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协同”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构建
2017-06-17陈仁涛
摘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广泛开展实践教学环节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必由之路。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协同”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评价。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模式构建了“教”与“学”、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的良性互动机制,因而,非常有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空间,提升其实践育人成效。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协同实践性教学;教学模式;“三贴近”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5-0189-02
实践性教学一直都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下简称《创新计划》)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以下简称《建设标准》)强调指出:“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创新推动学生实践教学和教师实践研修。”同时,《创新计划》和《建设标准》中还要求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覆盖全体学生,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所有这些,毫无疑问地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基本指导,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高校思政课多元协同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建构原则
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广泛开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是增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近年来,笔者在浙江工业大学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基地班”(以下简称“基地班”)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原则,并探索形成了思政课“多元协同”实践性的教学模式。所谓“多元”,主要是指笔者在思政课内进行的“第一课堂”、大学校园开展的“第二课堂”以及在社会或网络上进行的“第三课堂”。“多元协同”就是将实践性教学内容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之间协同共进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遵循“三贴近”原则,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内容的优化要坚持“三贴近”。众所周知,“读图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求知欲望极强。一方面,他们对国家大事非常关注,经常上网浏览各种信息,评论各种新闻;另一方面,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容易产生新的思想困惑和认识层面的问题。作为一线的思政课教师不能回避此类问题,而要本着“三贴近”原则,不断深化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改革并进一步优化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唯有如此,教师才能使思政课教学“活”起来。
2.教学方法的创新要体现“三贴近”。思政课教师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笔者通过在实践性教学中安排社会问题调查、社会适应锻炼等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力求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最大化地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这样就“有力地推动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確立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厌倦情绪,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入了新鲜活力。”
3.考核评价的改革要符合“三贴近”。笔者调查发现,很多实践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应付教师的教学安排,没有从思想深处领悟实践性教学中所蕴含的国家和社会的要求。究其原因,除了当前实践性教学课程还处于探索完善阶段外,主要是因为目前的实践性教学考核评价机制中缺少学分考核的压力与动力以及有效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尤其是态度与过程考核缺位。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实践性课程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不要把分数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协同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笔者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强调要把握好“三个课堂”的不同角色和地位,以避免简单化和一刀切。这里,笔者结合“基地班”的教学实践,对思政课多元协同实践性教学模式设计的基本思路做一简要介绍。
1.强化顶层设计,着力推进“课程一体化”的第一课堂实践教学。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和顶层设计,“第一课堂”实践性教学中的各项活动,往往因任课教师、课程、专业年级不同而有所不同,大多只能是由任课教师各自为政。而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效果。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将思政课实践性教学列入整体的教学计划,合理设置班级规模与分类设计教学环节,规定合理的学时与学分,并加强四门思政课程内容间的统筹规划与相互衔接等,使思政课实践性教学俨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思政课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还需要兼顾不同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凸显教师的个性特长、专业特点和课程特色。
2.整合教学资源,协同推进“两支队伍结合”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大学校园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主阵地,校园的文化活动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场所的开放性、参与的自主性等特点而倍受广大青年学生青睐,因而被誉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在推进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理论优势,挖掘他们谋划实践教学的潜能,又要充分调动广大教辅管理干部组织及管理学生活动的优势,进而实现“两支队伍”的优势互补。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本校“第一学生社团”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校就是“两支队伍结合”协同推进的成功范例。
3.依托“互联网+”技术,推进“线上线下融合”的网络课堂实践教学。首先,授课教师要精心准备教学材料,在校园网上向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布置作业,做到虚拟课堂和面授辅导间的自由切换。其次,思政课教师还要结合专业特色与培养目标,适时调整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再次,思政课教师要鼓励并指导专业学生拍摄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相关的微视频。由此形成线上线下师生即时互动的教学生态,既有效地拓展了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的空间,又大大提升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成效。
三、高校思政课多元协同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运行保障
要确保高校思政课多元协同实践性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没有学校行政的强有力保障、相关职能部门的真诚配合及广大师生或生生间的良性互动,想要实现“协同效应”是根本不可能的。
1.创新制度设计,构建教学的制度保障机制。首先,校院两级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有关文件精神,本校就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思政课教学部门精心组织、思政课教师具体实施而构成的完善的组织领导体制。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将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环节列入整体教学计划,严格落实学时与学分。再次,要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实现思政课的协同治理。最后,学校和思政课教师还要不断推动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规范化建设。
2.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完善教学的主体能动机制。想要实现从“碎片化”到“跨部门协同”,就需要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推动高校“大思政”格局的形成。首先,要整合校内资源。在这里,主要是指要实现思政课教学部门与校内各二级教学单位之间的密切合作。其次,积极拓展校内外思政课的社会实践基地,促进学校各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资源整合。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打铁还须自身硬。思政课教师需要有过硬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坚定的政治立场,娴熟的育德能力以及高超的网络操作技能。
4.开辟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搭建教学的创新驱动机制。学校和教师要不断丰富线上线下思政课教育的渠道和载体,同时善于运用互联网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建设“时时可得、处处可及”的网络教育空间。这里仅以“WebQuest”模式为例加以说明。该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可分为三个步骤:(1)支持“WebQuest”网络资源库的建立。(2)支持“WebQuest”网络学习平台的搭建。(3)“WebQuest”模式的操演程序的确定。研究表明,利用“WebQuest”模式所营造出来的轻松教学和学习氛围,为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条件,能让学生从中真切体会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快乐与满足。
参考文献:
[1]张丹华,顾晓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有效性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陈仁涛.“WebQuest”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知与行,2016,(10):122-126.
The Build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of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of "Multiple Synergy"
—A Case Study of Yangtze River Delt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i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 Ren-tao
(School of Marxism,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Zhejiang 310023,China)
Abstract: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f universities,and to carry out the practical teaching links is the only way to enhanc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of "multiple coopera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reform must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three close to",continuously optimize the teaching content,innovative the teaching methods,and reform the evaluation. 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multivariate synergy"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teaching" and "learning" is constructed,in-class and after-class,theory and practice,online and offline benign interactive mechanism,therefore,it is very helpful to expand the high school practice teaching spa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practice education.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multiple collaborative practice teaching;teaching mode;"three close to" princi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