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仁、髡残、八大山人和石涛活跃在明末清初画坛上的四位僧人画家(三)

2017-06-19木匠

北广人物 2017年23期
关键词:朱耷八大山人青云

□木匠

弘仁、髡残、八大山人和石涛活跃在明末清初画坛上的四位僧人画家(三)

□木匠

中国古代改朝换代时,前朝皇室子孙依然能生活得比较体面的,可谓寥若晨星,这些前“金枝玉叶”们即使能躲过不被抓、不被杀的命运,也会隐姓埋名,遗世而独立。在新的环境里,或哭之,或笑之,八大山人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三、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1626-1705),本名朱统托,乳名“耷子”(因其出生时耳朵奇大),故世人多称为他朱耷,号八大山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的九世孙。他的爷爷、爸爸和叔叔都能诗擅画。他八岁能诗,十一岁能画,小时候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

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其时,他只有十九岁。不久,他的父亲又去世了。想来他当时的心情一定是非常痛苦的。我们在他这一时期的画作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其状如龟的签押,仔细辨认,原来是用“三月十九”这四个字组成的。要知道“甲申年三月十九日”正是明王朝灭亡的日子,他是在用这种方式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深情。

顺治五年,他妻子又亡故了。顺治六年,清兵攻破南昌,昌王一家90余口被杀,仅昌王一人逃出。在极度恐惧中,他终于发了“癫疾”。他经常先是趴在地上大哭,哭过之后,又仰天大笑,笑完之后,又跳起来大喊大叫,或大声唱歌,或在街市上乱舞,只有当他喝醉了以后,才会安静下来,如此一年有余。他每天都恍恍惚惚的,戴着布帽,穿着僧袍,拖着露出脚跟的鞋子,舞动长袖,在街市上游逛,引来孩子的追逐取笑。

其实,他这病是有家族遗传的。据记载,他的祖父就性格狂狷,常有异于常人之举:心有感悟,即当众歌唱、哭泣。喜一个人游名山大川,喜将应景写下的诗篇刻在石上,说要让后世知道曾有过他这么一个人。祖父膝下有五子,四子朱谋尤其聪慧俊朗,但却是个聋哑人,他就是八大山人的父亲。他不像他的父亲那样聋哑,但是也有“口疾”,说话不怎么流畅。

顺治十年,朱耷二十八岁时,迎母至新建县洪崖寺,在耕庵老人处,受戒称宗师,住山讲经。当时,跟他学法的有一百多人。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他在二十八岁到三十六岁这几年,曾带着母亲和弟弟住在南昌抚州门外绳金塔附近。当时,此地多茶室酒肆,是底层劳动人民聚居之处。他经常蓬头垢面地徜徉于此。喜欢饮酒,但不满升,一饮即醉。醉时,大笔挥毫,凡山僧、贫士、屠夫、孤儿向其索画,都有求必应,慷慨相赠。有道是“国家不幸诗家幸”,“癫疾”也给他的书画染上了一种神秘、独特的色彩,使他的画作进入了一种超凡脱尘的境界。

三十六岁那年,为“觅一个自在场头”,朱耷一天来到南昌城郊十五里的天宁观。这是一处历史悠久的道院。相传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周灵王太子晋曾在此炼丹,后得道成仙;西汉时,南昌县尉梅福弃官后曾隐居于此,建梅仙祠,晋朝许逊治水也曾在此开辟道场,并创立“净明宗教”,时称“太极观”。唐以后改称“太乙观”,宋以后改称“天宁观”。他原是来此访求先贤遗迹的,却被这里的山川风景所吸引,于是在原有道院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建,并改名为“青云圃”(后来,又改名为“青云谱”)。从此,他便成了青云圃的开山祖师。后人还为他建立了“正开山祖道朗号良月文号八大山人朱真人”功德堂。

从此,他便正式在此定居了下来,一住就是二十多年。在度过了十三年佛教徒的生涯后,他又摇身一变成为一个道院的开山祖师。由此可见,他这种亦僧亦道的生活,主要还是为了逃避满清贵族对明朝宗室的迫害,而非宗教信仰。

康熙十七年,临川县令胡亦堂听说了他的画名,便把他“请”到了临川官舍,“作客年余”。这使他十分苦恼、郁愤,遂又假作疯癫,撕裂僧服,独自走回了南昌。一年多后,他回到青云圃,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花甲华诞”。

朱耷六十岁时,始用“八大山人”署名书画。有趣的是,他在署款时,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在一起,粗看很像“哭之”、“笑之”,当是以此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其弟朱道明,字秋月,也是一位画家,风格与乃兄相近,而且还要粗犷豪放。他的书画常署名为“牛石慧”,而且也是把这三个字连在一起写,很像“生不拜君”四字,以表示他对满清王朝誓不屈服的心情。他们两兄弟署名的第一个字,也把个朱字拆开,一个用“牛”,一个用“八”。如此隐姓埋名,可谓用心良苦。

朱耷晚年常住南昌城内北竺寺、普贤寺等地。其僧友澹雪为北竺寺方丈,与之感情很深。澹雪亦善书法,性格倔强,后来因触怒了新建县令,结果被扣上一顶“狂大无状”的帽子,给抓进了监狱,死在狱中。澹雪死后,北竺寺被毁。

此后,朱耷开始四处云游,最后在南昌城郊潮王洲上,搭了一所草堂——“寤歌草堂”,住了下来,靠卖画为生。一次病中,他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说:“只手少苏,厨中便尔乏粒,知己处转掇得二金否?”意思是,我已穷得锅里没米了,可否借点钱买米。还说:“凡夫只知死之易,而未知生之难。”又,时有诗人叶丹曾写过一首题为《八大山人》的诗,描写他在寤歌草堂的生活景况:“一室寤歌处,萧萧满席尘。蓬蒿丛户暗,诗画入禅真。遗世逃名志,残山剩水身。青门旧业在,零落种瓜人。”可见其晚年生活的孤寂与贫困。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一代神画僧八大山人,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据《新建县志》和《西山志》载:朱耷墓在县西北三十里(即今西山猴岭)一带,但其墓址确在何处,已不可考。一说朱耷墓在南昌城郊窑湾英家山,但解放后迁墓时,仅见一些朽木和铁钉,未见骸骨,可能是他的一个衣冠冢。又,牛石慧墓在青云谱南将军岭,墓中有骨灰一罐,解放后亦迁葬于青云谱内吐珠山。

如今,八大山人的画作已成为收藏市场上最炙手可热的藏品。2004年嘉德秋拍他的《鱼·镜心》,不足一平尺的画面上仅绘有一条小鱼,最后以484万元拍出,被喻为“世界上最贵的一条鱼”;2010年瀚海秋拍他的《孤禽图》,画的是一只单腿独立的无名怪鸟,成交价6272万元,这只鸟也成了“世界上最贵的一只鸟”。

总的来说,八大山人的画要优于他的书法。有评论家说:读八大山人的作品,就似在阅读一个有着大孤独、大悲寂的灵魂。他的书画都体现了一种孤傲不群的个性,在怪异夸张的形象背后,既有着出于现实的愤懑与讽刺,又有着超越时空的苍茫与空灵。他有首题画诗,是这样写的:

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

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

由此可见,特殊的身世、家国的败亡,从未从他的脑海中离开过,他对清王朝心有愤懑,对故国常怀哀思,虽然身在寺院,可是他血脉中流的,毕竟还是朱明王朝的血。

猜你喜欢

朱耷八大山人青云
建构八大山人研究的知识谱系
——评朱良志先生《八大山人研究》(第二版)
清·八大山人《湖山泛舟图》
八大山人作品欣赏
墨点无多泪点多 浅谈朱耷花鸟画的艺术特点
姚晨:重上青云
朱耷 《松树双鹿图》
八大山人的不堪与狂傲
朱耷名号研究
夏日午后
弗利尔美术馆解谜八大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