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归何处

2017-06-18顾祝群

新课程·中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教者小猫想象

顾祝群

摘 要:以情境作文指导时教者的自问为切入口,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提出想象作文的指导从教学思路的预设、教学的起点、想象情境的创设、教学的评价四个方面都要从儿童主体出发的观点,引导起步阶段的儿童写好想象作文。

关键词:想象作文;儿童;思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的习作教学建议。这一建议是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提出来的,孩童时期是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想象力也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猫妈妈找孩子》就是一篇想象性习作的练习。内容是这样的:一天,猫妈妈发现它的孩子不见了,非常着急,连忙出去寻找……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你展开想象,续编一个小故事。

一问:孩子们会怎样想?

孩子是写作的主体。作文指导课,就是指导孩子完成习作。如果教师用成人的思维去帮助孩子完成构思,然后让孩子按照这样的构思往下写,最后,孩子揣度成人的思想,无所适从,就会惧怕写作。

三年级的孩子活泼而富于想象,他们的想象大胆、独特而又充满创意。指导三年级的学生进行想象作文练习,首先希望孩子想得越广越好。教者预设:这一题目激发孩子想象的视角可以从猫妈妈入手,想一想她会到哪儿寻找,会怎么找。那小猫去哪儿了呢?孩子们也会有非常丰富的想法。但是,对只有二十分钟的指导课来说,要着重从一个方面入手,时间才够。在教者的设想中,从猫妈妈怎样找小猫这个角度来指导,最后学生的习作可能会出现结构、思路上的雷同;如果从小猫去哪里了这个角度引导孩子去想,在设想上孩子们会动用他们非凡的想象力,小猫会有各种奇妙的经历。

初稿的思路如下:

1.出示愁眉苦脸的猫妈妈,猜一猜猫妈妈遇到什么事儿了。

2.出示话题要求后追问:小猫去哪里做什么了?引导孩子讨论交流。

3.以小猫捉蝴蝶指导说具体。

4.结果如何?

5.理清思路,要求编完整,编有趣。

当初稿完成后,教者自问:对于这个题目,孩子们会怎样想?他们会想到什么?哪些是需要教师引导才想到的?

于是,又找了三年级学生进行了解,发现他们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都从猫妈妈怎么找小猫这个角度往下想。

孩子们原来是这样想的。其实细究题目,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从题干上看,猫妈妈是主语,猫妈妈着急,猫妈妈找小猫,如何帮助孩子丰富他们的想象,猫妈妈会怎样找,会到哪儿找,找的结果又是怎样?这些成了指导的重点。

对照以上教者的这一段心路历程,不难发现,一开始,教者只是从课堂效果这个维度进行思考,如何使课堂出新成了教者思考的重点。而通过与学生交流,才真正发现了教学的重点。

这一次自问,是相当有价值的,把学生的思路作为课堂的思路,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这不仅仅是作文教学,也不仅仅是语文教学,而是所有教育的回归,那就是,要在心里问一问,孩子们会怎样想?那样,我们的教育才是为了孩子的教育,才是触及孩子内心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二问:这是孩子熟悉的吗?

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如果引导孩子从小猫去哪里了这个角度来说,学生有了各种猜想,有的从生活角度出发,有的从科幻角度出发,小猫果然经历很多。有的说小猫一个人觉得没意思,去寻找快乐了;有的说小猫遇到了神奇的魔法师,有了一段神奇的经历;有的说别人遇到了困难,小猫去帮助别人了;有的说小猫贪玩,被豹妈妈当成自己的孩子抱回家了……在惊叹孩子想象力真丰富的同时,也发现这篇充满想象力的童话故事具有一个共同的缺憾,那就是如果把故事的主角换成其他小动物,小狗、兔等,故事情节完全可以一样,并没有小猫这个小动物的特点。教者自问:为什么没有独特性?对于猫这种小动物,孩子熟悉吗?

果然,找一个班调查,班上养过猫的只有三四个,也不是所有学生在生活中看到过猫,更多的是通过书本,主要是童话故事学过一篇课文《小猫钓鱼》《小猫种鱼》,还有就是动画片《猫捉老鼠》,学生不了解猫,却要以猫为主角来编故事,真是难为孩子了。

看来,首先要帮助孩子熟悉他们想象的对象。教者优选了猫的活动图片。有的在奔跑,有的在用尾巴诱鱼,有的在捉老鼠,有的在爬树,更有爱美的猫头戴花朵,淘气的猫躲在信封里头,还有时尚的猫在用鼠标上网的……在课前谈话环节,通过这一组图片,可以帮助孩子熟悉生活中猫的习性,在孩子们眼中,那一只只可爱的猫具有人的特性,主人公在孩子们的脑海里已经鲜活起来了。

这一环节的自问在教案中增加了课前谈话,这是对孩子生活本源的关注。不管是写实作文,还是想象作文,在一定意义上都是以孩子的生活为基础的,这一自问也在提醒我们:作文教学必须回归孩子的生活,以孩子的生活为本源。

三问:呈现给孩子的情境丰富吗?

想象是人的创造性活动的一个必要因素,想象作文的实质是将积累的表象加以改造的过程。它是创造性形象思维的结果,其目的就是发展儿童的创造性。而丰富的情境更能帮助孩子丰富语言。

教者在进行教学预设时想到,当孩子们说,猫妈妈来到小河边会遇到谁?伺机贴出小鸭子。教者试教后自问:我给孩子呈现的情境丰富吗?如何帮助刚刚作文起步的孩子不但想好、说好,还能写好。教者在这样一个单一的情境上进行了三改,运用多种手段创设丰富情境帮助孩子把故事想生动。

修改后在设计上有这样两个环节:

情境创设一:通过担当角色创设情境。

请一学生演猫妈妈,教师描述:“你现在就是猫妈妈了,你会怎么想?怎么跑?怎么喊?”对于学生的表演,教师从猫妈妈的动作、表情、语言等方面进行评价,请其他学生把刚才看到的猫妈妈找小猫的情景说一说,这样,猫妈妈找小猫的情景就通过情景再现在学生的眼前,在这一环节中,情境就为学生的想象搭建了桥梁,最终为丰富学生的语言服务。

情境创设二:通过简笔画创设情境。

孩子了解到小猫爱吃鱼,很多孩子都会说猫妈妈来到小河边找小猫,教者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地出示小河的简笔画,再追问:在小河边,猫妈妈会遇到谁啊?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者贴出在河里游泳的小鸭子、小青蛙、等这些童话里经常出现的小动物,丰富了故事的内容,教师点拨:给故事增加角色,故事会更加有意思。

四问:孩子喜欢怎样的评价?

对于作文刚刚起步的学生来说,每一份鼓励都是他们写作的动力。因此,在备课时,教者注意采用激励的方式。教者设计了以下环节:创设猫妈妈看了同学们作文后给同学们颁奖的情境。通过播放猫妈妈的录音:“为了感谢你们,我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很多大奖。”出示奖名:妙笔奖、妙想奖、妙思奖、妙语奖。这些奖从学生的构思、语言等方面进行激励、表扬。但是细想,这几个奖看起来很全面,但在孩子看来,虽然借了猫妈妈的口吻,事实上还是老师在颁奖。后来教者带上猫妈妈的头饰为大家准备一串串小鱼作为奖品,孩子兴趣盎然。

教者的四问是教者对教学本质认识的回归,那就是把孩子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体,当作写作的主体。以孩子为中心,从孩子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精神需要出发,这样才能使课堂成为孩子精神生长的乐园。

参考文献:

[1]郑碧莲.引领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建立“作文乐园”[J]. 当代教研论丛,2015.

[2]罗亚男.小学三年级作文指导方法之我见[J].甘肃教育,2015.

[3]岳乃红,邵龙霞.《我的写作课》:適合儿童的写作课程[J]. 语文教学通讯,2016.

[4]管建刚,樊小园.“真”:儿童作文永远的关键词:管建刚名师工作室的一次Q聊[J].语文教学通讯,2016.

猜你喜欢

教者小猫想象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姚奇富:为教者,好之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