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斯奈德诗歌《与山的亲密接触》的文体分析
2017-06-19胡佩霜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武汉430074
⊙胡佩霜[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武汉 430074]
加里·斯奈德诗歌《与山的亲密接触》的文体分析
⊙胡佩霜[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武汉 430074]
《与山的亲密接触》选自美国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的诗集《龟岛》,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亲近时的美好画面,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本文从文体分析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解读,通过对语音、语相、词汇、句法和修辞五个层面进行分析,旨在于加深读者对这首诗的理解,进一步探究它所要表达的主题。
《与山的亲密接触》 加里·斯奈德 文体分析
一、引言
加里·斯奈德生于1930年,是美国著名的现代诗人。除了诗人的身份外,他还是一名散文家、翻译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作为一位多产的诗人,他出版了很多作品,例如《砌石》《神话与文本》《山河无尽六节诗》和《龟岛》等。其中,他的诗集《龟岛》于1975年获得普利策奖,被认为是环境保护运动进入美国文化主流的路标。作为深层生态学的创始人之一,斯奈德一直都致力于环境保护运动,反对对大自然的剥削,提倡与自然和谐共处,因此,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对于自然最真实的描述。斯奈德虽然是一位美国诗人,但是他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并且曾跟随中国老师陈世骧学习中国古典诗歌,在其指导下将中国唐代诗人寒山子的二十四首诗翻译成英文。除此之外,他还非常尊崇佛教禅宗思想,专门去日本学习禅宗,这些经历都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文体学是用语言学方法研究文体风格的学问(刘世生、朱瑞青,2006)。文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体指文学文体,包括个别作家的风格,而广义的文体指一种语言中的各类文体(王佐良、丁往道,1987),例如广告、新闻、演讲、诗歌、小说等。对于文体的分析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语音、语相、词汇、句法、篇章和修辞等层面。在这里,诗歌属于文学文体,而文学语言是多种多样的,往往会突破一般的语言规律,打破常规,这种离开常规的变异是文学语言中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王佐良、丁往道,1987),它常常与作者的写作意图,与其想要表达的思想有关。那么通过对诗歌语言风格特点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诗人所要传达的观点与想法,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探究诗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本文以加里·斯奈德的诗歌《与山的亲密接触》为研究对象,从语音、语相、词汇、句法和修辞五个层面进行文体分析,旨在通过文体分析加深对其诗歌的认识,并从这些文体特征中探究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
二、《与山的亲密接触》的文体分析
《与山的亲密接触》选自斯奈德1975年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品《龟岛》,这部诗集是他的环保诗歌代表作。《与山的亲密接触》是斯奈德描写自己的小儿子Kai在索米尔湖(Swamill Lake)的一次游玩体验,以一位父亲的眼光细致地描述了年幼的孩子是如何从害怕水到在水中感觉到愉悦、兴奋的过程(王蓉,2013)。这首诗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人类认识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下面笔者将从语音、语相、词汇、句法和修辞五个层面对其进行文体分析。
Meeting the Mountains
He crawls to the edge of the foaming creek
He backs up the slab ledge
He turns to a trapped pool
Puts both hands in the water
Puts one foot in the pool
Drops pebbles in the pool
He slaps the water surface with both hands
He cries out,rises up and stands
Facing toward the torrent and the mountain
2011年,中海达投入研发力量开发了Qcool系列智能GIS数据采集系统,弥补了公司在低精度GIS数据采集系统领域的产品空白,形成高、中、低精度全系列产品,实现了产品线的延伸,产品组合更加丰富。2011年GIS数据采集系统实现营业收入4519.19万元,比上年增长28.70%。
Raising up both hands and shouts three times!
(一)语音层面
这首诗是一首现代诗,并不像传统的英美诗歌那样格律工整或讲求形式上的统一,从整体来看它更像是一篇散文。一般来说,押韵就是诗歌的代名词,最常见的押韵形式是尾韵,而这首诗尾韵的押韵并不明显,但是句中存在着很多其他形式的语音模式。
首先,诗中使用了很多头韵。头韵的使用使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活泼轻快,增强了音韵感。比如这首诗的标题“Meeting the Mountains”,还有“toward the torrent”,这些词语都使得全诗的音乐感极强,同时也表现了主人翁在与自然接触时的轻松愉悦之情。其次,诗中出现了大量的元音韵和辅音韵。例如第六行诗“Puts one foot in the pool”里面的元音/u/,体现了“他”把脚放入池中时小心翼翼但不停顿的一连串动作。此外,诗的前半部分出现的元音多是开口度比较小的元音,比如说“edge,ledge,finger,puts,foot,pool”等词里的/e/、/i/、/u/,这些音表现的是“他”刚开始有些害怕、紧张而不敢与自然接触的心态。而到了诗的后半部分双元音的使用非常频繁,例如“cries,rises,both, shouts,times”这些词里出现的双元音/ai/、/ou/、/au/,它们给人的感觉非常饱满响亮,音律滑动自如,这也体现了主人翁开始享受大自然,并从中感受到快乐与释放。另外,这首诗的辅音韵也很多,特别是清辅音,有/p/、/t/、/f/、/s/等。这些清辅音的使用给人以一种轻柔舒缓的感觉,表明自然让“他”感到舒适与放松。
(二)语相层面
语相的研究对象是书面语,它包括对字体、字号、标点、拼写、排版、字母等与书写体系有关的研究(刘世生、朱瑞青,2006)。通过对诗人作品中语相特点的分析,有利于我们对诗歌主题的把握。在斯奈德的这首诗中,笔者主要从标点符号进行探究。
《与山的亲密接触》这首诗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全诗没有一个句号,而只有一个逗号和一个感叹号。首先可以看到逗号出现在倒数第三行诗,“He cries out,rises up and stands”,这里逗号的作用是体现动作的顺承与连贯性。感叹号出现在诗的最后一句“Raising up both hands and shouts three times”,表现的是主人公在与自然亲密接触后激动不已的心情。众所周知,句号的作用是表明一句话的完结,而这首诗却连一个句号都没有,诗人在这里其实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对大自然的无知和害怕到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再到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一过程是从未间断的,是一个连续体,没有完结。这一语相特点也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爱护之情。同时,对标点的较少使用也体现了主人公面对大自然时无拘无束的状态,表现诗人内心的自由与奔放。
(三)词汇层面
词汇的类别有很多,基于拉丁语法的传统,一般会把词分为九个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冠词、感叹词以及限定词(刘世生、朱瑞青,2006)。每一种不同的词类都有其不同的功能,诗人选取何种词类可以体现他出诗歌的风格特点。
经过统计,这首诗加上标题一共有78个单词。其中,名词有21个,占到了约27%;动词有15个,占到了约19%。根据爱里伽德统计的美国英语中各类词的平均使用频率,名词的平均值是27%,动词平均值为12.1%(刘世生、朱瑞青,2006),由此可以看到这首诗名词的使用频率是正常的,而动词的使用频率要比平均值高出很多。在该诗中,名词的使用一部分是“edge,creek, pool,pebbles,mountain”等这样比较具体的能够展现大自然美景的词,还有一部分是“finger,hands,foot”等这样表现人的肢体的词。这两类名词在诗中形成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对比,但是在诗人的描述下它们并不是对立的,而是融为一体的,人类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处,并感受自然带来的轻松和愉悦。除此之外,动词在诗中的使用很频繁,而这首诗中的动词几乎都是对主人公肢体动作和声音的描述。通过这些动词,展现的是“他”在与山的接触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过程:从害怕犹豫到开始尝试,再到最后主动接触并开始享受自然。从“crawls,backs up,puts,drops,slaps,cries, shouts”这些词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主人公最后已与自然浑然一体、悠然自得。此外,这首诗的词汇都比较简单易懂,没有什么生僻词难词,这也体现了主人翁纯粹轻松的心态,表现出自然最简单最真实的一面。
(四)句法层面
这首诗一共有十一行,每一行都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句子,与散文诗很类似。平均算下来,每一行诗的长度约为7个单词,十分短小,而且出现的多是主谓、主谓宾或主谓宾状这样结构的简单句。其中,每一行诗描述的都是主人公不同的动作和状态,层层推进,画面感极强。例如:“He backs up the slab ledge”“Puts bothhands in the water”“Puts one foot in the pool”,在这里他首先是背对着山溪,后来敢于将手伸入溪水中,渐渐地也勇于把腿放进水里,他开始一步一步地与大自然亲近。
再者,从时态上看,全诗使用的是一般现在时。但是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自己孩子的一次游玩体验,按道理应该使用过去时,而诗人在这里选取了现在时,给人一种事件正在发生的真实感觉,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自己也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其次,这首诗使用的是主动语态,主语为“He”,也是动作的发出者。通过主动语态的使用,表现了主人公一直在主动地与自然接触,而不是被动被迫地与自然亲近,展现了人类勇敢地认识自然,最后与自然和谐共处。最后,这首诗存在着主语省略的现象,比如诗中的第五、六、七行,直接隐去了主语,而以“Puts”“Drops”开头。这种对主语人称的省略,一是在突出强调主人公与大自然亲近的一系列过程,二是为了表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不值一提,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五)修辞层面
修辞的手段有多种多样,比如明喻、隐喻、夸张、矛盾、排比、象征、拟人等等。在诗歌中,修辞的用法比较频繁,因为它们有利于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和诗歌主题。在斯奈德的这首诗中,比较突出的修辞手法是平行和象征。
首先,这首诗中使用了很多平行结构,比如“Puts both hands in the water”“Puts one foot in the pool”“Drops pebbles in the pool”,这三句诗的结构一致,同样的语法结构反复出现,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也很符合该诗轻松愉悦的氛围。平行结构的使用使诗句充满音韵感,层层递进,也体现了主人公对自然从害怕、畏惧到主动接触、亲近的这个过程。
其次,这首诗里出现了很多关于自然景物的意象,例如“mountains”“creek”“water”“pool”等,这些景物都与自然有关,象征着现实生活中的自然世界。同时,诗中的主人公“He”表面上指的是诗人的儿子,但实际上是人类的象征,是具有社会性的人。在这里,自然与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外,这首诗虽然描写的是诗人的儿子在外游玩的情景,但这整个游玩过程其实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从开始的害怕畏惧,到后来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到最后保护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一认识过程是一个连续体,从不间断,没有完成时,体现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表现诗人对自然的敬畏。
三、结语
《与山的亲密接触》这首诗看起来短小易懂,但其实诗中蕴含着十分深刻的主题。通过文体分析的方法,读者对他的诗能够有更深刻的体会。在语音层面,这首诗运用了大量头韵、元音韵和辅音韵,使整首诗朗朗上口、节奏轻快,富有音韵美;在语相层面,无句号这一鲜明特点表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没有结束;在词汇层面,通过对名词和动词的大量使用,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在句法层面,通过简单句、现在时、主动语态和省略的使用,展现了人类主动认识自然的行为,表现了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在修辞方面,平行结构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音韵感和节奏感,而象征手法的突出使用与整首诗的主题相呼应:人类在自然面前就是个孩子,一定要勇敢地迈出认识自然的步伐,最后才能获得自然慷慨的馈赠。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明白万物是平等的,人类要怀着敬畏的心与自然融为一体。通过本文的分析,笔者希望能够帮助读者认识文体分析的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
[1]陈小红.论加里·斯奈德的诗学观[J].当代外国文学,2009(2): 101-110.
[2]李青《.龟岛》中加里·斯奈德的佛学生态思想[D].武汉理工大学,2013.
[3]刘娜.论加里·斯奈德对中国道禅思想的接受[D].海南师范大学,2014.
[4]刘生.加里·斯奈德诗中的中国文化意蕴[J].外语教学,2001(4):77-81.
[5]刘世生,朱瑞青.文体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7]王蓉“.溪山未曾不变”——论加里·斯奈德的山水诗[D].复旦大学,2013.
[8]王佐良,丁往道.实用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作 者:胡佩霜,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