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化学思想方法

2017-06-18赵宇洁

新课程·中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赵宇洁

摘 要:什么是化学思想方法呢?化学思想方法是對化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是反映化学学科规律和特点的哲学思想。教师对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应体现在“对化学事物的感觉、知觉、表象基础上,概括性地认识物质及其组成、结构、性质以及相互之间转化和运用获得的化学知识经验来构思、拟订化学实践计划、方案的能力”。

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化学思想方法

现在的教学中我们常会有这种感受,知识本位、应试教育填满了学校生活的缝隙,学校争分夺秒,全部学习行为都是为了分数,而不是能力的培养。我们的知识教学如果过度会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受阻,学校教育绝不是给人生画上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桨”。

一、核心素养是什么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学习能力,它不仅强调一个人的个人修养、社会关爱、爱国情怀,它还注重一个人的个人发展、合作学习、创新实验等。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核心素养模型的有效使用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它应该通过学校教育实施而获得。其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4)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5)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二、什么是化学思想方法

所谓化学思想方法,是指对化学知识进行高层次上的抽象并对它进行一定程度的概括,它能反应化学学科的一般规律和和化学学习中的哲学思想。化学思维能力可以体现在“对化学事物的感觉、知觉以及表观现象的基础之上,它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概括我们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相互转化关系,并且运用获得的化学知识来构思、拟制化学学习计划、方案的能力”。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思想方法

1.感性认识是化学思维的基石

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化学思维的建立,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化学思维的建立依赖于丰富的感性认识,教学中,教师应以广阔的资源、多变的方式,给学生强烈的刺激,使学生建立丰富的感性认识,在进一步的理性分析中,能迅速调取相关的感性认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概念和原理都要从化学实验获得结论,借助化学实验形成丰富感性认识是建立化学思维的重要方法和策略。如:

在学习Na2CO3与NaHCO3的性质时,我们可以通过定量对比实验形成感性认识:

在新奇的变式实验中形成深刻认识,如利用SO2漂白鲜花瓣变色实验:

将10余片红色鲜花瓣放到盛有二氧化硫的集气瓶中,花瓣褪色变白;将褪色花瓣取出,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白色花瓣又显示红色,热水变成浅红色溶液。学生从这些新奇的现象中感受到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及漂白的热不稳定性,让学生对该知识有更深刻的认知。

2.认知过程是化学思维的关键,清晰的理性认知过程有助于化学思维的深化

理性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感性认识的综合、分析、归纳和概括的结果。认知过程是化学思维的关键,清晰的理性认知过程有助于化学思维的深化。深刻的化学思维对于理解、掌握、运用化学知识及解决化学问题可以起到促进作用。下面我以一教学案例来谈学生的认知过程。

3.人文理性是化学思维的助推剂,崇善的人文理性有助于化学思维的发展

理性思维是科学方法的精髓,理性思维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但是仅有科学理性还不够,还应具备崇善的人文理性,以人文理性助推化学思维的发展。这里所提的人文理性指人文内涵和人文精神。

化学新课程基本理念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它能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它主要涉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在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描述中,可简化为以下5个方面:发展学习兴趣、参与活动热情、关注生活和社会、树立世界观以及形成责任感。

此案例让学生收集各种元素周期表的图片,使学生体会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感受科学研究的艰辛,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学会分析、整理数据。

对于教师而言,应用好核心素养是个巨大挑战。首先是观念转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科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首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我们教学最终要把学生带向何方。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基于“核心素养”完善学业质量标准,还可能改变中小学评价以知识掌握为中心的局面。一个具备“核心素养”的人与单纯的“考高分”并不能画等号,它还将对学习程度做出刻画,进而解决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操作不足的问题。

猜你喜欢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从三个角度欣赏化学学科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