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问题解决”课堂教学展现生命的精彩

2017-06-18薛行虾

新课程·中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提出问题问题解决解决问题

薛行虾

摘 要:问题是启发思维的源泉,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基石,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新课改的落脚点之一。使课堂充满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最终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绿洲,充盈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交流问题;解决问题

一、提出问题——蕴育学生的灵动阳光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因此,在课堂中要花大力气引导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怎样培养呢?首先,低年级的学生问题多多,可常常不着边际,教师就要作好示范,教给学生质疑的基本方法,为学生今后的独立打下基础。

1.抓住课题而问,课题往往就是新的知识点。如“分类”,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什么?什么是分类?为什么要分类?怎样给事物分类?方法不一样可以吗?分类在生活中有没有用呢?

2.后续型的知识可以用迁移的方法来质疑,如“10的认识”,关于10,你想知道什么?它可以表示什么?它排在数字的什么位置,它可以怎样分怎样合,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当学生明确了质疑的方向,就可让他们尝试,教师适当给予总结、纠正,使之不断地提高并达到熟练。如,学生的问题“多而杂”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问题问得好,好在哪里,哪些问题不着边际,让学生明确自已要抓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才会变得“少而精”,从而养成自己的良好习惯。

3.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新奇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趣生疑,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的获取知识的状态之中,教师要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质疑,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积极鼓励、引导,让学生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让学生拿出自备的线绳,折出它的■来,折好后,让同桌的同学比较长短,当学生比出长短后,追问:“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时有的学生问,大家折来的都是线绳的■,为什么长短不一样呢?立即表扬这位同学问得好,并让学生把各自的绳子拉直再进行比较,得出:各人自备的线绳长短不一,单位“1”不相等,其中■也不相同。这样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乐于提问题。

二、探究问题——唤醒学生的创新乐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儿童学习动机被激发后,若教学过程过于刻板单一,儿童又会因失望而形成动机弱化,以至消失,为满足学生这种欲望,教学时必须创设探索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这一冲突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乐于主动地去探究。如,在探索植树问题的规律时,滨江小区前的公路长50米,请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树的要求,在公路一旁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让学生自主设计植树方案,汇报时出现不同的答案,方案一:50÷5=10(棵),方案二:50÷5=10(段)10-1=9(棵),方案三:50÷5=10(段)10+1=11(棵),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有的学生利用摆图片、画线段的方法,有的进行小组交流讨论,还有的用数颗数的方法,不管是哪种方法,都闪烁着学生的智慧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去做数学,去探究、去思考、去研究数学问题,经过一番讨论研究后,各小组的同学都发现了在线段上植树的规律。

三、交流问题——点燃学生的思维活力

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境界里学习,注意力最集中,反应最灵敏,思维最活跃,学习效率最高。教师要创设现实、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學生全身心地置于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让学生产生迫切想表达内心思想的欲望,自然地流露、主动地参与到“说”的过程中去。

数学的逻辑思维性强,思维一定要条理分明,有根有据。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要求学生先拿圆片摆一摆。然后提问:“怎样移动圆片,我们就知道9加4等于几呢?”学生很有说的欲望,交流出来有3种想法,一种是一根一根地数,还有一种是在9的后面接下去数,还有一种呢,是从右边拿一个圆片过来凑成十。然后让学生比较这些方法,说说哪个方法比较好?为什么?学生都选择凑十法,因为这个方法最好算,他们说数数太麻烦了。然后就请同学到黑板前来演示怎样移动圆片,要求边操作边解说“先把4分成1和?,再算9加1等于10,最后算10加?等于十几。”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整地说一遍。这里多让几个学生解说,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等逻辑思维能力。

四、解决问题——彰显学生的创新途径

在数学活动的众多形式中,游戏是茫茫大海中的灯塔,是无边黑夜的光芒,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知识探索中得到满足时,学生可能产生疲倦感,游戏活动使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对解决问题起到推动作用,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教学时,可适当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既能帮助一些学生克服疲倦的心灵,同时也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良好形式,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为学生所接受,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在总结植树问题的规律后,我设计的战斗游戏,10个同学站成一排,有几个间隔,要使间隔数是6,应该去几个同学;如果是10个间隔,一排是几个同学;要使间隔是10个,应该去掉几个同学,游戏一开始学生都争先恐后,学习热情激扬,于是整个练习过程是在学生追求知识的渴望中热烈地完成的。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有动手操作,以此来学习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把操作过程表达出来,有利于学生脑、口、手的和谐统一。例如,在教学“5的分与合”时,我先让学生用5根小棒来摆一摆、分一分,看看有几种分法?交流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分的时候是想到什么,就分什么,分的次序乱,而且分的结果不全面。于是我问有没有小朋友不是这样来分的?就有学生举手说他是按顺序来分的,教师就抓住机会让他上台一边操作一边说想法:“我先摆好5根,然后把一根拿到左边,这样就分成了1和4。再拿一根拿到左边,这样就分成了2和3……”他就会把所有分的结果表达出来。可趁机让其他小朋友来比一比哪种方法好,并把他的方法推广到全班,以后教学数的分与合,大部分小朋友都能有次序地分出所有结果来。学生智慧的火花就在边操作边表达的过程中迸发出来了。

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

参考文献:

[1]邹芳启.“问题解决教学”的实验报告[J].教育探索,2010(4).

[2]张艳.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提出问题问题解决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课堂五环节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高中化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