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芥川龙之介版《桃太郎》的忧患思想

2017-06-17高春燕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5期
关键词:神话

摘 要:桃太郎作为日本家喻户晓的神话,备受历代文学家推崇,不少文豪都曾改写过桃太郎的故事。文章选取芥川龙之介版的《桃太郎》做为分析文本,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孟子的忧患思想。

关键词:神话;《桃太郎》;忧患思想

作者简介:高春燕,女,河北承德人,1983年2月生人,山东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眼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01

桃太郎是自古就被称为日本第一英雄的人物。桃太郎的故事有很多版本。其中,对芥川龙之介版本的《桃太郎》饶有兴趣,本文试图对其中所体现的孟子的忧患思想进行探讨。

先对故事梗概进行大致梳理。很久以前,大山深处有一棵拥有神力的桃树。此树一万年开一次花,一万年结一次果,果实里面孕育着婴儿。如此不可思议的果实很少落入人间,有一天,一枚很小的桃子被一只乌鸦啄掉了。这枚桃子冲破重重云雾坠落人间,最终,被溪边的一位老妪拾得。不久,桃子里生出一个男童,因为生于桃子所以取名“桃太郎”。数年后,长大成人的桃太郎决心讨伐“鬼が島”,于是雇了猴子、野鸡、狗作为属下,雄赳赳气昂昂的奔赴“鬼が島”。与此同时,“鬼が島”上的鬼却在吟诗作赋歌舞升平。最终,桃太郎一行把鬼打得落花流水,带着珠宝和奴隶回到故乡。然而,这之后桃太郎的日子并不好过,奴隶们时时暴乱,令桃太郎烦恼不已。而故事开始的那棵神木,依然在日夜不停地孕育着英雄。

众多评论中,把桃太郎看作“恶”,把鬼看作“善”的观点为数不少。惩恶扬善是众望所归,但对代表善的鬼却怎么也喜欢不起来。引用一段原文来分析原因。“鬼が島は絶海の孤島だった。が、世間の思っているように岩山ばかりだったわけではない。実は椰子の聳えたり、極楽鳥の囀ったりする、美しい天然の楽土だった。こういう楽土に生を享けた鬼は勿論平和を愛していた。いや、鬼というものは元来我々人間よりも享楽的に出来上がった種族らしい。鬼は熱帯的風景の中に琴を弾いたり踊りを踊ったり、古代の詩人の詩を歌ったり、頗る安穏に暮らしていた。そのまた鬼の妻や娘も機を織ったり、酒を醸したり、蘭の花束を拵えたり、我々人間の妻や娘と少しも変らずに暮らしていた。”如此这般,每日享乐不思进取的愚昧状态,让人不禁联想起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警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根据《四书五经词典》解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作如下解释:

孟子警戒治国者的名言。《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既从正面主张承担治国平天下之大任者须在困境中磨炼心志,又从反面予以敲响警钟,二者相反相成[1]。

反观文章中的“鬼が島”,无论有多么丰富的物质资源,如果既不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亦不重视竞争对手的不断进步,不提高技艺也不磨练意志,只是每日沉溺于享乐,如此下去,即使没有“桃太郎”的入侵,想必未来也定会被“其他太郎”歼灭吧。

综上,看上去只是简单民间传说的《桃太郎》却隐藏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内涵。除此以外,芥川龙之介版《桃太郎》一定蕴含着更丰富的内涵,这些依然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注释:

[1]李修生、朱安群著,《四书五经词典》,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58页.

参考文献:

[1]加贺荣治著.孟子.清水书院,1980.

[2]宇野精一著.新释孟子全讲. 学灯社, 1959.

[3]孟子著、永井輝译.よくわかる孟子:やさしい現代語訳. 明窗出版社, 2005.

[4]焦循著.孟子正义.商务印书馆, 1933.

[5]松谷みよ子著.民话の世界.讲谈社, 1974.

猜你喜欢

神话
爱情神话
东方神话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红楼梦中的神话》
神话谢幕
西西弗斯的神话
亲历,九年别样神话
南猪北移,龙头猪企如何再造神话?
“神话”再现
丝绸之路的神话——洪滨丝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