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王熙凤的形象分析

2017-06-17赵晓倩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5期

赵晓倩

摘 要:王熙凤形象在《红楼梦》整体结构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从《红楼梦》文本出发,认真分析王熙凤在现实生活中的个性特征和深刻意蕴,认真分析其典型悲剧人生结局给当代女性发展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王熙凤;极强能力;极悲结局;人生启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01

引言:

王熙凤的性格具有多面性,她是文学史上一个真实的全面的活生生的人物。她的主要性格是乐此不疲地贪恋追逐权势和金钱。由于她内心真正追求的这两种欲望,她身边所有的事情周折、情感转变以及最终悲惨的结局都是注定安排好的。正因为她身上具有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弱点,把最美好的东西毁灭埋葬,给人更深刻的震撼,让读者为之喟然叹息,不忍卒读。

一、极强能力

王熙凤在第十三、十四回中展现了极强的管理能力。“论手段,她专断独行,不惧人言,不思后果,是个心狠手辣、敢作敢为的‘铁娘子”[1]。我觉得可以总结为四方面:重视法制规则;深谙管理策略;成为“解语花”;知人善任,凭借一双慧眼发现人才。比如她针对宁国府,一针见血地指出宁国府的“五大弊病”,同时懂得如何树立自己的权威;再比如《红楼梦》十四回里,写凤姐处罚迟到者。既言语恳切,态度强硬,又分析得条理清楚,在众人前面将规矩的作用强调加深,同时起到了杀鸡儆猴的效果。并且她管理宁国府的措施之一就是明确权责分工,建立起類似现代的责任问责制,可见其能力之强。

王熙凤她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都透露着智慧和风采,而她极强的社交能力更多的是通过其完美的语言风格得以显示。她在与人交际时,八面玲珑,机智洒脱,看准时机兼顾方方面面的感受,善于迎合对方心思,懂得进退有度,任谁都喜欢。比如她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时说的那段赞扬的话可谓八面玲珑,让人印象深刻。这些话细细读来,便可以品出不同的味道。这些话不仅提升了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还增进了林黛玉与贾母的感情,并且夸赞了在场的多数人,一石三鸟!

我们再来看“鸳鸯抗婚”这一情节,当面对贾母的诘难时,王熙凤恰当地用圆滑却不失柔和的话语“批评”了贾母,帮自己了却了一个危机,可以看出她的生存能力不可小觑。接着她便先抑后扬,指向多义,第一让公公贾赦有了可以顺阶下的台阶,第二使贾母开了心,了了怒,第三赞美了鸳鸯,缓和了她的心态。同时也让自己没有做那可怜的出气筒、替罪羊。

此外她还具有极强的践行能力。能力只有在实践中践行并且不断提高与完善,才称为有能力,她懂得利用各种资源来为自己服务。聪颖的实干家,这是我对王熙凤的主要评价。她身份尊贵,喜欢承担挑战,具有实干家的魄力与果敢。要管好人多事多,如乱麻般的贾府,需要非凡的能力,更需要有超强的践行能力。毕竟只有做出来才可以使之井井有条。

她的形象设立还代表了女权主义的加强。她短时高效地把一塌糊涂的宁国府给治理得井然有序,还管理荣国府,她内心里面就是一位“女战士”,日夜不闲,打点一切,显示出了王熙凤的才干和独立,更加表明了王熙凤性格深处对于女性人格和尊严的探求,更能看出她信奉的思想中具有追求女性解放与女性权力、追求人格平等和尊严自由的新时代观念。

正是由于王熙凤极强的能力同时也造就了她极悲的结局。作者从对立的角度来抨击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毒害与侵蚀,揭露封建伦理纲常对古代人思想的禁锢与腐蚀。其中王熙凤的婚姻悲剧具有社会性,也是整个封建社会不可避免地造成的种种女性悲剧。自古以来,读者对“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有不同理解,我认为有两种是比较符合我的理解的:一是指丈夫贾琏对凤姐态度变化的三个阶段,开始听从,之后使令,最后休弃;二是指凤姐在贾府地位变化的三个阶段:开始顺从于这个末世的家族、社会,之后管理家族发号施令,最后下场悲惨,万事皆休[2]。无论凤姐是被婚姻抛弃还是整个家族衰败没落,这种悲剧性结局都是确定的。

二、其典型悲剧人生结局的启示

造成其婚姻悲剧的最直接原因是他们的结合初衷不是因为爱情,只是利益的结合体。婚姻就是两个人携手共同品尝人生百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真正的心意相通、不离不弃,有绝对的忠贞度,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对方负责。在生活中,夫妻二人也需要一起学习如何加强两人的关系,怎样处理生活中琐碎的小事,因为相爱容易相处难,在相处中我们要把握相对舒适的度,促使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和谐。

封建伦理纲常是封建社会时代的特定产物,具有深远的历史根源,可以上溯到先秦君主外儒内法的统治治国思想。尽管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现代女性获得了政治的平等、经济的独立、人格的尊严等诸多妇女解放的权利,广泛参与了公众生活和公共事务,给与了女性一定的发展优势和有利条件。然而在这个时代从来都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女性在发展方面相对男性还是有些局限性,给我们自身发展带来了不便,我们一定要积极地想办法缓解这种境遇。

如今的社会,拜金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等等一些腐朽思想盛极一时,早已把正统思想抛之脑后。见利忘义、贪污腐败、争名夺利、冷眼旁观等等都可以从王熙凤忙忙碌碌一场空的悲剧结局中看到不远的结局,我们应该回归天性自然,无欲无求,不再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参考文献:

[1]方明光、于丽莎.红楼女儿花[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102.

[2]雷华.“二令”及王熙凤悲剧之源[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