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挂”的一线工人沈霁

2017-06-19文/姚

中国石油石化 2017年9期
关键词:修井技术能手井场

○ 文/姚 鹏

“开挂”的一线工人沈霁

○ 文/姚 鹏

●能够获得多个技术比赛奖项,源自于沈霁踏实认真的专研精神。

今年2月,在中国石化华东油气田工作会议上,2016年的油气田特别贡献奖授予了一名来自一线的技术工人——沈霁。这多少让人有些意外。

华东油气田特别贡献奖主要奖励当年在油气开发、产能建设、科技进步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该奖项自2013年设立以来,获奖者几乎都是在常规和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科研工作者和生产管理者。一线技术工人获得这个奖项,还是头一次。

沈霁是谁?为什么是他?这成了不少人心中的一个疑问。

“开挂”的技术能手

2001年7月,沈霁从华东石油技术学院采油工程专业毕业,因为成绩优异顺利进入泰州采油厂,在基层井场担任一名修井工。如果不出意外,他的工作轨迹大概是这样的:先在井队修井、作业,如果干得好再过几年到项目部做管理工作,然后再到机关部门。

但让人想不到的是,沈霁并没有按照这个轨迹去走。

初到井场,凭着一股子钻劲儿和韧劲儿,沈霁很快就掌握了修井各项技术。经过两年的历练,有关修井的工作他都能熟稔于心。

“那时候想着除了修井外再干些啥。”沈霁这样描述当时的心境。2005年,采油厂首次举办的技能比武给了他一个机会。当时参加比赛的是30岁以上的“老师傅”,年仅25岁的“小沈”在选手里显得格外惹眼。让人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个“小沈”获得了集输工比赛一等奖。从此,他在各种技能大赛中仿佛“开挂”了一样,拿奖拿到“手软”——2005年6月,沈霁在华东分公司采油厂采油工技能竞赛获得第2名;2005年9月,获得中石化采油工技能竞赛第13名;2006年9月,在中央企业职工技能大赛采油工决赛中获第18名,获得银奖(银奖到20名,参赛选手有100多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授予他“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称号……。

能获得这样的成绩并不是偶然。“平常他就是一个特别踏实的人,干什么都要干到最好,加上他特别有股钻劲儿,取得这些成绩也都在情理之中。”曾经与沈霁共事的洲城井组副井长季毕军如是说。

能在中石化集团各种技能大赛中频频拿奖,除了扎实的基本功外,还有自己的小窍门。“多看、多学、多练,平常下班后多挤出一些时间,把各种技能比武的教材多翻几遍,把以前的比武视频多看几遍,再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勤练多悟、熟能生巧。” 沈霁说。

轻描淡写的背后,其实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当别人娱乐休闲时,沈霁仍在井场挥汗如雨;当别人与家人团聚一堂时,他仍独自焚膏继晷。

付出让沈霁也收获了很多。工作以来,他先后被授予“中央企业技术能手”、“中石化青年成长成才典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最美石化一线青工”、“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标兵”、“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等称号。

收集别人的“吐槽”

PLC、单片机、模拟量输出……当这些自动化名词从沈霁的嘴里如数家珍般蹦出来的时候,让人很难想象他是一名主修采油工程的技校生。

如今,沈霁早已突破专业的束缚,成为“采油行当里最懂自动化,自动化行当里最懂采油”的行家里手。

工作以来,由沈霁发明的“便携式油井产量计量装置”、“多油井自动加药装置”、“油田智能伺服控制系统”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取得了“抽油机智能控制柜的研制与应用”、“井口智能加药装置的研制”、“电加热采油控制系统智能化研究”等五项重要创新成果。

实现从技术能手到创新能手的转变,来源于沈霁那颗“不安分”的心。“在技能大赛获得奖项后,感觉自己在专业领域遇到了‘天花板’,就想着在别的地方突破一下。”沈霁坦言。也就是从那时起,他把自己“小修小闹”的兴趣转移到了工作中。刚开始时,还是跟在厂家维修人员的身后 “偷师学艺”,后来自己慢慢钻研设备说明书,在一些小部件上反复拆装练手。此后,凡是设备上的一些小毛病,在沈霁这里基本能做到“手到病除”。

●家人的支持让沈霁在工作上充满干劲儿。

随着处理的“毛病”越来越多,沈霁发现,采油设备的“不智能”成了阻碍油田效率提升的一个障碍。

一直以来,由于很多人对采油业抱有“傻大黑粗”的看法,导致这一行很难招收和吸引自动化人才,延缓了油田自动化的发展,由此形成负向反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油田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尤其在当前低油价“寒冬期”,这个矛盾就显得更为突出,尽早实现自动化也更为迫切。

为了提高油田智能化水平,沈霁开始收集别人的“吐槽”:“计量器太笨了,能不能设计的小巧一些?”“你发明的智能柜是不错,但能不能兼容更多的功能?”……这些都成了沈霁发明创新的动力和出发点。为此,他还自学了计算机语言,成了一名兼职的“程序员”。

沈霁真正的发明创新,还要从2008年的一台计量仪说起。苏北地区水网密布,一些井场往往分布在一个个河流交织的“小岛”上,专用的井场量油车无法上岛,现场又没有计量房,要想知道一口井一天生产了多少原油只能将油抽取到一个井筒里,算出单位流量再乘以一天的时间。这样下来,不仅称重误差大,而且容易污染环境,引发安全事故。

“要是有个可以移动的流量计就好了。”这个“槽点”立即成了沈霁发明创新的一个灵感。在接下来的几周时间里,他和同事通过现场测试,采取刮板流量的办法,设计了一套小巧的便携式井口产量计量装置,不用将油抽出就可以测量产量,而且和量油车的误差始终保持在5%以内,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该装置还成功获得了国家专利。

当然,发明路上并不都是一帆风顺。深谙其道的沈霁知道,这其中既有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又有豁然开朗的快乐;既有无能为力的失落,又有峰回路转的喜悦。

2015年以来,沈霁成功牵头研发了抽油机伺服控制系统。该系统不仅具有远程启停、无级变速、智能加药、远程电加热等功能,而且能有效地对机抽参数和电参数进行自动采集,发现故障及时报警,可与中石化集团公司PCS系统进行无缝对接。更重要的是,这套系统的单台价格比市面价格便宜了1.5万元。2016年,泰州采油厂通过普及安装266台“油井智能控制柜”,较市场价节省成本400万元;全年减少机抽耗电约 300万千瓦时,减少电费开支225万元;减少一线用工35人,减少人工成本约350万元;全年减少检泵作业频次15次,减少作业费用98万元。合计产生综合效益1000余万元。

“我的家在华东”

在干事创新的路上,除了异于常人的好奇心和钻劲外,支撑沈霁的还有对华东深深的感情。

沈霁的父母是华东油气田老一辈的石油工人,跟石油打了一辈子交道。妻子也是他在井场结识的“油姑娘”。一家两代四口人都是“华东石油人”,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石油之家”。

对此,沈霁深情地说:“可以说,华东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没有华东就没有我。我始终有个想法,只有华东这个‘大家’好了,我这个‘小家’才能过的好。”

沈霁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参加工作十余年来,他始终将工作放在第一位,将油田的创新发展放在第一位。夫妻长年扎根井场,脱不开身,只能将孩子交给父母带。为了解决一个小问题,沈霁冒着酷暑严寒,在抽油机下一蹲就是几个小时。为了找到合适的厂家制造配件,他磨破了嘴皮,跑断了腿。就在笔者与他交谈的两个多小时里,光是找他的电话就打进来十几个,往往是一个电话正在接听,下一个电话就在线上等着……

走进采油厂的第一天起,沈霁就凭着对事业的热爱,不忘初心,孜孜以求,为人生的每一步迈出了坚实的基础。未来,沈霁这名一线采油工还将在企业改革创新的事业中,做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发动机”。

本文图片均由沈志军摄影

责任编辑:赵 雪

znzhaoxue@163.com

猜你喜欢

修井技术能手井场
井下作业修井技术现状及新工艺的优化
一种针对勘探成熟区半潜式井场的快速勘察方法及其应用
石油井下修井作业及现场管理的优化
十大工种摆擂台 竞技切磋显真功荆门产业工人争当新时代“技术能手”
井场的灯盏
如何实现角色转换带好一个团队
中小型油田修井机效率提升改造及应用
井场过载的无线网络优化:分流技术
长庆油田修井作业中的绿色修井技术运用
夏日的井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