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音乐生命活力课堂

2017-06-18陈秀琼

新课程·中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海风贝壳预设

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和实施,对于音乐教学实践来说是考验与体验。当前有些教师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注,与这一问题紧密相关。从基于三维目标的音乐教学,转变到基于核心素养的音乐教学,需要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理念和方法上实现新的探索。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进入教学实践,将创新我们的课堂教学。那些对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积极作用的教学方法,将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但只有经历了这样的改变,才能秉承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使得音乐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也才能让学生以更高的兴趣和热情投入音乐学习,使学生真正喜欢上音乐课。下面笔者将以湘教版二年级上册合唱教学《贝壳之歌》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新颖的导课,激发音乐课堂的生命活力

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音乐具有动态的特征,应加强音乐律动与体态动作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的行走、舞动、画线、拍手、点头等动作来感知和掌握音乐的节奏。

如,《贝壳之歌》课堂导入伊始,我让学生听歌曲的伴奏音乐,随着教师一起舞动着双手画优美的旋律线,接着师生边听伴奏音乐边做声势动作,继而边听边画三角形指挥图式,这样课堂抓住了音乐的节奏特点和强弱规律,通过模仿、体验歌曲的过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歌曲的旋律音高走向,从而获得音乐美感,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二、预设与生成,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预设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运用系列方法,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做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探究并获得发展的一种预案。预设是为了更有效地生成,使生成更有把握,更富有成效性。只要我们在课前多一份精心的预设,课中就可能多一些精彩的生成。预设得越充分,课堂上的调控会越灵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会越深刻,音乐课堂才能收放自如,轻松驾驭。这样的预设是有弹性的,是留有回旋余地的。在上《贝壳之歌》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进行预设的:

首先,紧紧抓住教材的难点,努力去关注音乐课堂的生成机遇。《贝壳之歌》是湘教版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材中的一首表现活泼可爱的小贝壳形象的荷兰歌曲。但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出现二声部合唱肯定是个难点,于是我就进行充分的预设,我从课一开始就创设情境让学生模仿海浪在律动中感受高声部旋律,教师用lu轻声哼唱,然后引入海风的歌,师生边用la唱低声部旋律边用柯尔文手势帮助学生把握音准,接着师生分声部进行初步的合唱练习。在学会歌曲后抓住合唱开展教学,通过前两步的练习,其实合唱已经有所生成,最后,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之中再次巩固合唱。

其次,进行了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教材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做灵活预设,让课堂焕发生命力。在上课之前我反复研究教材,反复听这首歌曲,发现歌曲中二声部合唱部分,高声部旋律有起伏,低声部旋律是下行音阶,比较平稳,而且两个声部中每个小节的第一拍和第三拍基本上相同,于是我就进行了充分的预设,教师先在黑板上画音阶下行的低声部旋律线,像海风轻轻地吹拂,再通过重叠与起伏相结合的旋律线让学生感受高声部的旋律走向,结合多媒体课件进入美丽大海边的情境,再进行二声部合唱练习。我对合唱采取分层教学,先请第一声部同学模仿海浪的歌声,老师模仿海风的歌声,一起合唱;然后请海浪组的同学听琴模仿海浪的歌声,海风组的同学跟老师模仿海风的歌声进行合唱;最后海浪组同学听录音唱,海风组同学边做柯尔文手势边听老师的琴声唱,老师帮海风组一起唱。这样循序渐进,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完成了这首合唱歌曲,并体验了合作与成功的喜悦之情。

三、利用多媒体,为音乐课堂注入生命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儿童年龄小,经验有限,生活中的形象再现得越明显、越具体,对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多媒体进入音乐课堂,辅助音乐教学,使抽象的音乐形象化,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变得直观具体化,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焕发音乐课堂的生命活力。

如,在按歌谱的节奏朗读《贝壳之歌》歌词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富饶的大海和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美丽贝壳,让学生理解“涨潮和退潮”,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启发学生欣赏音乐美,引导学生对审美的体验。

如,当学生学会用自然圆润的声音、优美的情绪演唱歌曲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另一种版本的影像作品《贝壳之歌》,让学生欣赏与感受不同音乐情绪带来的情感体验,再进行不同情绪的对比演唱,使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

四、视听歌舞联动,使音乐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音乐是听觉艺术,也是表演艺术。没有表演,音乐就不存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为了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示生命智慧的舞台,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展现出自己的本领。教师根据儿童好动、喜欢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学生的音乐学习与律动、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转化成生动有趣的律动、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知活动和律动、唱歌、表演、游戏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們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音乐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演唱《贝壳之歌》合唱部分时,我把学生分成海浪组和海风组,让一部分同学跟老师边唱边表演自己喜欢的海浪线条动作,另一部分同学跟琴声边唱边做柯尔文手势,犹如海风轻轻拂过脸庞,合唱时两声部相互聆听,做到声部间的和谐统一。在这种开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通过歌唱、表演、创作,进行对歌曲的体验,师生之间平等互动,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他们完全沉浸在优美的情境中,充分感受音乐之趣、音乐之美,激发和深化学生心中对音乐美的熏陶。

五、师生和谐互动,使音乐课堂更具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通过信息的传递和转化,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过程。《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了音乐教学中的师生和谐互动,“和谐”是师生之间互尊互爱,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用美妙的童心和赤诚的爱心,搭建起师生情感的桥梁,使学生以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互动”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特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音乐教学需要师生共同来塑造、表现、创造音乐美,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在教学双向互动中焕发活力。

如,教唱《贝壳之歌》时,我以真挚的感情、准确的范唱感染学生,与学生一起围绕创设“海边的贝壳”的艺术情景开展音乐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歌曲学习中大胆表达,善于交流,领略合作的愉快。通过赏贝壳、画贝壳、唱贝壳、演海风、舞海浪,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展示了学生的音乐才能,激发了学生对美的追求,达到了师生和谐共振、和谐互动。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音乐教学,不仅应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与方法,更应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应从生命教育的高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有效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升。这样的音乐课堂才是充满认知情趣,这样的音乐课堂才能放飞学生的個性,这样的音乐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婷.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评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2(S1).

[2]刘明明.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初探[J].大众文艺,2011(16).

作者简介:陈秀琼,本科学历,学校音乐组组长,福建省莆田市先进教师,福建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市音乐学科带头人,市音乐名师工作室成员,市中小学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市音乐家协会理事,市音乐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市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市教师进修学院特聘院外教研员,市小学音乐骨干教师培训班专业导师,福建省第二、三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市小学音乐学科指导组组长。担任省内各级各类评委。进行多场市级讲座。参加全国“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活动获部级“优课”。撰写的论文在CN刊物发表,在福建教育出版社结集出版。负责主持省、市级音乐课题研究。指导教师在福建省第二、三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获二、三等奖,指导教师在市音乐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所教的学生在市艺术比赛中屡获一等奖,个人多次被评为市优秀指导教师。

猜你喜欢

海风贝壳预设
趁着海风放纸鸢
银贝壳
《海风》
原来你是这样的贝壳
贝壳里的海
微微的海风
小小的贝壳一幅幅的画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