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高校大学生健身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①
2017-06-19余池
余池
(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四川成都 610041)
四川省高校大学生健身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①
余池
(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四川成都 61004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当今社会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却不容乐观,导致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健身意识缺乏。该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四川省不同类型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健身意识进行了调查,研究其影响因素,并通过整理与分析,提出培养大学生健身意识的方法与策略。
高校大学生 健身意识 培养策略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使我们逐渐意识到,在同等知识能力的情况下,人的外形、精神面貌以及身体健康,尤为显得重要。为促进相关健身产业的发展,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77号”文件①,促进了健身产业发展,增加了人民健身的方式和类型。特别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②的提出,使人们更加注重对健康的追求。然而,由于我国体制等因素,造成学生体育活动参与度缺失,体质严重下降。“学生有了健身意识,才能真正地把学生‘要我参加’转变为‘我要参加’的行为上来。[1]”该文通过对四川省不同类型院校的在校大学生健身意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为培养高校大学生健身意识并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根据该研究需要,通过对中国知网、图书管查阅相关资料,补充和丰富相关理论知识、了解研究现状、掌握研究最新动向,为论文写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2 观察法
对川内相关学校走访并对学生进行了观察,主要观察他们对健身活动的参与度和参与形式。
表1 对大学生参与体育健身目的的调查(n=338人)
表2 对大学生课外时间运动的调查(n=338人)
1.3 数理统计法
把收集到的所有有关数据全部统一进行统计,并分类处理好。
2 分析与讨论
2.1 调查结果与分析
如表1所示,通过调查川内高校的学生们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目的都不一样,女生大多数都是为了减肥,而男生为了强身健体,有的同学是为了打发时间,还有很多其他的理由,但是,有30%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这说明有很多大学生自我健身意识还有待加强。
2.2 泸州市高校大学生健身意识缺乏的客观因素
根据表2显示,有53%的学生是选择宅在寝室里;47%的学生选择出去娱乐,家庭影响因素、学校场地和器材因素、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因素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管慧香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一个教育的客体,让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会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学生失去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对体育课程也就没有了兴趣。[2]”
2.3 大学生健身意识缺乏的主观因素
通过调查川内高校大学生健身意识缺乏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有的学生先天体质差,这些学生对体育失去了信心;一些认为自己现在还很年轻,身体健康,根本不需要锻炼;另一些从主观上忽视了体育的价值,对其产生了偏见,低估了体育健身的意义。在校园里,他们认为上体育课就是为了不挂科,这样的意识是不会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的。
3 培养高校大学生健身意识的途径
3.1 扩大宣传
管慧香提出“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健身理念[3]。通过体育课堂教学、校园体育俱乐部、转播体育赛事等形式让学生们了解到更多的体育健身知识,积极参与到健身活动中来。
3.2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现有场地与设施
学校可增设室内场馆,室内场馆不受天气影响,这就避免学生在锻炼时受外界自然因素的影响。增设体育课的器材,学校可以免费给学生发器材,这样他们在课余时间也可进行锻炼和练习。此外,应在有限的场地和器材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场地和器材。
3.3 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学校除了每年举办运动会外,可以多举办一些体育类的集体项目,项目要多种多样,且门槛降低、奖项多设,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进来。学校可以加强体质锻炼,以跑早操、晚操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开设各种各样的体育俱乐部,尽量不收取学生的费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综上所述,大多数大学生对体育健身锻炼有一定的了解,对体育的价值、作用、意义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健身意识较薄弱。归纳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影响:场地和器材缺乏、缺少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文化氛围尚未形成。培养大学生的健身意识,不仅要从社会周边因素考虑,更要考虑学生的主观因素。
4.2 建议
健身意识要在长期的体育实践中形成,学校要不断完善周边环境和场地,扩大学生选择运动的范围。学校学生会、社团、俱乐部可组织一系列的课外体育活动,调动很多学生的积极性。在学校的粘贴栏宣传相关体育知识、竞赛消息、俱乐部等,使整个校园充斥着丰富的体育文化,无形中培养大学生的健身意识。
[1]陈剑.探索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措施[J].读写算:教研版,2014(8).
[2]管慧香.浅谈大学生体育健身意识的培养[J].搏击·武术科学, 2012(2):113-114.
[3]刘生杰,李建英,刘晓芳.山西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兴趣与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6):99-102.
[4]毛亚杰.普通高校大学生健身意识的培养[J].武魂,2013(9):20-21.
[5]丁鼎,贺小卫.浅谈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与树立[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6):61.
[6]潘丽萍.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与身心健康满意感关系模型的构建[J].浙江体育科学,2012,34(4):98-100.
[7]封彬.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培养浅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1(2):159.
注释
①国务院于2016年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77号,以下简称77号文件)。
②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战略部署制定并于2016年10月25日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G807.4
A
2095-2813(2017)05(b)-009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4.093
余池(1994—),男,汉,四川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休闲体育系户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