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与现代的交融互通
——论辛笛诗歌中的诗学追求
2017-06-19蓝瑞荣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广东清远511510
⊙蓝瑞荣[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 广东 清远 511510]
古典与现代的交融互通——论辛笛诗歌中的诗学追求
⊙蓝瑞荣[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 广东 清远 511510]
“九叶诗派”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一向被指认为现代主义诗派。作为这一诗派重要成员的辛笛,却将其所接受的中国古典诗学元素融入现代主义写作中,显示出独异于所属流派的个性特质。借助古典意象的频繁运用及意境美的精心营造,同时适当采用现代主义诗歌技巧,辛笛的诗歌实现了中国传统诗学气韵与风神的现代转换,也淡化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偏于哲学化思考的理性色彩。
辛笛 诗歌 古典诗学 现代主义
在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辛笛诗稿》中,辛笛把自己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诗歌依次分编为《珠贝篇》(1933年7月—1936年7月)、《异域篇》(1936年10月—1938年)、《手掌篇》(1945—1948年)。作为九叶诗派的一位重要成员,辛笛有这一流派共同的艺术和美学追求,也有自身独特的创作特色和艺术个性。辛笛自小就十分喜爱阅读唐诗宋词,他曾自述:“小时候在私塾读书,常把唐诗藏在四书五经下面偷读,戒尺也镇不住我。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篇使我入迷,就此养成我爱好诗歌的习惯。”辛笛受古典诗词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仅体现在意象的使用、诗思的传承等方面,甚至还影响了他的艺术气质。不过,从前期的诗歌到后期的诗歌,辛迪对古典诗学的传承与转换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一
在意象组合方式上,《珠贝篇》里显示出现代主义诗歌的某些技法,例如句法之间的跳跃性省略了惯常的连接和过渡;意象与意象之间没有逻辑的铺排;色彩独特的搭配组合,诉诸多种感觉的大量运用,甚至有效地打通了官能的界限(即通常所说的通感)等等。看《西山二首》:
廊柱下看星,乌青的寥廓里,更有橙黄的月,如吹寒的明角。西北风来,草原上远近,薄明的光,摇摇地坠了。今夜的百叶窗,纵掩起一室。红炉的温梦,我却怅着了——一匹黑猫的呼唤。(《呼唤》)
安坐在红火的炉前,木器的光泽诳我说一个娇羞的脸;抚摸着褪了色的花缎,黑猫低微地呼唤。
百叶窗放进夜气的清新,长廊柱下星近;想念温暖外的风尘,今夜的更声打着了多少行人。(《冬夜》)
当然,这些现代主义的诗歌技巧和方法仍不能改变《珠贝篇》里的古典风格和古典气质。根据辛笛诗歌的意象和其传达的诗思来看,《珠贝篇》在诗人辛笛的诗学想象中,应该是被纳入了以注重酿造意境为主的古典范畴中的。如前文所述,《珠贝篇》着力经营的是对于情感和情绪氛围的建构。这些或浓(《秋思》)或淡(《弦梦》),或哀伤(《生涯》)或舒畅(《二月》),或孤寂(《“西山二首”》)或禅忘(《潭柘》)的情思,都存在着与古人关系密切、息息相通的情绪内质。甚至可以说,在《珠贝篇》里,我们很难嗅到现代特质的情感内核。我不同意一些论者的观点,他们认为《珠贝篇》里的诗歌透露出辛笛作为一个现代人的复杂体验。这些论者的一个认识误区是,把诗歌的内在特征主要放在诗歌建构方式的平台上来衡量。要知道,外在的抒写方式还得通过意象来起作用,意象才是决定诗歌内在情绪和情感走向的决定性因素,至少辛笛的诗歌是如此。如果说,这些现代主义诗歌的技法给了辛笛诗歌一些新的东西,我以为是使得诗作者的内在情感表达得更为细腻,更为含蓄,更为丰富,更有利于传神地、淋漓尽致地将作者片刻间所获得的情思形诸于诗,诗的美感也因此更能经得起反复的吟咏和咀嚼。
二
《异域篇》是作者旅居法国留学英国期间思考和感受的结晶。在写作技法上,作者由原来的从书本上向西方现代诗歌的学习进了一步,开始获得了西方现代诗派大师如艾略特、史本德、刘易士、缪尔等人的亲炙。作者同时“在巴黎的一些画苑、博物馆里流连忘返,在伦敦也听过一些音乐歌唱演奏会……深深爱上了19世纪后半叶印象派绘画和音乐的手法和风格,在写作中受了不少影响”。可以看出作者对西方的各种艺术都有了广泛的接触,诗歌中开始了一个对西方艺术技巧全面借鉴和融合的新阶段。确实,《异域篇》里的诗歌较之《珠贝篇》里的诗歌而言,体现出了更加浓郁的现代诗风。
从诗作的内容来看,这些诗歌的一部分表达的是身处他乡的故国之思和怀乡之情,《寄意》中诗人眼望着“远方时时变更的群山”,耳听着“充满异地声调的”“人语”,只好“把碎裂的怀想撒播在田原上”,可是“新的住处中仍有着旧的心情”。《巴黎旅意》中,诗人感受到了西方的现代文明,但“千里万里/我不能为这异域的魅力移心/而忘怀于故国的关山月”。看见英伦三岛上诗人勃朗宁吟咏的杜鹃花,“便招邀起我心中/故国故城里此鸟的啼声”,“唤起我往梦重重里的梦”(《杜鹃花和鸟》)。在《狂想曲》里,作者遥想着“楼乃如船/楼竟如船”的祖国,想热烈地“呼唤”,“呼唤遥远的国土”,并迫切地希望改造自我。
《异域篇》里的艺术更加瑰丽多彩。其中的一些与《珠贝篇》里的特色仍十分相似,如《秋天的下午》《十月小唱》《寄意》《短意》等。这些诗含蓄蕴藉中飘荡着轻柔之美,与古典词中的婉约派风格十分相像,用轻腻的笔触抒写心灵中的吉光片羽,着重捕捉灵魂中飘忽的语言。看《秋天的下午》“阳光如一幅幅裂帛/玻璃上映着寒白远江/那纤纤的昆虫的手昆虫的角/又该黏起了多少寒冷/——年光之渐去”,比喻新奇而妥帖,“寒白远江”从大的环境下渲染了寒渺的氛围。怜悯昆虫,回到细处,写物意在写己,表达着孤寂落寞的情绪。“年光之渐去”,时序的叹惋中流露的还是凄寂的幽思。整首诗扑面而来的还是浓稠的类似“孤馆秋寒”的意境之美。《十月小唱》与前期《珠贝篇》里的大多数诗歌类似,有近于戴望舒的风格。这一点早已有论者提到。另有一些诗歌与《珠贝篇》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现代诗歌的特征明显地显现出来,再不像以前那样的不易觉察,但古典习气依然浓厚。例如《巴黎旅意》里第一节:
游女坐在咖啡座
星街是她日常的家
天穹的云沉入那一杯黑色咖啡
闪烁在她灵魂的泥淖深处
大开的窗子
正静静地对着
古色斑斓的塞纳河
初秋的空气明透如水
缎子衣裳无心在轻盈中触着了
凉意又何独惜于远来客
前四句中通过游女这一形象,作者窥见了欧罗巴城市文明的“全豹”。作者选取的画面是独特的,其间散发着象征派的气息。“天穹的云沉入那一杯黑色咖啡/闪烁在她灵魂的泥淖深处”,意象怪诞,诗思奇特突兀。咖啡是黑色的,云是黑色的,灵魂的深处也是黑色的,犹如一片泥淖。诗的第二节开头“花城好比一株美丽耐看的树/可是欧罗巴的文明衰颓了/簇生着病菌”无疑是对此句的阐释。后六句的韵味截然不同,回到了辛笛诗歌营造意境的老路,在色彩与触觉的组合中突出抒情主体,洋溢着中国画和中国诗的气韵。令人慨叹的是现代与传统的转换和并陈是如此的天衣无缝,自然和谐。辛笛诗歌在这方面的探索确实十分耐人寻味。《对照》也是辛笛诗歌里用中西诗艺一起织就的七彩锦缎。开首“俯与仰一生世/石像之微笑与沉思/会让你忆念起谁”有诗化哲学的味道,凝重的感觉有如罗丹沉思者的风格。但接着是“秋天的落叶”和“枝干上的凝绿点”等古典意象,接下来的一句“点点的声音是点点光的开落”又是现代诗歌通感的手法,把对于时间流逝的敏感和不安很好地表现了出来。以下对故国和故国之人的遥想,再度出之以传统清新的笔触。最后又是现代诗的面容,运用现代城市的各种意象,如“罗马字的指针”“卖夜报的街头”“马达”“白手的人”等综合传达出现代社会里人对于时间的恐慌和焦虑。全诗在共通的主题思想的统驭下,灵活运用传统与现代诗歌的各种特征,大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度,也给人带来了多方面的审美感受。
《异域篇》里还有一部分诗歌实践着“九叶”同人共同倡导和服膺的新诗戏剧化的诗学主张。《刈禾女之歌》《卖氢气球的人:形影问答》《孩子》三首借鉴了戏剧的表现方法,“客观化”的特征浓厚,虽然依然流淌着情感的血液,但知性的色彩得到加强。《刈禾女之歌》是由刈禾女单独表演的一出“独角戏”,依凭刈禾女来抒发一种主宰宇宙的心怀,诗歌模仿的是华兹华斯的谣曲《孤独的刈禾女》,但从诗歌的口吻来看,颇有古诗里“代言体”(如鲍照的《代白头吟》《代出自蓟北门行》)诗歌的影子,借他人之口抒己之怀。《卖氢气球的人:行影问答》在人与影的一问一答中阐发某种情思;《孩子》通过孩子与老人对待事物的不同态度,在两者的对照中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三
《手掌篇》是辛笛沉寂了八年之后的再度创作。这些诗歌无论从表现的内容还是从诗歌的技巧技法上看都与前两个阶段的诗歌有了较大的不同。学术界普遍认为,辛笛这一时期的诗歌是其走向成熟“九叶”风格的典型代表。当然,辛笛诗风的改变不可能是蜕变式的,在九叶诗人群中,凭借独特的个性,辛笛的诗歌依然很容易被辨别出来。辛笛的诗学想象始终与九叶诗派的总体诗学想象略有不同。
直面现实是《手掌篇》内容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布谷》里的“布谷”是抒情主体辛笛的诗化象征。“二十年前我当你/是在歌唱永恒的爱情/于今二十年后/我知道个人的爱情太渺小/你声音的内涵变了/你一声声是在诉说/人民的苦难无边。”这确实是唱出了诗人辛笛的心声。诗人在人民的痛苦里感受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沉溺于一己哀怨的做法表示了怀疑:“像一只哑嗓子的陀螺”,“捉不住那崇高的中心”。面对“一叶一叶揭过去”的“我的书”,在强大的现实面前,“我却无法做一个悭吝的濯足者”:知识不仅要洗清自己的灵魂,还要为大众的疾苦呐喊(《识字以来》)。《姿》里年轻的“吹弹不起”的白花可以看成是诗人的自我反讽,从侧面提出自我改造的要求。《海上小诗》中,诗人在最后一节指出“青山是白骨的归藏地/海正是泪的累积/在愁苦的人间/你写不出善颂善祷的诗”,体现出一种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在《熊山一日游》中,幽静的“青林”和清浅的“流水”深深地吸引了诗人,但诗人却知道,“可是给忧患叫破了的心”,只能享受这片刻的“余闲”。对照《珠贝篇》里的《潭柘》,如“做一个山中的人吧/阳光里有野花的微笑/我听见灵魂的小语/曲直的松下/暮风吹起它的歌吹/相与永恒而在的/是这潭光和柘”,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思想的变化。《憔悴》和《风景》显得尤为沉痛。《憔悴》写出了对于“理想”呵护的艰难,情感真挚,读来让人辛酸;《风景》是把理和情、思考和经验结合得很好的作品。“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综合着历史和现实的反思和哀告,生活的体验和生活的哲理都凝聚在一起,有很强的穿透力。
辛笛诗歌贯彻着忠实于自我内心感受的创作法则。在抒写现实的时候,亦能保持对于诗歌艺术特质的把握,保持对于诗美的追求。《手掌篇》仍然是辛笛自己的声音,它没有被淹没在空洞的呐喊中,与时髦的标语口号式的伪现实主义诗歌远远地拉开了艺术层次的距离。也正因为此,辛笛的诗歌或多或少地深入到了生命的深处,具备了一定超越时空限制的穿透力量。在新的时代情绪中,辛笛显示出顽强而又卓有成效的艺术探索,大量地使用讽刺和反讽的现代主义诗歌技法是他这一时期诗歌的一大特征。《姿》《夏夜的和平》《手掌》《“逻辑”》《夕语》等篇均是代表。《手掌》是辛笛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也是现代诗歌史上的名篇,它已不再如早期诗歌那样注重意境的营造,而是把丰富的想象和理性的思索有效地结合:“形体丰厚如原野/纹路曲折如河流/风致如一方石膏模型的地图/你就是第一个/告诉我什么是沉思者的肉/富于情欲而蕴藏有智慧。”第三节写“手掌”“刚毅木讷而并非顺从”的性格其实是写作者的理想,这一节最后两句常为人所称颂:“轻轻放下你时可以压死蚊蚋蜉蝣/高高举起你时可以呼吸全人类的热情。”诗句在知性之中蕴有高扬的激情。最后一节诗人又指出“手掌”的缺点:“你已如顽皮的小学生/养成了太多的坏习惯/为的怕皮肉生茧/你不会推车摇橹荷斧牵犁/永远吊在半醒的梦里。”这里实际上带有自我嘲讽的意味,但是,诗人也有改造自我的决心和勇气。“从今我要天天拼命地打你/打你就是爱你教育你/直到坚定地怀抱起新的理想”,这便从反讽中超越出来,获得了全新的意义。
《流浪人语》《文明摇尽了烛光》《夏日小诗》《寂寞所自来》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代城市中人的异化问题。“流浪人”“一整天越看越是陌生”,已然无法融入社会,表现出生存失落的迷惘(《流浪人语》)。“原子、饥馑、金钱”,这“女巫的三姐妹”已牢牢地控制了人类(《文明摇尽了烛光》)。《夏日小诗》里,“电灯照明在无人的大厅里/电风扇旋转在无人的居室里/紧闭中的鬼影坐在下面吹风凉”,就像荒诞派诗歌一样运用奇幻的艺术手法揭示了现代的本质,这个“大厅”简直是现代“世界”的喻指。《寂寞所自来》更是以形象的手法揭示出自我生存主体在现代世界里的压抑、孤独和虚无,“人似在涧中行走”,“宇宙是庞大的灰色象/你站不开就看不清/呼喊落在虚空的沙漠里/你像是打了自己一记空拳”。辛笛的这些对于文明和都市进行批判的诗歌深受波德莱尔、艾略特等人的影响,但也有很大的区别,它们没有波德莱尔的厌世和颓废,没有艾略特深沉的荒原意识。西方现代派诗人关注的是人本质上的生存困境、由文明导致的人的异化和扭曲。在辛笛的诗歌中,对于人的本质的拷问和逼视总是让位于对具体的现实社会历史的诅咒。这在一方面当使创作主体仍有积极高扬的姿态,少有深层次的颓废和痛苦感;另一方面可能也因此失去了西方诗人哲学化的深刻。这两种现代诗歌的本质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辛笛,而且也体现在穆旦等其他九叶诗人之中,可以看作中西方现代诗学的深层差异。从此意义上说,辛笛可算作是探视这种差异的窗口。
①② 辛笛:《辛笛诗稿·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页,第4页。
作 者:蓝瑞荣,硕士,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
本文系全国教学科学“十三五”规划国家青年课题“高职院校‘两个教育’互融环境下的美育育人路径探索”(课题批准号:EJA160427)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