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的设疑探究
2017-06-18郭辉
郭辉
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设置疑问可以创新问题情景,能启发诱导学生勤于动脑思考,激发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活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培养学生独特的学习地理的思维习惯,良好的创新意识,灵活多样的发展能力。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创设疑问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创设疑问使学生产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能力。
1.在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自学与合作探究、学习与点拨、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之间构成课堂教学和谐的有机统一体。课堂教学设置疑问,促使自主探究知识与合作探究知识完美结合。教师巧妙设置疑问,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快乐、创新思维的内部动力,能高效调节课堂教学节奏,活跃地理课堂气氛,丰富地理教学内容,增加地理教学手段,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2.地理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没有疑问的时候提出疑问,在提出疑问的时候思考疑问,在思考疑问的时候解释疑问,在解释疑问后攻破疑问,攻破疑问后心情愉悦。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由惊奇和问题开始。”设置疑问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地理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学习地理的激情、找到破解地理知识疑难点问题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难点问题能力的必要路径。“疑为思之源头活水”,学生心中有了疑问就会积极思考,就会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就会去静心钻研问题,就会锤炼学生不解决问题决不罢休的意志,久而久之,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的能力会大大提高。
3.地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形成自主、积极、合作的学习意识,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与求异,激励学生把静态的地理知识变为动态的思路去掌握;转换地理知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地之间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敢于质疑、敢抒己见,这样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更加高效。
一、于起始处设疑
此时设置疑问能激发学生处于“心蠢蠢欲动,言跃跃欲试”的状态。学生带着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化发挥。如:在探究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时运用以下谜语设疑:
“两个胖子——合肥,久雨初晴——贵阳,船出长江口——上海,救济贫困——济南。”
如:在探究主要国家一节时运用以下谜语设疑:“腹部盖章——印度,零存整取——加拿大。
如:在探究水资源一节时运用漫画设疑。
(1)用最简练的语言谈该漫画命名。
(2)该漫画反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你认为解决该问题的可行性措施是什么?
如:在学习褶皱山地壳岩石圈的板块构造时,进行以下设疑:有人说“幼年的红海,童年的地中海,青壮年的太平洋,老年的地中海”何解?
二、于关键处设疑
地理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获得发展,是通过重点、难点、疑点的解决获得知识,获得发展。所以,通过设疑使学生抓住重点、难点,理解重难点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生疑、释疑,使重点突出,发展突出,如在探究黄河一节时,进行以下设疑:黄河为什么成为中国的一大忧患?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是什么?黄土高原的水土为何流失嚴重?应该怎样根治黄河?在学习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时,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而澳大利亚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何分布于南回归线穿过的东南部沿海地区?
三、于无疑处设疑
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关键拐点处设置疑问,更应在看似简单处设置疑问。因为学生在这样的地方往往会粗心,或思维处于低谷状态。这时教师应投石激浪,巧妙设疑,激发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如在讲授比例尺的大小时,进行以下设疑:把1∶3000的比例尺扩2倍后比例尺为 。讲探究中国的疆域四至(所跨经纬度)时,进行以下设疑:“北国风光冰封雪飘”,而南国风光则为“拂堤杨柳醉春烟”,这是为什么?“帕米尔高原人睡眠,乌苏里江人种田”又做何解释?
四、于要点处设疑
地理知识呈网络结构,重点问题需要探究,难点问题需要突破。知识不能问题化,设置疑问要抓时机,设在突破点、交叉点、关节点上,问在要害处。此处设置疑问可以启发学生的多元思维,有利于知识的延伸拓展,为理解和深化新知识扫清障碍。如:在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时进行下列设疑:盆地与山地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状态应该怎么描述?
在探究利用经纬网判定方向时,考虑到南极洲比较特殊,进行了以下设疑,沿直线从某一点(A)走到另一点(B)方向是否发生改变?
五、于小结处设疑
俗话说:“编筐编娄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结尾处留有疑问,能起收口、点睛之妙用。在探究地球公转时,假设地球公转轨道面与地轴间的夹角为45°时,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地球五带的变化,地球上的四季与五带还是现在这样吗?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地球上的昼夜变化情况、地球上的四季与五带还是现在这样吗?等等。
地理教学中设置疑问的角度还有很多,但设疑时切忌过难或过易,同时还要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既有重难点问题设置,又有基础问题体现,既要因不同材料设疑,更要因不同问题设疑,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需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