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
2017-06-18梁峰
梁峰
摘 要:在班主任生涯中,习惯了让学生写学习周记,也习惯了在学生的学习周记本上写感受,把这称作“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
关键词:沟通;师生心灵;桥梁
学习周记是以学习为主要内容,记录学生一周的学习情况及心得体会的一种方式。然而,当我让我的学生写学习周记后,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这更是一种师生互相交流的方式。在这种交流中,我们不断了解、不断碰撞,之后便奇怪地建立了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关系。
最初,我看到我的很多学生不思进取、贪图玩乐,于是我想到了让他们写“学习周记”来自我反省。那时候,我只是随便看看,从中掌握一些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班级信息,后来,我忍不住在学生的周记后面写一些评价,渐渐地,我发现许多学生在我评价后写得更加用心了,于是我也更加用心地评价。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现在,我也深深体会到了解自己教的学生的心灵对一个老师是多么重要,而且,我隐隐觉得让自己教的学生了解老师也很重要。
每一个热爱教育的教育者都会想方设法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我觉得通过学习周记这座“桥梁”在了解学生方面有以下幾个优点:第一,学习周记可以让我们了解每一个学生。我们每天的工作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学生的课余时间也是有限的,通过“谈心”等方式往往只能了解少数学生,部分有心理问题或需要及时关注的学生很容易被“忽视”。而通过“学习周记”则可以让我们或多或少地及时把握每个学生的信息,特别是当学生都用心写的时候,能从中发现大量有关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障碍”等方面的信息,就算有些学生是以“应付”的态度来写的,我们也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们的心态及他们不经意间透露的一些行为。第二,通过学习周记了解学生在时间上给了我们自由。很多老师都是通过找学生谈心或是与家长们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但找学生谈心要等到课余时间,找家长交流则更不方便,往往几天才能和一个学生谈心或和一个家长交流,而学生的“学习周记”随时等在那里,只要我们有时间就可以拿起来看看。第三,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周记”的评语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鲁迅说过“教育植根于爱”,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是学生成长的高效“养料”。通过真挚的评语,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没有忽视他,老师会在他遭受挫折的时候和他一起战斗,也会在他进步的时候和他一起欢呼。
不同学生的学习周记会以不同的风格呈现在我们面前,有的严肃认真,有的调皮诙谐,有的插科打诨。在看这些周记的时候,我的心情会随着他们风格的变化而变化,写评语的风格也会自然的变化。遇到严肃认真的,会不自觉地看得更认真,有时候会被他们幼稚而懂事的心灵深深感动,在写评语的时候往往鼓励的成分多一些,也会绞尽脑汁帮他们想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遇到调皮诙谐的,心情也会不自觉地变得愉快,这样的学生往往是乐观派,心理素质好但毅力偏差,需要鼓励和打压并用,写评语最好能“戳痛”他们,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激发他们的斗志。遇到插科打诨的,则最需要用心感悟,因为这些学生往往都是学习成绩较差、缺乏上进心的,若不能及时改变他们,他们就可能学无所成。在给这些学生写评语的时候,内容尽可能多一些,有时候我写的评语甚至比他们的周记都要长,老师的认真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让他们变得认真一些,要让他们明白“学习进步”和“人生成功”是必须用辛勤和汗水来交换的。
学生的学习周记对我的班主任工作及教学都有很大的帮助。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周记中有大量有关同学及任课教师的信息,我能从中找到很多有利于或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思想发展的事情,那么,我在工作中就相应地注意或改进,在和其他任课教师交流的时候也可以通过一些实际例子说明问题或供他们参考。另一方面,学习周记中的互相交流让我更容易融入学生中去,变身为他们的朋友。我的学生中很少有人会怕我,我也很少以老师的身份去压他们,平等往往会带来互助和信任。当学生间产生矛盾或是师生之间有矛盾的时候,学生会敞开心扉和我交流,于是我便能比较容易地化解这些矛盾。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对我也会少些忌讳,我便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心态,及时地控制和疏通,避免一些不良后果。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中有这样一段话:“对于孩子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精神交往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这样的教师连他学生内心最隐秘的角落也都很了解,因而他口中的话语便成为能在年轻的、正在形成中的个性上起作用的有力武器。”当一个教师和学生成为朋友的时候,就会体会到这些话是多么有道理!
人与人之间最需要的是心灵的沟通,当一个好老师,当一个好班主任,必须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老师们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只要是心灵与心灵间的碰撞,就会擦出爱的火花。老师的爱是滋润学生心灵的雨露,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阳光,学生对老师的爱又何尝不是老师的雨露和阳光?让我们把爱送给学生,也让我们享受在学生的爱里。
参考文献:
王哲.批语: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J].新课程学习,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