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汉身势语的民族性差异浅析
2017-06-17张悦
张悦
摘 要:身势语作为言语交际的辅助手段,在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身势语具有民族性,其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内涵差异。本文简要的对比分析了俄汉身势语在意义上的不同,帮助读者理解俄汉不同文化背景下身势语的差异,更好地发挥身势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关键词:身势语;民族性;俄汉身势语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1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民族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身势语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在人类的交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身势语具有民族性差异,只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这些差异,才会使交际双方的交流更加顺畅。
一、身势语的概念
身势语的概念最早美国心理学家伯德惠斯特尔(Birdwhistell)提出的,身势语又被称作体态语,包括目光语、手势、身体姿势、面部表情、举止动作及触觉等方面内容。身势语作为一种非言语交际手段,属伴随语言学的范畴。
身势语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在类交际中有着语言交际手段无法代替的作用。美国著名人类学家R.L.Birdwhistell博士认为,在表达意义与感情的手段中,65%以上是靠面部表情、动作、手势、姿势等身势语来完成的。身势语可以促进交际双方的相互沟通与理解,增强表达的效果,形成交际双方的良性互动。
二、身势语的民族性
俄罗斯动作姿态问题专家Т. М. Николаева认为,身势语可分为约定俗成的身势语、非约定俗成身势语、强调性身势语和节奏型身势语。本文讨论的民族性,即指约定俗成的身势语。
约定俗成的身势语指的是在一个民族内部之间,由于具有民族内部共性和相同的文化构成而共同衍生出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身势语。这类身势语的特点是:(1)本民族特色突出,代表性较强;(2)演化时间长,是在民族内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又或是根据民族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演化而来,不容易被外族理解和接受。(3)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一类身势语仅在民族内部得以使用,而对于外族来说不易接受。外族人民需要对该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了解,才能较好的理解并接受该民族不同交际场合下约定俗成的身势语。
三、俄汉身势语差异对比分析
身势语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俄汉两国在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决定了两国人民在理解和使用身势语方面也必然存在差异。
(一)俄汉两民族宗教信仰有所不同,受宗教信仰影响的身势语也各有特色。
汉民族大多信奉佛教,因此就有了所谓佛教的常礼——两手当胸合十。此动作用于佛教徒向俗人行礼,或者用来表示忏悔,反省、自责,也可以表示为人祈祷。而俄罗斯民族深受基督教的影响,人们经常会在胸前划“十”字,为自己祝福,或者给别人划“十”字为其祈祷和祝福。
(二)俄汉两民族的民族性格各有特点,这种特征也折射在两个民族的身势语中。
中华民族作为传统礼仪之邦,人们素来具有含蓄内敛、相对保守的性格特征,而俄罗斯人民的性格比较直率,善于直接表露自己的想法。这种性格差异直接体现在各自的身势语中。在俄罗斯,人们见面或者是离别时经常会拥抱、亲吻,而在中国,即使是夫妻或者情侣之间在公共场合也很少做出这些动作。俄罗斯的男性朋友之间在久别重逢时也会拥抱和亲吻,而在中国,男性朋友之间是不会有亲吻的行为的。
(三)俄汉两民族社会习俗不同,这一点在身势语上也有所反映。
在中国,人们想要在路边打车时,会站在路旁伸出手掌来回摆动。而在俄罗斯,人们想要打车时,会站在路边举手示意,就像学生在课堂上要举手提问一样。
在中国,人们拍照或者开玩笑时会伸出食指和中指摆成v字型竖在头的后上方,这是一种轻松幽默的手势。而在俄罗斯则恰恰相反,人们如果作出此动作或是两个食指分别在太阳穴竖起呈犄角状,则代表着某人的妻子或丈夫对其不忠,是很失礼的行为。
(四)俄汉两民族的生活饮食习惯有别,使得两国的身势语带有各自的特征。
中国人的就餐工具为筷子,而俄罗斯人使用的是勺子,所以在表示吃饭的动作时,中国人会伸出食指和中指呈“筷子”状凑近嘴边,而俄羅斯人则会用手呈“勺子”状凑近嘴边。
中国人最常使用的酒具为酒盅,而俄罗斯人用各式的酒杯,所以中国人表示喝酒的手势语为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呈握酒盅状,而俄罗斯人则会伸出大拇指和小指呈握酒杯状。
综上所述,中俄两国身势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民族差异性,我们要学会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尤其是当今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日益密切,我们更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理解两个民族身势语的不同内涵,借助身势语这一非语言交际手段促进两国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Акишина А.А.,Кано Х.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их жестов и мимики. Токио,1980.
[2]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3]赵红娟. 俄语身势语及俄汉身势语的对比研究[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1).
[4]宋振荣. 浅谈俄汉身势语的民族特点[J].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04).
[5]朱雪芹. 身势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2(10).
[7]克休莎. 俄汉身势语的对比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 辽宁师范大学, 2013.
[8]孟令霞. 俄语身势语研究[D]. 黑龙江大学,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