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实践
2017-06-17王莉雅
王莉雅
摘要:新课改,让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课堂教学更精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它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改善课堂心理气氛,促进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发展;它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尽可能减少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进教学质量。因此,如今的中小学课堂,合作学习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数学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064
合作课堂是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习反思与提升作为重要途径,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的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各地轰轰烈烈地铺开。新课改,让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课堂教学更精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它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改善课堂心理气氛,促进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发展;它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尽可能减少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进教学质量。因此,如今的中小学课堂,合作学习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事物。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必须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定位要“准确”
1. 找准目标。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是教学活动的统帅。任何一堂课教师教学中的组织、手段和方法都是围绕目标而展开,只有目标落实才能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是让学生“动”起来是远远不够的,不能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实质上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识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因此,我们要避免小组合作的形式过多过滥,更要杜绝在公开课作为自己作秀的工具。做到目标准,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特别要透彻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 抓住时机。“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来设计,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不宜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若学生自己不想交流,那么组织得最好的小组交流也只能是一个空壳。小组合作学习除了把握时机外,还要控制合作学习的时间,在分组合作学习的范围、时间上应适当控制。“分组合作学习”也不能过于频繁,一节课安排数次,使学生犹如“赶集”。所以,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要恰到好处,而且应该合理安排合作时间,使它变得既适中又紧凑,防止随意性和形式化。
二、分组要“灵活”
1. 组织形式优。分组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合作学习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随意分组,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和授课形式来确定分组方式,一般采用动态分组与固定式分组两种。动态分组:可分为同桌分组或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一组;还可安排随机分组:合作学习时,让每个大组中相同编号的同学临时组成学习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后再回原大组。前者分组除灵活性较大外,由于学生平时交往频繁,更有利于合作与交流;分组的时间节省,教师也不需要提出更多的要求;以便于组内互学、互帮、互补、互促。后者分组改变了呆板的组合形式,学生感觉新鲜有趣,课堂气氛活跃,兴趣高涨。但从学生间存在着智力、能力、爱好等方面的差异,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地促进性的互动,学生参与度均衡等因素考虑,通常采用固定式分组。固定式分组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力量均衡”的原则,人数以4-6 人为宜,兼顾男女比例。组间同质,目的是为了创设竞争的教学环境,促进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组内异质,利用组内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作用。缺点是学生水平相差悬殊,教法、提问难以统一。优势互补,力量均衡,因为合作学习把班级看作由几个组组成的“个体”,无论什么形式的学习都以组为单位。因此,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尽可能减少两极分化现象是数学教学的终极目的。
2. 活动形式活。活动形式受授课方式的制约,数学课堂的讲课方式主要有:讲解式、讲练式、讨论式、练习式、质疑式等,合作学习活动形式可采用讨论、实验、练习等。一是小组合作的讨论学习。小组合作的讨论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最多、最主要的活动形式就是合作讨论学习。它为学生提供了语言交流的场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助于他们互相启发,弥补了课堂发言机会有限的缺陷。当然,如把握不当,在时间上会影响整堂课的正常进行。讨论学习中,教师出示的讨论题要新、活、巧,把握在新知识入口处;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在理解知识的疑难处;在解决思路的转折处;在学生思维受到干扰处组织分组讨论。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适时必要的提示,防止产生消极影响。二是小组合作的练习训练。正确的练习方法是学好数学,巩固知识的基本途径。在练习分组时,教师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研究课本上的习题。同时要对不同类学生完成的习题进行认真的设计,练习设计要因人而异,不求统一。在此基础上,安排练习时:(1)内容应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与课本之间保持一定的同一性;(2)必须考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水平,必要时可以作适当的补充,以保證他们在练习中有一定的思维基础,促进问题的解决;(3)注意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上的搭配,通过适量的练习,使学生学得轻松,练得愉快。与此同时,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训练。如让学生给自己小组起名、组内轮流执政、编号。也要教会学生在小组内怎样分工,怎样倾听别人的发言,怎样讲解自己的意见,怎样评价别人的发言,怎样正确对待别人的不同意见,怎样正确处理组内矛盾等常规知识。
三、评价要“巧妙”
1. 生与生之间的评价。其意义能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互评通常采用生与生之间的互批、互说。如互说要给学生有说的机会、说的时间、说的内容、说的要求。可以让同桌学生互说,小组讨论说,全班同学抽说,自己对自己试说。简单问题鼓励差生说,复杂回答优生说。特别要鼓励学生敢于说与别人的不同意见、不同方法,敢于说出自己的错误,以及造成错误的原因。教师要多指导,切不让互评走过场,摆花架子。
2. 组与组之间的评价。以小组为单位的全班性汇报交流中,有的小组代表的发言往往不是代表本组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这时允许本组其他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作補充。在此基础上,让另一小组的代表讲评的同时提出不同看法。如板演中允许学生对本组代表出现的错误自行上来订正,允许其他组学生上来批改;允许学生主动质疑问难,评价其他同学的发言甚至敢于评论,反驳教师发言等。这样的评价,让全体学生获得更多的自我表现和认识机会。这种合作交流的方式,就将大大促进学生良好思维与品质结构形成的速度,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全面提高”。
3. 教师对学生(组)的评价。评价中:首先,要从过去重在学习结果的评价转移到学习多方面的评价上。尤其要注意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态度上,评价学生的内容“重在参与”上。要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态度,鼓励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全过程。其次,教师要充分认识评价的目的应在于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应是一种引导和激励,而不是对学生的一种束缚和压制。教师要允许和鼓励不同意见争鸣,要特别重视形成性评价,使每个学生能在不同层次上获得成功和提高。教师要对学生每一个新的发现、一种新的解法、一次与众不同的回答,都要及时赞许和肯定。即使错了,也不轻易和简单地否定,而是想办法找出其中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让其获得成功的体验。还可以组织开展“优秀学习合作小组”的评比等活动。再次,要注重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指导,自评和互评是促使学生认真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并把自己的学习思路、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和他人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飞跃得到升华。同时,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教师要应对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研究和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市实验中学 04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