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四辨
2017-06-17郭关玉方新英
郭关玉+方新英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要成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正确处理好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创新创业与知识积累、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四大关系。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5-0001-02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创新史,是一部各民族通过不断占领创新优势引领世界潮流的历史。当前,我国正奔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创新创业不仅是实现我国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依托,也是稳就业、保增长的重要措施。在此背景下,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再三强调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若要取得成功,必须有正确的思想予以指导。但当前对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着四大认识误区:(1)在教学对象上,认为必须对每一个学生均衡进行教育;(2)在课时安排上,认为必须减少基础课课时,增加创新创业教学课时数;(3)在教学方式上,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也应以课堂教学为主;(4)在课程设计上,认为必须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本文尝试对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四组重要关系进行辨析,以澄清认识上的误区,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一、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关系
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企业家和老板都只占少数、普通员工占绝大多数。也就是说,无论何时何地,成功创业者都只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人还是需要以少数创新创业者为领导、为中心进行工作。少数人引领、多数人追随不是无奈的社会现实,而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良性人口结构。因为若只有引领者,没有追随者和实践者,引领者的良好创意将沦为空谈;若只有追随者,没有引领者,社会将缺少前进方向指引,停滞不前。少数人引领、多数人追随背后隐藏的基本逻辑是因人而异、各尽其才、社会分工。让真正有热情有能力的人去创新创业,大多数人为之服务,正是人尽其才、社会合理分工的表现。因此,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必须理清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关系。这里所指的大众,是指大多数无法进行自主创业,仍需在各行各业寻找工作机会的学生。这里所指的精英,是指少数能自行创业的学生。尽管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有交集,但其侧重点截然不同。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交集,在于对每个学生都必须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因为大到引领一个国家和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小到提升每一个工作细节的效率,都必须以创新为基础。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差别在于,大众教育应以培养完美的执行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将创意转变为产品的动手能力为主;而精英教育除了需要继续保持其创业热情外,还必须培养其卓越的领导才能、敏锐的观察能力、过人的胆识和超强的抗压能力等。这些都是成功创业者必备的素质和能力。若不区分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贸然培训所有的学生都去创业,既是资源浪费,也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幻想。区分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大眾教育和精英教育,并不与中央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相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体现了创新教育的普遍性,但并没有抹杀创业教育的特殊性。培养所有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是万众创新的基础。若一个班级真能培养出一至两个成功创业者,全国定能实现“大众创业”之目标。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区分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是真正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科学选择。
二、创新创业与知识积累的关系
开个小店卖点东西,开个养猪场养几头猪、办个农场种点蔬菜,属不属于创新创业?当然属于。但这些都是低层次、重复率高的创新创业,并不代表创新创业的全部。低层次的创新创业,可以解决少数人的就业问题和个别家庭的生计问题,但它无法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能让一个国家和民族命运发生改变、世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的,必定是高层次的创新创业。比尔·盖茨的微软、乔布斯的苹果、马云的阿里巴巴、柳传志的联想都属于高层次的创新创业。高层次的创新创业必须以雄厚的知识为基础。柳传志在创办联想集团之前,已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技术人员,其雄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使他在计算机领域驾轻就熟,并成就联想集团。马云在创办阿里巴巴之前,已是杭州工学院的英文及国际贸易教师,其娴熟的英语和丰富的国际贸易知识,使他具有世界眼光和捕捉商机的能力。比尔·盖茨不仅曾在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就读,而且从13岁开始就学习计算机编程。乔布斯从里德大学辍学后,没有立即去创业,而是留在理德学院继续研习书法、哲学和外国文化,其漂亮的书法、抽象的思维是成就苹果集团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创新创业与知识积累是正相关的。那种不读书照样可以创新创业、不毕业早点出去创新创业、少学点基础知识多教点创新创业实用方法的想法都是荒谬的。以上理念引导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必定是短效的、肤浅的、低层次和低附加值的。只有拥有丰厚的知识积累,创业者的眼界才可能宽广,才可能找准创业的突破口。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与高学历不是相互排斥的,与海量知识传授和摄取更不是相互矛盾的。相反,雄厚的知识基础是成功创新创业的必要条件。任何假借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削弱或取消专业课程教学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危险的,不恰当的。
三、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的关系
众所周知,良好的教育环境需要学校、家庭和整个社会联合营造。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如此,必须把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校内教学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因为学校始终都是学生获取知识最便捷的地方;是点燃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火种的摇篮;也是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可或缺的舞台。但创新创业教育并不能局限于校内教学,而是在学校之外的广博社会中绚丽呈现。如果说创新是根基,那么创业成功则是诱人的果实。如果学生从未亲眼目睹过创业成功的真实案例,其创新创业激情何以能真正点燃?如果学生从未亲身参与过创业,他们焉能积累创业相关经验,并切身懂得创业的艰辛从而更加努力学习?另外,让从未有过创业实战经验的学生仅仅凭借上了几节创业课就去创业,是不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表现?同时,创业者必备的领导能力、决断能力也只有在创业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学生是否适合创业,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故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创业、体验创业,他们才能对自己是否适合创业做出正确的评价,进而减少创业失败率。因此,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同时进行。校内教育培养学生必备的创业知识、创新精神和能力,校外教育点燃学生的创业热情,增加学生的创业经验并提升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二者缺一不可。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将课堂内教学和课堂外实践紧密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并非要在专门的创新创业课上才能进行,每一门功课都是很好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无论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还是改革开放理论、“中国梦”理论,都体现着创新精神,是非常好的教育素材。再如生物课教学。袁隆平培育的高产杂交水稻就是追求创新的经典案例,隆平高科有限公司就是很好的成功创业典型。因而,成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若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项灌输教学法,即使是创新创业专业课,也无法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唯有采取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才能逐步得到培养。
总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正确处理好四组关系:(1)对所有学生都可进行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但只能对少数学生进行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2)不可因创新创业教育而忽视、减少其他课程的教学,创新创业是以雄厚的知识为基础的;(3)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同时在校内和校外进行;(4)只要教师严格遵循教师主导、學生主体的原则,创新创业教育就可以在任何课堂中进行了。
Four Basic Relation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GUO Guan-yu,FANG Xin-ying
(Marxism Institute,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Wuhan,Hubei 430074,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ecomes a major issue for every educator. In order to make sure the success of education,we must clarify some misconceptions and handle four sets of relations correctly. The first one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ss education and elite education,the second one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reneurship and knowledge accumulation,the third one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ool education and off campus education and the last one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contents.
Key word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effectiveness;stud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