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小学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

2017-06-18曾素美

新课程·中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方法小学语文

曾素美

摘 要:汉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语言,而语文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中介。所以语文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而小学语文的学习又是其中最基础的一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要接受的知识和信息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因小学语文是最基础的一节,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应根据时代的需求变化不断改变创新。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条目标是专门针对阅读提出的,即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掌握多种阅读方法,注重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能够形成良好的语感。而在传统的语文阅读课中,教师往往是以纲为本,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育,不理会学生是否完全掌握阅读技巧,这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相违背。本文将通过分析三种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一、创设具体情境,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掌握的阅读方法不够多,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尽量设计可观、生动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可以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感受语文自身的独特魅力,进行更加有效的学习。

例如六年级上(北师大)《三峡之秋》这一课,因为考虑到有些学生可能没去过三峡,不能切身感受三峡的秋是如何的,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为什么会对三峡的秋如此热爱,所以教师应该设置具体的情境,在课前教师应提前让学生带好画笔和纸板,然后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出自己想象中的三峡的秋是如何的。然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三峡的秋的图片或相关视频,加深学生对三峡的秋的认识,通过鲜明的对比,学生对文章更有兴趣,之后教师带领学生体会本篇文章的具体意境,学习文章的景物描写方法。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中,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

二、引进“微课”模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微课”是从“翻转课堂”中引出的新概念,是在十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微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突出课程的重点难点,删去不必要的讲课内容,便于学生自主学习。采用这种“微课”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很轻松地抓住文章的重点和难点,给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例如,六年级上(北师大)《狼牙山五壮士》的时候,可利用“微课”讲授文章重点篇章,如这篇文章的第四段较难理解,教师在“微课”中将第四段的重点和难点分别点出来,重点即理解五壮士峰顶歼敌的动作和理解作者对“砸”字赋予的深层含义,难点是本段中写作方法是动作、语言描写。并利用讲授、对话和点播教学的方法,从五壮士的“壮”出发,让学生找出“壮”的词句描写,并通过这些词句进一步凸显“砸”字的深刻意义。“微课”课程的时间一般控制在短短几分钟之内,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里集中精神掌握段落的重难点,而且还可以让没听懂的学生通过回放继续理解课文,“微课”在课程中的应用是促进有效掌握阅读技巧的最佳手段。

三、预设与课堂生成紧密相连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中,课堂教学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愈加注重课堂生成,但也不能忽视预设的作用,课堂生成和预设是一对矛盾体,但如果把预设和课堂生成结合起来,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提高对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讲六年级上(北师大)《荷塘旧事》的时候,由于本课的目标是品味文中优美的词语和修辞手法,理解景物描写及其作用,感受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纯朴的爱,所以在预设问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课程怎样导入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可以让学生讲一些难忘的往事,然后顺势导入新课。然而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按照教师规划的一步步走下去,比如说让学生讲难忘的往事可能与这篇文章不相关,这时教师就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缩小范围,加上童年伙伴之间难忘的事。到后来文章的讲述中,教师预设的问题是文章运用什么手法描写景物的,这一问题提出后,学生可能反映不过来,这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把问题变为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去描写文章中的景物,和作者的有什么不同。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有效阅读。预设与课堂生成结合起来,有利于应付课堂中发生的各种情况。

总而言之,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对语文素养和能力培养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作为教师,应该紧随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柯文波.淺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J].青年文学家, 2010(2):94.

[2]刘宁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0).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方法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