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2017-06-17王利李养良刘良文张德勤都学飞
王利+李养良+刘良文+张德勤+都学飞
摘要:目前,关于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成为许多高校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可以实现自我价值,激发专业学习热情,也为高校的校风、学风建设及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本文以九江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为例,分析学科竞赛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作用,并对如何更好地实施学科竞赛,给出一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学科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054-02
教育部在教高[2007]1号文件中针对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问题强调,应当“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参加工科类学科竞赛情况
九江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以“地方性、应用型、高素质”为办学思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就业有能力、创业有潜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年来,九江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简称机材学院)以各类学科竞赛为突破口,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江西省大学生科技与职业技能竞赛等,取得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30项、二等奖50项、三等奖40项。参加学科竞赛的实践证明,积极组织参加全国及省市级大学生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生学科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
1.参加学科竞赛能够激发学生科学思维、自主学习的动力。学科竞赛的命题源于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利用所学专业知识,通过查阅资料、课外阅读、讨论、向别人学习等方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实践过程。
2.学科竞赛能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应对挑战,培养综合素质。参加学科竞赛,要经历报名选拔、构思设计、制作调试、筹备参赛、现场答辩等环节。设计方案需要不断修改,制作的作品可能会不断返工,因此,参与的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此外,一件參赛作品往往由团队合作完成,少则三人,多则五人,人人肩上有重担,分工明确,才能把作品做好。
3.学科竞赛能够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素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学生自主创业也是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希望。
4.学科竞赛对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学科竞赛的功效之一是,能够及时发现高校在人才培养环节中的不足,促使在赛后进行调整和加强。学科竞赛的功效还表现在:能使广大学生自主、经常地进入图书馆、实验室、工程实训中心,提升自己,改变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的教育教学现状。通过竞赛活动,可以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形成创新教育氛围。
三、学科竞赛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学科竞赛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对学科竞赛不重视,忽略它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使得教师积极性很难得以发挥,应付了事。学校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支持不够,参赛作品制作水平低下,数量少,学生参与度不大。二是学科竞赛影响力不足,宣传力度小。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呈现精英化趋势,大部分学生对竞赛不知情、不了解。三是对学科竞赛缺乏管理,学校层面没有主管部门负责学科竞赛的组织和选拔工作,各个二级学院的学科竞赛相对杂乱,各搞各的。特别是在场地使用和指导教师调配方面难度大,对一些跨学科、跨学院的竞赛组织更为困难,缺乏不同专业教师的协同指导机制。
四、完善学科竞赛活动的思路
1.把学科竞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应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入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围绕培养目标、知识、能力、岗位素质等,分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实践活动间的关系,着重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专业教学的关系。通过开设学科竞赛类专业选修课,实质性地实施开放性实验项目,毕业设计题目要结合工程实际等,建立国家级、省部区级、校级三级学科竞赛体系,着力提高学生创造、创新与创业的精神和实践能力。
2.把学科竞赛活动纳入正常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选拔和培养一支责任心强、专业技能高、乐于奉献的指导教师队伍,制订和实施进修提高的计划或政策,根据指导过程的难易程度安排教师的工作量,成绩突出者可作为职称晋升的倾斜条件等。
3.建设学科竞赛作品展览室,推动竞赛水平的提高。每次参加学科竞赛的作品,都凝聚着师生的辛勤汗水,尤其是获奖作品,闪耀着创新智慧的光芒,体现着学校的办学水平。把历年作品完整地保存下来,并加以整理、归类、标注展出,对学科竞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高校要在人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作品,基本上属于个性化制作,没有现成的零部件可以购买,许多是需要自己加工的。因此,高校要对学科竞赛进行统一管理,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同时,在作品制作期间,一些实验室和加工车间要充分开放,保证设备能够及时到位。
五、机材学院在学科竞赛方面的做法
1.科学构建基础优化、融会贯通、突出应用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第一和第二课堂组成,第一课堂由综合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组成,第二课堂内容分为职业素质模块、社会实践模块和创新创业模块,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第二课堂获得至少两个学分。为此,学校制定了九江学院第二课堂学分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获省级以上奖励记两个学分,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校级以上三等奖者记两个学分,对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训与实践的项目和评分标准也做了明确要求。
2.以機械创新设计大赛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是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机械原理教学研究会、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究会等联合著名高校共同承办,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与协作精神,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的训练,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需求进行机械创新、设计、制作的实践工作能力,吸引、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此次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从2004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七届。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主题为“服务社会——高效、便利、个性化”,内容有:钱币的分类、清点、整理机械装置;不同材质、形状和尺寸商品的包装机械装置;商品载运及助力机械装置。
经过前期准备,在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江西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之前,我们启动了九江学院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机材学院校内大赛在2015年10月就开始了,2016年3月初提交了作品。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训练的时间长达6—8个月,专业实践得到充分训练。
六、结语
机材学院以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为抓手,通过完善、修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建立健全学科竞赛管理办法等,形成组织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的长效机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为培养“就业有能力、创业有潜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保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梁化奎.学科竞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27(9):106-109.
[2]肖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学科竞赛体系探索[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205-209.
[3]刘洪军.以学科竞赛促进卓越计划下材控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高教学刊,2015,(21):55-56,58.
The Exploration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s Based on Subject Competition
WANG Li,LI Yang-liang,LIU Liang-wen,ZHANG De-qin,DU Xue-fei
(Jiujiang University,Jiujiang,Jiangxi 332005,China)
Abstract:Subject competition is the correlative with the innovative ability for the undergraduates,its functional mechanism becomes the highlight of high education.Students can realize their aspirations and inspire their learning enthusiasms by joining the contest,thus pushing on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creating a good study atmosphere.Taken Mechanical & Material School as a case,the interactive function between the subject competition and ablilty cultivation is analyzed in the paper,which can lend to our thoughts and conclusions.
Key words:subject competition;innovative mechanical design;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applicative tal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