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宝玉言“死”

2017-06-17杨国明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5期
关键词:死亡贾宝玉言语

杨国明

摘 要:贾宝玉言“死”的次数为《红楼梦》中人物之最,本文简要分析了其深层次的内容指向,并探讨了其原因,涉及小说的情节设置、悲剧氛围营造、人物塑造、对女性价值的肯定与贯彻情本思想等多个方面。

关键词:贾宝玉;言语;死亡;评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02

据粗略检阅,《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宝玉的话语中共出现了50余次“死”字及虽未言“死”及意思相同的若干次。而林黛玉则有20余次,王熙凤有10多次,薛宝钗只有若干次,而史湘云更只是偶尔提及。作为一个少年人,如此频繁毫无顾忌地言死,显然是不正常的。那么为什么会如此呢?我们应对此作一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

先分析下贾宝玉言语中的“死”的内容指向。在其50多次的涉“死”内容中,属于习惯用法的近半,其余或为与林黛玉之间赌咒发誓,或为与他人赌气,或因灰心失望,或有特别含义。我们这里倒要特别分析下其有特别含义的几处。一是感伤生命的。如:“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进,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住,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28回)再如:“宝玉默默不对,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只是每每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36回)”

二是关于贾宝玉所谓“正死”的观点。即要死就在死得“知大义”,死得“得时”。如第三十六回中,宝玉与袭人谈死时说的一段话:

(宝玉)道:“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拚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袭人道:“忠臣良将,出于不得已他才死。”宝玉道:“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

毫无疑问,宝玉的这番话并经不起推敲。他所说的“文死谏”“武死战”在史上并非全是为邀忠烈之名,并且他还认为“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这与宝玉不愿谈世途经济的行为完全不相符合。这段话的意义倒不于他的论死不是合乎逻辑,而是在于他紧接着这段话后面的一句话,即:

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这句话说他的“死的得时”竟是死于“你们”即这一帮大观园的少女们还没有风流云散之际,他是如此地看重这帮少女人的价值。相类似的言论还有不少,再如第七十回中:

宝玉笑道:“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李纨等都笑道:“这可又是胡说。就算你是个没出息的,终老在这里,难道他姊妹们都不出门的?”……宝玉笑道:“人事莫定,知道谁死谁活。倘或我在今日明日,今年明年死了,也算是遂心一辈子了。”

第三,这里特别在提到的一点,宝玉本身是很忌讳死亡的。当病中的秦可卿说自己“未必熬的过年去”时,他不禁“如万箭攒心,那眼泪不知不觉就流下来了”,惹得王熙凤都说他“忒婆婆妈妈的了”。听到秦可卿死了的时候,他“只觉得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而他对自己的“死”也是很“在意”的,如:

宝玉听了,便向前来直问到脸上:“你这么说,是安心咒我天诛地灭?"林黛玉一时解不过这个话来.宝玉又道:“昨儿还为这个赌了几回咒,今儿你到底又准我一句.我便天诛地灭,你又有什么益处?"林黛玉一闻此言,方想起上日的话来.今日原是自己说错了,又是着急,又是羞愧,便颤颤兢兢的说道:“我要安心咒你,我也天诛地灭.何苦来!我知道,昨日张道士说亲,你怕阻了你的好姻缘,你心里生气,来拿我煞性子。”

以上是从内容上分析的,下面再從形式上分析下。细析贾宝玉言“死”的特点,除了次数多之外,有时还说得特别“狠”,特别夸张。如第十九回中袭人要让她留在贾府中贾宝玉必须答应她三个条件时,宝玉说自己的“死”状:

宝玉忙笑道:“你说,那几件?我都依你,好姐姐,好亲姐姐,别说两三件,就是两三百件,我也依,只求你们同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那时凭我去我也凭你们爱那里去就去了。”

宝玉的意思是让袭人等陪着他直到他死去——还不只是一般的生命终止,而是生命及承载生命的形体彻底消逝得了无痕迹。他这种表述还并非这一次偶然的表述,而是时常这样,同一回中的“原来是你愁这个,所以你是傻子.从此后再别愁了。我只告诉你一句趸话: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如何?”所以“话未说完,急的袭人忙握他的嘴,说:‘好好的,正为劝你这些,倒更说的狠了。”同样的表述还有第二十二回中的“我要有外心,立刻就化成灰,叫万人踹。”第五十七回中:“我只愿这会子立刻我死了,把心迸出来你们瞧见了,然后连皮带骨一概都化成一股灰,——灰还有形迹,不如再化一股烟,——烟还可凝聚,人还看见,须得一阵大乱风吹的四面八方都登时散了,这才好!”

同时,宝玉口中的“死”还有一种“哀而不伤”的特征。如前例中所说的死后化烟,就并非很颓丧很血腥,甚至很诗意很凄美。有时甚至很诙谐。

那么,现在来分析宝玉如此频繁言“死”及其如此言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与《红楼梦》神话情节设置有关。本书中设定的贾宝玉的前身之一是女娃补天时锻造的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用以补天而余下的那一块顽石,被弃于大荒山青梗峰下,因受过女娃娘的锻造,灵性已通,欲来人间经历一番,而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就上让他体验“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而终究“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过程,最终“磨出光明,修成圆觉”。其前身之二是太虚幻境中给作为林黛玉前身的绛珠草施以甘露之惠的神瑛侍者。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至贾府投胎,是为贾宝玉。因此就顽石而言,其终将回归青梗峰下,可谓“死期”既定,无法改变,因而“死”不离口,也正符合这一既定情节的特征,就如林黛玉下世为人时欲以一生的眼泪还给神瑛侍者而时常流泪成为最爱流泪而终于泪尽而逝的情节设置一样。贾宝玉的这一情节设置在第二十五回中曾通过癞头和尚的口直接道出其结果:

贾政听说,便向宝玉项上取下那玉来递与他二人.那和尚接了过来,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人世光阴,如此迅速,尘缘满日,若似弹指!可羡你当时的那段好处: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可叹你今日这番经历: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其“尘缘满日,若似弹指”,其结局是“梦醒”与“散场”。二是全书营造悲剧氛围的需要。如林黛玉说“死”:“一朝春尽花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更有书中另一人重要人物甚至被认为三副册之首的红玉也说:“还不如早些儿死了倒干净。”(二十六回)又说:“俗语说的好,‘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时谁还管谁呢?”(二十六回)那么宝玉“死不离口”,也与这一氛围是相连的。

三是贾宝玉性格特征与人生道路选择时出现迷茫的需要。宝玉因衔玉而生,与众不同。其性格也是“有时似傻如狂”。按贾雨村所说他系禀“正邪二赋”所生“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而其言“死”之多之特别,也当属于此特征之表现之一吧。宝玉前身之一系石头。石头自云“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贾宝玉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自己的人生道路,他不愿意参加科举走“仕途经济”之路,不愿意成为“禄蠢”。当然也不愿意像贾珍、贾链之流,成为沉湎于赌博斗鸡皮肤滥淫之徒。所以,他想到“赤条来去无牵挂”,想到“出家当和尚”,自然也会想到“死”。可以说“死”是贾宝玉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无奈的选择。当然,贾宝玉最终没有选择自杀而是选择了出家这一条路,这并不违背宝玉的初衷。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文本世界中的贾宝玉的死亡观和叔本华死亡哲学的理论指向是一致的,即他绝非要追求一种死后的生活,而是要改造自己的今世生活[1]。

四是对女性价值的超乎寻常的肯定。如第三十四中,宝玉挨打之后,宝钗来看他时,“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而宝玉此时的感受竟是:“我不过挨了几下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悲感之态露出,令人可玩可观,可怜可敬.假若我一时竟遭殃横死,他们还不知是何等悲感呢!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惜,冥冥之中若不怡然自得,亦可謂糊涂鬼祟矣。”

在三十四回中有同样的句子。如:

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语,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第七十一回宝玉对众人说“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又说“人事莫定,知道谁死谁活,倘或我在今日明日,今年明年死了,也算是遂心一辈子了”。

五与贯穿全书的“情本思想”一脉相承。其感伤生命即是该情本思想的一种表现。据脂批,在原书结尾的情榜中,宝玉是“情不情”,即对世界万物有情的或无情的,他都投诸情感。他不仅爱作为真善美之化身的女孩们,还爱万物,“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第三十五回),既如此,自然爱其生而忧其“死”。

注释:

[1]杨明贵《论贾宝玉的死亡言说及其死亡观》,《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猜你喜欢

死亡贾宝玉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贾宝玉:暖男的爱仅仅如此
试论贾宝玉待花袭人“与别个不同”的原因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西门庆与贾宝玉女性观的比较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
关于冬天
论贾宝玉之本真善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