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现
2017-06-19黄嫦娇
黄嫦娇
创新创业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现
黄嫦娇
当今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在创新创业大背景下,面对互联网人工智能的运用,新形势下的大学生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和哪些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时如何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去?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对创新创业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现提出了建议。
创新创业 应用型 课程体系 构建
2017年2月16日,教育部以部长令的形式公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该《规定》将于2017年9月份正式开始执行。在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方面,此次新修《规定》提出了很多鼓励性的措施,包括新生可以申请保留入学资格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入学后也可以申请休学开展创业;对休学创业的学生,可以单独规定最长学习年限,并简化休学批准程序;创新实践、休学创业的学生,经个人申请学校批准可以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参加创新创业等活动以及发表论文、获得专利授权等与专业学习、学业要求相关的经历、成果,可以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业成绩等等。
高校作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责任主体,应当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课程体系,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进行全程的帮扶和指导,为着力培养应用型行业骨干尽应有之义务。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院校,在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要以“应用性、选择性、创新性”为主线,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着力点,坚持走“课程建设为先导、培养计划作支撑、专业交叉创特色”的路径,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的方向:“开放型”
新修订的《规定》中,对学生的弹性学制、分段修学分以及创新创业相关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可以说在如此良好的政策环境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而在此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现,首先要制定合理科学的改革方案,及时修订创新创业视角下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之既能彰显专业特色又能突出学科的交叉性。切实做好课程结构的优化,体现开放性、多元化和现代化。
(一)增加和完善校内跨专业辅修课或选修课
目前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实行学分制,且大部分采用的都是有限学分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一般将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二级学院选修课、校级选修课)及实践课等,其中专业必修课所占的学分学时往往是最大的,基本上都在60%或以上,其次占比例大的就是实践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的比例最小的是选修课,以浙江树人大学的财务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学分分配表如下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选修课的比例仅占总学分数的17.5%。而且这少之又少的选修课程也基本局限于本专业内,跨专业的选修课寥寥无几,学生的选择空间非常小。(如下图1所示)
图1 课程结构图
表1 学分分配表
因此,在创新创业视角下我们要大力增加校内跨专业选修课,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意愿,不受专业限制,自主地选择不同专业的不同课程。为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要提供机会,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为更多的学生将来跨专业就业或创业等提供条件。
(二)校校合作,互认跨校修读课程
目前各高校的学分一般是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的,校与校之间的学分制定标准不尽相同,学生在外校学习课程修的学分不会被本校所承认,因些大大打击了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减少或消除校与校之间学分认定的差异,加强校与校的沟通协调,制定统一的学分认定方案或合理的换算标准。在教材选用、课程考核及平台建设等问题上也要进行深入的沟通,选择相同的教材,考核方式也尽量要一致。
(三)大力支持开放式网络课程
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探索线上和线下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课程成绩由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综合评定
充分发挥课程共享作用,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支持各高校之间在合作、共赢、协议的基础上实现在线开放共享课程的互认。课程的初始学分由推荐该课程的高校设定,其它高校可在双方协议的基础上,根据本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学分设置标准自行认定学分。
二、构建的基础:“通识型”
通识教育是在现代多元化社会中,为接受教育的对象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都有所认识,并且能将不同的专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整的情感健全的人。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和综合化。建立创新型和谐社会及产业的升级要求高校教育要培养深入了解人的本性、了解整个经济社会、了解各类细分市场的人才。但是我们现在的各类高校的教育却越来越专业化,这种过份强调专业化的教育不仅使知识变成单向性,也使我们的学生也变成了单向性的,这种教育使各科各专业之间的界线划分的一清二楚,甚至知识与人的基本情感、道德伦理也开始划清界线,从而使我们的学生严重缺乏跨专业的职业能力,更糟糕的是使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无情甚至是残暴无人性。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因为我们对于通识教育的重视度不够才引发了这一系列问题的。
因些,在创新创业的教育大背景下,大学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时要以传授创新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批判性思维。注重鼓励和引导当代大学生走上自我发展之路,帮助和引导他们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认识社会、敬业爱岗,帮助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融入社会,承担应有的责任,使身心发展得以健全。
然通识教育要通过通识课程来实现。从层次上讲,通识课程可以分为普通的通识课程和渗透在专业教育中的通识课程两类,另外从形式上来划分,通识课程可以分为必修的通识课程和选修的通识课程,前者如《大学体育》、《两课》、《大学英语》、《大学语文》等,后者主要是学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中体现出来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中的通识课程可以在以上提到的必修的或选修的课程体现,也可以通过一些隐性的课程来体现,何为隐性课程,就是指不是在既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事先规定要开设的、也不是直接由专任教师讲授的,甚至跟学科也没有相关性的课程。这种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立竿见影的,是对学生的心灵及精神进行持续有效的影响的。比如学校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学术氛围、学习环境及氛围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各类环境、定期不定期主办学术讲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精神价值及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等方面的发展,这对培养学生跨专业的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构建的核心:“学科群”
所谓“学科群”是指若干具有相同级次的学科点的集合,以形成进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的多学科的有机综合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综合化,学科群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手段在创新创业背景下其重要性也日益突显。学科群的建设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群内不同的学科有着各自的学科理论及不同的学术思想、不同的研究方法,这些“不同点”可以相互交融、相互引用、相互借鉴,在这个过程中非常容易撞碰出创新创业的火花,这不仅拓宽了专业知识面,也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实践环境。二是学科群的建设打破了各学科之间的“楚河汉界”,从而产生了大量的边缘性学科、交叉性学科。比如有些高校开展的新型环保材料的研究开发项目,这就是融合环境学、材料学、物化学、理学等为一体的学科群。再比如一些高校在经管类专业学科上进行探索,建立经管类学科群,将金融、财会、工商、营销、证券、理财、银行等诸多学科结合起来,组建跨专业的教学内容,跨专业的实践平台。这些学科群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相似点多、结合点多,非常有效地拓宽了专业口径,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面广泛,从而为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学科专业口径过窄和学生适应能力不强等现实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四、构建的重点:“实践性”
实践教育是创新创业大背景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强化实践教育,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改革,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以及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可以将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为“四平台三模块”的形式,然后进行分层递进式的修缮。
(1)细分实践教学平台,将我们传统的大实践教学平台分为“四个子平台”——专业基础能力实践平台、专业应用能力实践平台、专业创新能力实践平台和专业网络实践教学平台,通过这样的细分,在做实、做强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的基础上集力、着力、合力打造创新能力实践平台与专业网络实践平台。(如图2所示)
图2 四个实践平台结构图
1、着力打造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平台。该平台旨在让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的社会实践调查、大学生职业规划培训等来树立创新创业意识;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创新创业论坛、成功校友创业成果报告、各类文化节作品、挑战杯大赛及其他科技竞赛等方面将实践教学课程向多元化发展,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创新创业的兴趣、主动性和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敢创业。
2、大力建设专业网络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旨在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于实践教学中,保障实践教学平台的正常运转和高效运行,实行多向互动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2)改良模块实践教学(三模块),完善模块配置,并将各个实践教学模块分类、分层或交叉归入到四大实践教学平台中进行有机的组合,形成一个有脸、有皮、有血、有肉的健康机体。(如图3所示)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面对互联网人工智能在社会各领域的运用,新形势下的大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人文素养及专业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时如何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去?这是我们现在迫切要思考的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体现开放性,要以通识课程为基础,以学科群课程为核心,重点建设实践课程。
图3 课程结构图
这种实践课程体系可以使学生全面的掌握专业知识,由浅入深。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对探究新事物的兴趣及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1]王洪才.中国该如何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J].高校教育管理,2014(6).
[2]孙泽文.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动因与运行机制探寻[J].职业技术教育,2015(13).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
本文系浙江省2016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面向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Jg20160146)”结题所用。
黄嫦娇(1977-),女,浙江浦江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会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