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入门研究
2017-06-17王宾
王宾
摘要:文言文的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文言文的动机,引领学生学习文言文,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并收到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要使学生学习到文言文的基本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技能。同时,还要使学生获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会学习,并获得情感体验。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问题;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46-01
1.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初中的许多语文教师简单地认为,学好文言文就是“讲透”课本中文言篇目的字词句含义及用法,讲解一下文章思想内容,然后让学生熟读背透,最后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将课文翻译一遍,就算完成了文言文课程内容的教学任务,实现了文言文教学的课程目标。“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中,教师自我陶醉,引经据典,逐字逐句翻译,黑板上密密麻麻,学生昏昏欲睡、一头雾水。有的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尽管学生上课奋笔疾书,课本的字里行间插满了密密麻麻的注解,脑袋里仍然是空白。学生几乎没有思考的空间,要做的就是记下教师讲的内容,课后去花时间记忆。文言文教学大多数都是沿着"读一译一抄一背"的教学模式展开,千篇一律,把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文质兼美的篇章,内容丰富多彩的教材定格成了生产流水线。这样课堂教学自然就没有情趣,没有活力。
1.2 教学主体自身缺陷
1.2.1 教师对《课标》理解不全、不深。教师制教学的主体,但是教师对《课程标准》领会不全、不深造成文言文教学的少、慢、差、费,说到底是对《语文课程标准》领会不全、不深。对教材编排体例理解不够。比如说,到底怎样分解《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的要求,"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浅易"的度如何确定?等等问题,相当多的教师心中无数。从教材的编排上看,初中语文有各类文言文40篇。内容各异,又分散在现代文单元之中,受单元教学要求的制约,受习惯定式的干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很难处理好,这便造成文言文教学支离破碎的局面。
1.2.2 缺乏文言文修养。不可否认,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有很深的文言文功底与素养,而文言文教学没有一定的素养是不宜教好的,因为只有充分掌握了古文的时代、作者和作品的相关知识,即古代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吃透教材。教好课文也只有深深地悟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才能来传承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文言文近乎半门外语,我们在弱语境下学习,教师每提高一点对学生都有很好的影响,一个好的教师就是一个好课堂,教师文言文背景资料的缺乏是制约文言文教学的“瓶颈”。
1.2.3 过于迷信“标准答案”。在平日训练时,教师过于迷信“标准答案”,以至于到了“胶柠鼓瑟”不知权变的地步。例如《陈涉世家》中有一句“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中的“间”书下注解为“暗地里”,有的学生解释成“偷偷地”,教师就批错。这种现象决不是个别的,学生在做题时必须一字不易地照搬课文注释,于是文言文课上除了讲解,背诵,默写以外便是不断地做题、訂正、再做题、再订正。
2.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方法探究
2.1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唤起参与热情。林崇德等《小学生心理学》中谈到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还应该有这样一个理智的比较: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把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肢解为一个个字,词、句的枯燥语言零件,以致使众多学生失去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是适度淡化文言文"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机械教学,让学生在适度的“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的轻松地读书氛围中品味文质兼美的文言文。
2.2 课前预习。文言文是汉民族历史语言发展的产物,它给现代人造成的学习障碍不只来自语词,更多的来自于生活习俗、道德风尚、文化背景等。
2.3 重视语感的培养与训练
2.3.1 重范读。我们都熟悉鲁迅先生笔下的寿镜吾老先生在三昧书屋里朗读的风采,鲁迅先生当年看此也是颇有趣味的。文言文朗读就应如此,要动情,要动色,要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来,要读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来。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做好范读,然后让学生放声朗读,自己去体验音节美、音韵美、意境美,会增强学生对古代语言的敏感度和鉴别力。做好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2.3.2 重诵读。解惠全在《文言教学讲话》说"秦汉以后的人教文言,都是让学生读古文,背古文,儿童从五六岁入学,就把四书五经之类的书拿来整本整本地念,整本整本地背,久而久之,就能比较顺利地读懂文言文了"可见,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和好经验。它是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钥匙。文言文虽然已经失去了"活"的语言环境,但它自身却有着很强的可读性。故义务教育教材特约编者张必锟先生在《学文言非诵读不可》一文大声疾呼要"把诵读放到文言文学习的首位上来"。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是目视其文,口诵其声,耳闻其音,心悟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活动,它使心、眼、口,耳并用。在反复诵读中,使人能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明悟作品语言艺术,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化古人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已的体验、感受。反复读来读去,能够使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消除时代隔膜,领会其思想感情,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解惠全.文言教学讲话,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
[2] 张必锟.学文言非诵读不可,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