励技术交易市场化、透明化、法律化,保护创新成果不受侵犯;加强人才信用监督,促进人才之间公平竞争与合作,不断改善人才的生活、工作和科研条件,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优越的软环境;完善集群内部的人才共生系统,激发集群人力资本的学习、创新、知识溢出等各种效应。集群企业要积极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招聘制度、绩效管理制度、薪酬福利制度、晋升制度等,调动各类人才创新积极性。积极实施企业文化创新,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创新发展能力。

(二)加大引导和支持,发挥企业家人力资本在集群创新中的核心作用

鼓励企业家坚定创新信心、增强创新勇气。积极支持企业家根据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实施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创新,引导民营企业向建立产权多元、管理科学、运行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型。鼓励和促进企业家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类型的创新活动,浓厚创新空气,活跃创新氛围,带领团队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开发符合市场需求和拥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

引导和促进企业家提升自身能力。企业家能力包括市场洞察、组织管理、社会交往、战略决策等能力。提高企业家上述各种能力,有利于企业家坚定创新信心,增强创新勇气,提高创新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从而提高创新效率。政府要积极引导和促进企业家各种类型的学习和培训,定期组织杰出企业家到国内外相应机构和知名企业学习和实践,行业协会、公共服务机构应该积极举办各种相关的研讨会、联谊会等活动,增进企业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宽企业家创新思路,提高企业家创新能力。

支持和强化企业家在集群创新中的核心作用。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或主导企业的企业家积极组织成立企业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等,并以此招揽高技术人才,增强企业技术能力和研发能力。引导中小企业根据专业化分工,大力发展专业化生产,做到专而精、精而特、特而优,更好地为集群龙头企业或主导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强化政府为企业服务、积极为各类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各类资源向优秀企业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优化环境和条件,发挥专业型人力资本促进集群创新的重要作用

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创造各种条件,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针对性地技术知识更新培训。对管理型人员可通过交流、轮岗、培训等途径提升管理型人力资本水平,增强资源配置和协调整合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和教育,集中传授显性知识和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加大R&D投入。提高集群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政府不仅应积极引导集群企业加大R&D投入,同时,在研究经费、财税优惠、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集群企业大力支持,以便为企业创新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集群企业还应加强同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合作,拓宽技术、知识、资金等来源。

加强产学研合作。政府要为集群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合作牵线搭桥,鼓励集群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建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通过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合作,增强创新能力,缩短创新时间,提高创新效率。大学和科研机构应以集群发展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加强应用科学研究,并将大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集群创新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为产业集群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保障。

(四)加强集群各种创新平台建设,为研发和技术型人力资本发挥作用创造良好平台

大力建设集群各种公共创新和服务平台,以满足集群内企业的公共需求,并为集群内人力资本作用的更好发挥提供一个方便、快捷、有效的平台。比如,集群公共检测平台可以使集群内企业降低检测费用,提高检测质量和水平;公共研发平台可以为集群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可以开展专业培训和行业规划,引导集群内企业的发展方向。扎扎实实地推进上述各种公共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使研发型和技术型人力资本有用武之地,从而提高整个集群的创新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大力实施开放式创新战略,促进人力资本对集群外知识的识别、吸收和利用

实施开放式创新战略。集群企业应当通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或技术服务公司的合作,不断向集群外部汲取异质性知识和信息资源,通过资源共享和互补来实现创新。应积极向国内外引进具有不同文化、教育和工作背景的人力资本,增加人力资源和知识储备的异质性,增强创新的多样性。组建科研团队要重视成员背景的多样化,并选择拥有多年相关经验的技术人才进入团队,重视专业化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发挥集群创新网络的重要作用。运用信息网络平台,促进集群内外部知识和信息交流。地方政府应积极组织以自主创新为主题的技术交流会和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技术专家或管理专家来为集群企业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和管理培训。地方政府应加强各类政策宣传的服务平台与网络建设,为集群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积极支持搭建产学研合作网络平台。地方政府要为高校科研机构与集群企业搭建沟通交流网络平台、产学研合作网络平台和人才供需对接的网络平台,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并鼓励和支持各类高校、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合集群企业需求;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力提倡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对适合集群创新发展的项目给予资金和场地支持,为集群创新不断提供知识资源和科技资源。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力资本促进“生产集群”向“创新集群”升级研究》(批准号:71173250)的应用方面成果之一)

作者为浙江理工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猜你喜欢

集群企业家人才
人才云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