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2017-06-18杜青梅

新课程·中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习作师生读书

杜青梅

又到了三年级,又要面临习作的入门指导,心里有深深的无力感。以前所遇到的种种再次重现:学生习作没有思路,三言两语,内容短而空,格式错乱、错别字连篇,让人无从批改。其实原因无外乎还是语言积累少,生活经验不丰富,不懂得如何规范习作。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不能尽快地让学生顺利度过三年级这个关键的门槛,以后他们就会害怕习作,更谈不上提高习作水平,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了。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只依靠范文指导习作面太窄,只教给习作方法,学生依然还是无从下笔。为此,我查找了一些资料,阅读了一些名家指导经验,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朱永新教授的演讲稿中提到“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新教育理念,这个宏大的愿景要靠每一位家长、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甚至是全社会来共同实现,那么就从我开始吧。

一、师生共读,书香教室促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所在。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也难有“下笔流水”之效,于是我从课内和课外两方面开始与学生共同读书。课内阅读一方面依托教师引领下的文本教学,单元所选的课文是对本单元主题最好的阐述,也是本单元习作最好的典范,若能巧妙地引领阅读教学,学生定会顺利完成单元习作的要求。在教学中,我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写话训练,如课文补白,四字词语串串烧、句子接龙、故事续编等,这些训练难度较低,有利于拉近学生与习作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我每周抽出一节课,从孩子们感兴趣的童话故事、漫画故事入手,和学生一起阅读一些经典童话故事和漫画故事,并安排一些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把自己读到的好书、好故事与大家分享,增加积累的同时,也期望把阅读兴趣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师生共同读书时,我不是让学生自由阅读,而是边读边引导他们发现故事中的精彩之处、传神之笔,通过品读交流,不知不觉地领悟一些习作的基本方法。

课外我采用“班级小书柜、流动读书角”等方式,让学生分批借阅学校图书室的图书,或是同学之间互相借阅自己喜欢的图书。小学生在选择课外阅读书籍时,对脑筋急转弯、卡通漫画类型的兴趣较大。这时我便给学生一些合理的建议,如,为开阔眼界,可阅读寓言、童话、科学知识短文及報纸杂志等;为及时了解社会重大时事和最新科技成果,可以阅读《我们爱科学》等。针对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只注重书中的故事情节,而不注意积累的状况,我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广撷搏采并内化吸收,学以致用。遇到不懂的字与词,要充分利用工具书的“威力”,其实这些也是语文学习的惯性养成教育。为了延续学生读书的兴趣,我在班级开展了“师生共读一本书”“小组共读一本书”“新书推介会”“优秀摘抄展”等活动,学期结束,还评出“小小作家”“读书能手”,学生们在读书中不仅开阔了视野,积累了语言,还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二、师生共写,示范指导明写法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一韵》有这样两句话:“诱导与启发,讲义并示范。”足见在语文教学中,示范产生着不小的影响力。教师写下水文,是传授作文技法的手段,是拓宽习作题材的策略,也是教师悦纳学生,唤醒学生生活积累,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好方法。

三年级学生习作,无论是书写格式,还是内容方面,都极大地存在着困惑。虽然要求文从字顺,但是好多学生还是“旧病重犯”。如:内容简短空洞,文章一段式,无标点符号,错字比比皆是等。为解决习作起步时的这一困惑,我就自写下水作文,手抄在作文纸上,给他们诵读后张贴在班级宣传栏上,让学生随时阅读,并选择喜欢的句子抄写在自备的“好词好句本”上,这样不但可作范文用,而且可起到练字效果。写日记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与事,提高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积累写作的词汇和语言,提高孩子的习作水平,所以我就和孩子一起写日记,写得好的我就在宣传栏上张贴出来,供大家分享。

在辅导写童话故事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乌鸦喝水》,再放一段融入现代气息的乌鸦喝水的故事视频,然后自己写一篇下水作文《乌鸦喝水新编》,通过范文让孩子明白写故事可以大胆地想象,同时体会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展开写才能把内容写具体,这样读起来才有味道。于是学生放手习作,无拘无束,一篇篇习作既有内容又充满童趣。

有时在习作前,我会列出简单的提纲来引导学生,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重点说什么,然后按说的顺序写下来,这样写出来的习作就有条理了。有时我会给学生提供一些关键词,如在指导学生《洗衣服》时,我先出示了一组动词:“泡”“浸”“捞”“挤”“打”“搓”“揉”“漂”“洗”“拧”,要求学生把洗衣服的过程先说一说,然后写下来,并用上提供的动词。由于学生对洗衣服这件事有的亲自做过,有的看父母做过,又通过教师的具体辅导,大家克服了害怕作文的心理,有了写作的愿望和冲动,所以都写得不错。

师生共同习作,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让他们觉得作文并不可怕,自己也可以写出好作品,有了信心的支撑,孩子逐渐就会爱上习作。

三、共同生活,鲜活素材提兴趣

作文来源于生活实践,离开生活的作文,只能是天马行空。对于刚习作学步的三年级学生,无生活化的习作写起来很难。为此,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参加各种活动,让孩子玩中学,学中写,随之慧于心,而后成文。

如,写课间活动前,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跑步、做足球操、玩游戏,再启发学生说一说你在课间做了什么游戏?都有谁参加?各人的表现是怎样的……如果写人物外貌特点,我就以自己为模,让他们在生活现场中作笔,如同画家写生一般,这样学生就有了习作的欲望,写出来的作品也趣味横生。另外,我还让他们亲自动手,亲眼观察,亲耳倾听,打造生活的丰富多彩。如:写观察日记,我亲自带领学生种植一些盆花,养一次小蝌蚪,动手去做“彩色粉笔落入水中、摩擦橡胶棒吸碎纸片”试验等,然后再写自己的观察过程,这样写起来就有理有据,有话可说了。

由于时空的限制,师生的共同生活只能在有限的条件里开展,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我还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要与父母共做一件事,写一写过程。这样有意识地安排,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每次习作时就有话可写了。

融入学生的生活,不仅让我更贴近他们的童心,也让师生共同参加的实践活动成为习作的好素材,使学生享受到生活与习作的双重快乐,引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习作指导讲究“水到渠成”,提高孩子的习作水平,并非一天两天的事,也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绝招和秘诀,需要孩子点点滴滴的积累,还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无疑给老师指导习作,帮助三年级学生顺利走入习作之门提供了新思路。

猜你喜欢

习作师生读书
我爱读书
我们一起读书吧
麻辣师生
读书为了什么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