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如何使用“公式法”

2017-06-17葛传凤

新课程·教师 2017年4期
关键词:答题语文教学

葛传凤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实验中学)

摘 要:众所周知,在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的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公式会使解题变得直接、容易。其实,在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中,也可以使用一些“公式”,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公式法;答题

在记叙类文章的阅读题目中,最常出现的有两类,即“概括题”和“赏析题”,这两类题目分别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欣赏分析能力。大多数学生在答题时抓不住要点,虽然写了很多文字,但不着边际,得分不高。对此,我采用“公式法”进行教学,效果很好。

我把“概括题”的“公式”归纳为“何人+何时+何地+何事”,即从文段中收集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的相关信息,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四个要素缺一不可。例如,我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请学生概括文章第一大部分的内容,我先让学生明确什么人:“我”;什么时间:小时候;什么地方:百草园;做了什么事:开心玩耍。然后引导学生把上述内容串联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即“这部分内容叙述了‘我小时候在百草园开心玩耍的情景”,答案准确又具体。

“赏析题”对初中生而言难度较大,学生往往看到“赏析”二字就心生胆怯,草草答题了事,失分较多。针对这种情况,我给学生归纳了一个“公式”,即“哪好”+“好哪”+“情感”。给学生解释清楚,“哪好”就是通过阅读文段,寻找文段中的“亮点”:先看看文段中有没有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如果没有,再看看文段中有没有使用“象征”“对比”“讽刺”等写作手法;如果还没有,就再看看文段中有没有使用准确生动的词语。初中阶段的赏析一般考查的都是修辞手法或者准确生动的用词,所以上述“公式”基本概括完毕。“好哪”就是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或者写作手法或者准确生动的词语所表达的效果。最后的“情感”就是指作者寓含在文字中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答题,我还给学生归纳了答题三句话:第一句:本段文字使用了某某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准确生动的词语),即“哪好”;第二句话:突出了(或强调了、体现了)什么,即“好哪”;第三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三句话连在一起,就形成了赏析题的正确答案。有了“公式”,学生不再害怕“赏析题”,且能运用“公式”熟练解答“赏析题”,既提高了分数,也增强了自信。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时,让学生赏析作者描写“春花”的一段文字:“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学生利用“公式”,很快能得出答案:本段文字使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春天百花竞开的繁盛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无比喜爱和赞美之情。

“公式法”不仅可以用于记叙类文章,说明文也可以使用。

细数历年来的安徽中考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常考两类题目,一是“某文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二是“某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题目看似简单,想得高分却不容易。对此,我仍然采用“公式法”进行教学,学生反映很好。

对于第一类题目:“某文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学生能找出文段中所用的说明方法,难就难在分析作用。如何分析,学生往往不知所措。对此,我把“公式”归纳为:“说明方法+如何使用+强调特征”,让学生明白,所谓“分析”,就是要看作者是怎样使用这一说明方法的,使用这一说明方法意在强调说明对象的什么特征。这样解剖开来,学生便不觉得难了。

如上学期期末我县九年级统考语文试卷中有一道题目,学生按照我的“公式”整理成的答案为:本段文字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在纸上作画和在瓷器上作画进行对比,强调了在瓷器上作画更难,瓷画更有价值。几乎和“标准答案”无异。

至于第二类常考题目:“某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我给学生归纳的“公式”为:“不能删去+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删掉会怎么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例如,题为:“原子核的本身十分微小,大约十万个原子核排成一条直线才相当于一个原子的直径。句中加点的词语“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按照“公式”,同学们很快形成答案:不能删掉,因为“大约”是约数,表示不肯定,如果删掉,就变成了确定是十万个原子核,與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这样的答案,基本上可以得满分。

当然,语文阅读内容涉及面广,答题的角度多,一个答案可以有多个不同的表述方式,死板地套用“公式”,有可能限制学生的思维。语文阅读教学中“公式”的运用,只是起到疏通和拓展学生答题思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优等生可以发挥得更好,而中等生和学困生则可以利用“公式”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曲君.初中作文序列化指导策略浅谈[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5).

[2]彭静.论初中作文训练序列化[J].新课程(中学),2013(7).

编辑 高 琼endprint

猜你喜欢

答题语文教学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2013年“答题小明星”排行榜 (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