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建构
2017-06-17李芳
李芳
摘要:本文梳理研究性学习的历史演进及其内涵。从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方式、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的现状,并从师生角色转换、教学内容拓展、学习兴趣提升、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等方面分析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进而提出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建构。
关键词:模式建构;研究性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5-0211-02
研究性学习也叫探究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首先出现在近代西方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把研究性学习运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学实践中,通过在《原理》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建构多种研究性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切实增强《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研究性学习历史演进及基本内涵
19世纪以来,关于研究性学习曾经出现过两次研究和发展的热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第一次研究热潮,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进步主义者是此次热潮的主要倡导者。20世纪50—70年代出现第二次研究熱潮,美国的布鲁纳、施瓦布、费尼克斯等人是主要的倡导者。第二次研究热潮主要在欧美国家掀起,然后蔓延至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强调教师应重视学生科学的知识结构的形成,重视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布鲁纳最早提出和倡导教学中要运用“发现法”,倡导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且能得出答案,学生要能学会“如何学习”;倡导教师应锐意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中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法,与“研究性学习”都有相同之处,其核心教育理念都是强调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对话,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思考、探寻知识,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探索研究未知世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并发展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互联网+”时代,教育理念更强调学生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能使“接受”和“发现”二者完美地结合,既做到了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兴趣特征,又提高了教与学的质量。
二、《原理》课的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政治色彩浓厚。《原理》中浓厚的意识形态教育导致学生很难把握其中的内容,这加深了学生对于《原理》的抵触。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比较抽象和概括性的理论,而社会现实情况总在发生变化,教师仅依靠理论进行讲解,会让学生感到太过空泛,很难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而且高校《原理》的教学内容与高中政治课程的内容大量重复,使学生感觉缺乏新意,提不起兴趣。
2.从教学主体分析,教师队伍素质使教学效果受限。《原理》课的从教人员授课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教师自己的理论基础和哲学素养本身就不过关,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该课程的认可和学习。从调研中得出,学生喜欢理论功底深厚、讲课有激情的教师讲课。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讲课精彩就喜欢听,反之则对整门课程都没有兴趣。
3.从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参与性不高。《原理》教学方式主要还是局限于“灌输式”课堂讲授,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有些学生觉得该课程内容枯燥且无实际用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开展好《原理》课的教学活动,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是摆在《原理》课教师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4.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学习观产生负面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的思想深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同时伴随着高校扩招产生的就业压力日益严峻,大学生几乎一进校门就在思考就业问题,为了能在大城市谋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大部分学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了专业课的学习和各种证件的考取上。大学生学习目的的功利性,直接削弱了《原理》课的教学质量。
三、《原理》课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有助于教师转变角色定位。在研究性学习中,《原理》教师要逐渐从“知识论”转向“主体论”,要认识到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要从教学的组织领导者、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过程中的策划者、咨询者及学习伙伴,强调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确立学生能力本位、全面发展的教学价值取向。
2.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在《原理》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并组织大学生进行与《原理》内容相关的资料查阅和现实社会热点问题分析的活动,使大学生能够涉猎更多马克思主义者及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并能洞悉国内外各种哲学流派的最新思潮,加深和拓展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有效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原理》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原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研究性学习最大特点就是能激发大学生学习《原理》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容易在学生群体中形成浓厚的学习《原理》的氛围。同时,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加深大学生对《原理》的理性认知。
4.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团队合作,注重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同时也恰当地诠释了《原理》中强调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价值取向,能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既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关怀的接班人。
四、“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建构
研究性学习的模式是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学习活动的基本结构,它反映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规律。“研究性学习”可以改变传统单一讲授式教学的弊端,可以建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1.问题情景模式。问题情景模式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前策划和教学组织来实施,是建构主义教学实施的首要因素。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出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崇拜,并对教学内容的问题产生好奇,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常要经过引导、呈现问题、讨论问题、知识结构重组、能力提升等几个阶段来完成。
2.項目研究模式。项目研究模式是以项目为依托,学生对某种社会现象和实践事实进行考察,通过收集资料并整理分析得出结果,近而发现社会现象的本质的创造性活动。在《原理》教师的策划下,学生先以小组形式开展活动,初步掌握项目研究的要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分散的个体研究和整体性的班级研究相结合的团队形式,通过具体的现场考察、资料收集、撰写研究报告完成项目的研究。
3.课程研究模式。课程研究模式是《原理》教师根据课程特点,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动态传递给学生,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提出各种假设,进一步思考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独立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前沿研究动态,进而对各种事实进行具体地分析比较,探寻出各种现象和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从具体现象和事实中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知、认同。
4.综合学科模式。综合学科模式是开发跨学科的由许多模块组成的综合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能被当前“95后”的大学生接受和运用。在课程模块中既有《原理》中理论的传授,又有与此相匹配的研究主题。该模式主要是通过综合学科的形式,强化《原理》教师课程教学观的转变,使研究性学习规范化。
参考文献:
[1]马继刚.高校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2]曾祥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谢奎芳.论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模式构建[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3).
[4]卢文忠,陈慧.大学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和模式构建[J].扬州大学学报,2006,(10).
[5]段联峥.试析研究性学习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6).
The Model Construction of "Fundamental Tenets of Marxism" in the Use of Inquiry Learning
LI Fa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QuZhou University,Quzhou,Zhejiang 324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connotation of inquiry learning.From the social environment,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subject,teaching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Fundamental Tenets of Marxism"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 of curriculum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and from the rol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teaching content,learning to expand the conversion of interest to enhance team spirit,training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analysis using inquiry learning,then put forward the model construction of inquiry learning.
Key words:model construction;inquiry learning;"Fundamental Tenets of Marx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