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产不力为哪般
2017-06-19杨国丰
○ 文/杨国丰
减产不力为哪般
○ 文/杨国丰
根据俄罗斯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达成的协议,俄方承诺在今年上半年实现减产30万桶/日。然而,俄罗斯的表现增加了人们对减产效果的疑虑,先是减产协议正式生效前再次反超沙特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生产国,接着是实际减产进度低于外界预期,而且在今年2月先后与利比亚、伊朗和伊拉克库尔德地区签署石油购销及勘探开发协议,同时加快伊拉克巴德拉油田开发进程。俄罗斯的减产任务迟迟无法完成,同时又大举扩展在中东和北非地区的业务,这是在借此机会提高市场份额还是另有所图?笔者认为俄罗斯的目标应该不止扩大在石油市场中的份额这么简单,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减产还是增产
彭博社今年2月中旬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1月,全部21个参与减产行动的国家共减少原油产量134.8万桶/日,减产执行率约为80%,其中欧佩克国家达到93%,非欧佩克国家的执行率只有48%,其中俄罗斯只减少了11.8万桶/日,仅完成约三分之一的减产配额。随后,数据统计组织JODI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2月俄罗斯的原油产量时隔20个月后再次反超沙特,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生产国。由于今年伊始沙特一直在超额减产,目前俄罗斯的原油产量较沙特高出近100万桶/日。
●放缓减产速度,俄可以尽其所能的享受油价上涨带来的红利,何乐而不为? 供图/CFP
不仅如此,今年2月21日,俄罗斯国油(Rosneft)分别与利比亚国油(NOC)、伊拉克库尔德地区和伊朗签订了3份石油购销及相关领域的合作协议。在与利比亚的合作中,俄罗斯国油将从利比亚国油购买一定数量的原油,同时双方将讨论未来在利比亚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合作事项。在与伊拉克库尔德地区的合作中,俄罗斯国油的贸易公司将在2017—2019年的三年时间内以预付款的形式购买一定数量的库尔德地区原油。这也是首个以预付款购买库尔德地区原油的公司。双方未来还将在油气上游、基础设施建设、后勤服务和贸易等方面开展合作。俄罗斯与伊朗签署的是10万桶/日的原油购买协议,伊朗最快将在3月底前开始向俄罗斯销售石油,而支付方式采用的是一半现金一半商品与服务的形式。3月15日,俄气宣布其在伊拉克西南部巴德拉油田新投产3口油井,将该油田的产量提高了近一倍,至7.7万桶/日。
●俄对减产暧昧不清,无疑会打击众多投资者的信心。 供图/CFP
原因有四
政府层面存在延迟减产尽享油价上涨红利的主观意愿。油价暴跌导致俄罗斯财政收入锐减,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2016年平均为3.56%,最高时超过4%。为弥补财政预算赤字,在未达成减产协议期间俄罗斯政府一方面鼓励油公司适当增加产量和出口量,以增加数量的方式降低油气税收减少量,一方面通过出售部分国有公司股份、要求政府持股的公司提高股息分红等措施来增加政府收入。今年前两个月,在联合减产协议生效的推动下,油价上涨至50美元/桶附近,俄罗斯的财政赤字占比也随之回落到了2%以下。花旗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减产协议带来的油价上涨可能使俄罗斯以卢布计的预算收入提高约15%,以美元计的预算收入提高约28%。因此,俄罗斯政府层面存在通过放缓减产速度来尽可能多的享受油价上涨带来红利的主观意愿。一定程度上来说,其所强调的逐渐减产可以认为有故意拖延之嫌。
协调油公司实施减产需要时间。减产计划的实施需要油公司的配合。一方面,俄罗斯卢布因欧美制裁而大幅贬值,但国内经济基本保持平稳,俄罗斯的油公司在低油价下出口石油获得的以卢布计的收益不降反增。这也是推动俄罗斯的原油产量在2016年低油价时仍能创下新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减产一事上,俄罗斯政府和石油公司是有分歧的。这从今年1月减产协议正式生效时俄罗斯能源部与石油公司有些前后矛盾的表态中就可见端倪。另一方面,俄罗斯国内石油公司与政府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俄国油、俄气石油、巴什石油、鞑靼石油等有国家背景的公司,又有鲁克石油、诺瓦泰克等与普京或俄罗斯政坛有联系的寡头控制的公司。如果这些公司主观上不愿意配合减产,俄罗斯政府继续推动的难度非常大。
俄罗斯的减产策略决定其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俄罗斯能源部长在2016年初便已表示俄罗斯缺乏相应的“技术”不能够快速调节产量。一方面,俄罗斯的财政预算对石油生产的依赖程度较高,大多数的俄罗斯石油公司在境内拥有一些利润很低的甚至不盈利的老油田,因此俄罗斯政府需要权衡如何安排油田减产才能使其对预算的影响降至最低,这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目前俄罗斯原油产量的主体还是西西伯利亚地区的成熟油田。受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等因素限制,该区的油井一旦关停其重启费用非常高,油公司绝对不会支持通过直接关井的方式减产,鲁克石油公司已明确表示将会通过西西伯利亚地区成熟油田产量衰减配合政府减产。
进军中东北非业务符合俄罗斯的战略诉求。随着美国页岩油气的快速发展,关于北美甚至美国能源独立的观点便不绝于耳,全球油气贸易流向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亚太地区正成为油气消费中心,油气产销模式正由原来的俄罗斯供应欧洲、中东北非供应美国,向俄罗斯与中东、北非竞争亚太市场转变。此次低油价正好为俄罗斯进入中东北非油气市场创造了条件,使其能在今后的油气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由于美国对中东的石油依赖程度逐年降低,同时战略重心正向亚太转移,对中东、北非地区的影响力逐渐下降,俄罗斯得以扩大在该区的影响力,与欧佩克联手减产以及加强与伊朗、利比亚、伊拉克等国的联系很可能成为俄罗斯增强在中东北非地区政治存在的敲门砖。因此,俄罗斯在本轮减产上的积极态度以及近期与伊朗、利比亚等国的合作也是在为其国家战略目标服务。
石油市场影响
俄与沙特或将导致价格战
尽管达成联合协议以来,俄罗斯在相关公共场合的表态上与沙特保持了大体一致,但在具体操作中有另一套方案。一是沙特对于俄罗斯的减产进度并不满意。目前,俄罗斯少削减的产量是由沙特超额减产来弥补的。因此沙特希望俄罗斯尽快完成减产配额,但俄坚称需要4月底方能完成。为了维护市场对联合减产的信心,沙特也不便对俄罗斯做强制要求。二是俄罗斯仍未调整短期产量预增目标,俄罗斯的2017年原油产量目标同比微增0.2%。三是俄罗斯在削减产量的同时在扩大出口量。根据俄罗斯能源部的统计,该国在去年11月到今年1月三个月内的原油出口量持续增长。而此期间沙特的出口量在微降。四就在欧佩克准备评估减产情况并讨论延长减产期限之际,俄罗斯国油称美国增产将导致减产延期失败。同时,俄罗斯央行发布消息称,预计2017年—2019年油价维持在40~50美元/桶,因此决定重启货币宽松政策,计划在2017—2019年的预算中采用40美元/桶的油价,并且在油价高于这一水平时购入外汇。俄罗斯的这一做法,让2月份欧佩克的原油产量数据环比增加了26.3万桶/日至1001.1万桶/日,沙特对此的解释是这部分增加的产量用于转存国内,并未流入国际市场,而且目前的产量仍处于减产协议规定的1005.8万桶/日的上限范围之内。由此,笔者认为,俄罗斯与沙特的这种貌合神离的做法很可能加剧双方的分歧,再次导致为争夺市场份额而出现价格战。利好我国石油储备和下游领域
海关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从俄罗斯进口原油5248万吨,为年度历史新高,较2015年增长23.7%。俄罗斯原油在我国原油进口中的占比为13.8%,超过沙特成为我国最大的原油进口来源国。沙特次之,为5100万吨,占比为13.4%。就我国目前的原油进口构成来看,俄罗斯和沙特任何一方增产或增加出口对我国而言都是有利的。一方面我国的原油进口量长期以来持续增长,储备却处于较低水平,如果油价再次因俄罗斯与沙特的竞争而下跌,将为我国扩大石油储备创造条件。据报道,2016年9月我国已完成一处1900万桶的国家储油设施建设。如果俄罗斯与沙特的竞争再次白热化,亚洲地区在全球石油市场中的溢价将进一步降低,就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原油储备创造机会。但目前国内原油储备的瓶颈也很明显,即储能不足,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石油储备设施建设和运营是推进我国储油设施建设、扩大储能最直接的途径。另一方面,油价的降低对提升我国炼化企业的整体效益有重大意义。纵观整个油气行业,在目前持续低迷的油价条件下,只有下游炼化企业的盈利能力最可观。随着我国原油进口权限的进一步放开,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型炼厂享受到低油价带来的实惠。
虽然低油价对我国扩大原油储备和炼化行业有利,但由于国内的石油勘探开发成本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因此过低的油价会对国内的石油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9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原油产量同比下降9.8%,前三季度原油产量同比下降超过6%,全年降幅预计在7%以上。油价过低导致的勘探开发投资锐减是我国石油产量下滑的主要原因,2015年三大石油公司油气勘探开发投资总额由2013年高峰时期的4200亿元降至2800亿元,2016年的计划投资额为2500亿元,但实际投入并未达到这一水平。
责任编辑:周志霞
znzhouzhixi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