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问,让数学课堂在提问中提效

2017-06-18沈彤彤

新课程·中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思维发展问题设计

沈彤彤

摘 要: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归根结底就是要提高教学的效率,关注学生的发展。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方便的一种教学方式。

关键词:问题设计;思维发展;科学有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科学的提问无疑就是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有效措施”。

一、尊重学情,正确发问

问题设计的相关理论指出,要针对学生能力起点进行问题设计。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时,课前预设的问题是: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三角形的哪些分类方法?課堂上当这一问题提出后,教室里先是一片寂静,接下来零零星星的有几个同学举手,说“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这样的回答可以说是所答非所问,于是,我意识到了 “方法”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太难了,知识尚且没有学会,怎么能要求学生总结出“分类方法”呢?于是,我马上修正了我的问题:“你能按照角的大小将这些三角形分类吗?”问题提出后,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了,举手的人数也多了。我又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了边的特点,得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概念。最后,再引导学生回顾分类的“方法”,学生便能轻松作答了。调整后这样的问题设计就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使教学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因为学生课前进行了自主预习,就拔高对学生的要求,而忽视了学生实际能力的起点。

二、表述完整,明确发问

小学生处在成长的启蒙期,其思维模式还处在一个形成阶段,往往会表现出很强的发散性。很多开放的课堂,都喜欢设计这样的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的回答便开始五花八门,甚至很多和数学无关的内容都会被学生所发现,而教师还要大费周章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正轨,所以,在提出此类开放性的问题之前,加上必要的限制条件至关重要。比如,我在教学“图形中的规律”一课时,当我把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的根数对应地板书出来之后,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发现了什么?”此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发言者争先恐后,有的说左面一列数字依次多1,有的说右面一列数字依次多2,虽然他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毕竟离本课探究的变化规律还有一点距离,因此,我顺势引导“随着三角形个数的增多,对于小棒的根数你有什么发现?”补充之后的问题让学生找到了思维的方向,他们纷纷答出“每增加一个三角形,就增加2根小棒。”这样的回答才说明他们找到了最本质的规律。因此,教师对于课堂问题的表述应该力求完整,在开放的前提下还应该有明确的指向性,避免辐射面太大,而需耗费太多时间加以收拢。

三、有效整合,精确发问

课堂学习是一个思维活动,而不是被动接受和程序操练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任何一节课的问题设计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能力基础,设计出具有针对性、思考性的问题,启发、组织学生的思维,从而实现对新知识和思维方法的意义建构。

在教学“小数点搬家”一课时,我便尝试将问题整合,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设计了具有针对性、思考性的问题。在出示情境之前,便引导学生带着两个问题思考:(1)小数点分别向哪边搬家了?(2)小数点每一次搬家后小数的大小是怎么变化的?学生在这两个问题的引领下,在小组内交流热情极高。之后的全班汇报也紧紧围绕着这两个问题进行,在老师的帮助提示下,他们能将整个的变化规律按照一定的顺序,条理清楚地说出来,这都要归功于有效整合的两个问题。有了这两个问题的引导,学生的汇报便不需要老师琐碎的追问,诸如“小数点向哪移动?移动了几位?小数扩大了几倍?缩小到了几分之一?”因此大大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思维从问题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科学地提出问题,是师生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思维发展的有效措施。反之,模糊、指向不明的提问就会阻碍师生间的正常沟通,影响教学效率。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作答。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特点,科学合理地调整提问策略,务必使问题正确、准确、明确、精确,以让课堂提问发挥它最大的价值,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开启思维的最有效的指挥棒。

参考文献:

[1]徐佳丽.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思想[J].教学研究,2012(3).

[2]拉珍.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学科教学,2012(6).

猜你喜欢

思维发展问题设计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对EEPO课堂问题设计的思考
精设计,巧提问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