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2017-06-18苏小松
苏小松
摘 要:初中阶段的古诗文教学具有较强的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合理地设计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此,初中语文教育者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其中包括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意境,发扬传统文学之美;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深入剖析古诗文内容,感受文学艺术魅力等。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后已经成为无价之宝,其中蕴藏着历代华夏儿女的智慧与思想。通过让学生学习中国古诗文,不仅可以让他们跨越时空去了解古人的思想内涵与情感变化,而且还能帮助他们领略传统文化中至真、真善、至美的艺术光芒。
然而,如果想要将初中语文课程中古诗文的教化功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不仅需要教育者从多个角度着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要充分运用好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多姿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发掘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洗涤、思想得到熏陶。下面提出几点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教学内容都是来自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者应当牢牢把握住这些教学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授《水调歌头》时,教育者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下苏轼在创作此首古诗时的背景,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创作情境中,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陌生感,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如在教授《忆江南》时,教育者要着重强调“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与“过尽千帆皆不是”这两句诗词中所包含的失望与渴望的复杂情感,将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激发出来,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诗词的内容。
二、营造意境,发扬传统文学之美
意境指的是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将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巧妙地结合到一起,从而创造出富有独特美感的艺术境界。在古诗词的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应当准确把握古诗词的意境,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古诗词作品的深层次意蕴。如在教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一课时,教育者要将教学重点放到对“月”意象的教授上,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对“月”的意象展开自由的讨论与品评。而后,当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后,教育者就要结合诗文内容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明白出现在古诗词中的“月”是为了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传统文化的艺术美感,从而对古诗文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比较喜爱新鲜事物且接受能力较强,因此更加青睐于由现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教学课堂,教育者可以通过设计多媒体课件的方式来对古诗文课程进行二次加工,以此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让他们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活动中,让初中语文教学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如在教授《岳陽楼记》时,教育者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一段有关于岳阳楼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影视资料,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文化产生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将文章的中心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以非常醒目的方式在屏幕中呈现出来,在成功引起学生注意后随即跳转到下一个画面,向学生展示几个勤恳工作、任劳任怨以及为苍生无私奉献的真实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范仲淹的伟大精神。通过这种真实的教学情境,学生的爱国情感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所具有的育人价值。
四、深入剖析古诗文内容,感受文学艺术魅力
如果想要将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融入古诗文教学中,教育者还要更深层次地剖析古诗文内容,将古代诗人的思想内涵淋漓尽致地发掘出来。仍然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这是苏轼在政治上遇到诸多困难时所创作出来的,苏轼虽然有着非常远大的志向与满腹经纶的才学,但他的一生却是坎坷的,因此苏轼经常会通过月亮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目标与未来出路的渴求。在此种心境下,苏轼利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为这首词的结尾,充分展示出了苏轼即使在困境中也不忘挂念远方的亲人,且仍然对未来抱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感受苏轼的情感,在精读全文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同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与喜爱之情。
参考文献:
[1]罗博.优化古诗文教学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教师,2014(24):65.
[2]范建南.播下一粒种,收获一份情: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J].考试周刊,2014(75):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