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远方”的幻灭
2017-06-17许珂
作者简介:许珂(1995-),女,汉族,山西临汾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
上高中的时候,每天清晨五点多钟我们被号声叫醒,然后用一首歌的时间穿衣下床洗漱还要跑步到操场准备跑操。学校过段时间就会换一首歌曲播放,每次听到新歌曲的时候既觉得新鲜又感到不安,怕这新歌会不会时长太短,不足以支撑我跑到操场。在那兵荒马乱的日子里听过的这些歌,无论当时还是现在,于我而言都有着不一样的情愫。
有一首歌播放过很长时间,是南拳妈妈的《牡丹江》。有一句歌词,即便是在那个匆忙慌乱的跑步声里也依然没能挡住我作为一个文科生飘飞的思绪:“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当时的我大概并不理解,但冥冥中感觉很有哲理的样子,于是默默记了这许多年。
蔡崇达《皮囊》里讲:“从本质意义上,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无法抵达远方的人。”是啊,到不了的才叫远方,远方又怎么能抵达呢?
结果往往是失望的。
因为海子说:“远方啊,除了遥远,一无所有。”不要说因为海子是一个悲观消极的诗人才发出这样的感慨,要知道他也曾发出过“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这样的声音啊。
我想我们需要探讨一下关于“远方”的问题。
“远方”既是一个空间概念,也是一个时间概念。从空间角度讲就是我们所没有到达过的地界,而时间意义上的远方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未来”“曙光”等。对远方的憧憬和期待是自古就有的,从《诗经》到《山海经》再到《西游记》,对“乐土”、“极乐世界”等概念的描述就是古人对遥远殊国的想象。后来的“远方”甚至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尤其诗歌中的重要意象。
不管时间还是空间,共同点是“远方”的未知性,它是一种关于未知世界的美好想象。既然是想象,就有着幻灭的风险。
而幻灭,通常是在你迫近它或是到达它的时候。
我想起上初一语文课上学过的一首现代诗,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这是一篇选读课文,但我因为当时自告奋勇的朗诵受到老师表扬而记得格外清晰。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
当然了,這首诗的重点在于我省略的后半节里抽象的象征化描写,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也是为了让学生明白“百折不挠,终将成功”的道理。可是我偏偏就只记住了那种失望或者说绝望的心情。也许是从小生活在黄土高原,爬过一座又一座山而从来没见过海的经历与这样的心情相当吻合,所以在那时的我心里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而我现在想说的,是关于“远方”的幻灭。山的那边对“我”来说就是远方,想象里的远方有美丽的海,于是“我”憧憬远方,可当“我”真的爬上山顶到达远方,却没有看到梦想中的海,那个关于“远方”的梦就此幻灭。
海子为寻求“远方”曾两赴西藏,可他站在西藏的土地上却写下:
遥远的青稞地
除了遥远 一无所有
更远的地方 更加孤独
远方啊 除了遥远 一无所有
这时 石头
飞到我身边
石头 长出血
石头 长出七姐妹
那时我站在荒芜的草原上
诗人的感情比我们丰富饱满得多也敏感细腻得多,他对“远方”的期待比我们更迫切更痴迷,幻灭带给他的绝望也比我们的更透彻更荒凉。
所谓“远方”,只有在它是远方的时候才有其吸引力和期待值,当你把远方踩在脚下的时候,远方就变成了当下,也就失去了它所代表的理想意义。既然“远方”是一种想象,是人们思想上对“乌托邦”的向往,那么真正的“远方”是不可能到达的。所以我们在向往远方的时候是幸福的,而在到达远方的时候往往是失望的。归根结底,对“远方”的向往和幻灭是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更何况,现在的我们去一趟远方简直太容易了。一张机票,从海口到哈尔滨算上经停也就六个多小时。以前那种坐上火车去拉萨的劲儿早就没有了。你不愿意坐哐啷哐啷慢吞吞的火车,不愿意受动辄几十个小时的远行煎熬,也不愿意费心思了解你的目的地,甚至懒得睁眼看看沿途的风景。你买了机票就说去追寻远方,那么远方除了能给你带来朋友圈的炫耀和以后吹嘘的谈资,可能没有别的意义了。
那么既然“远方”不能到达,我们的旅行是不是就失去了意义?我们是不是应该窝在家里、活在当下?当然也不是。毕竟对于远方的追求是激励人们不断向前的一种力量,就连鲁迅也曾以“无穷的远方”作为激励自己生存的力量源泉。
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被当代某些人篡改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读书和行路,换句话说是知识和阅历,当然是同等重要的,如果非要分出个高下,那也一定是读书更重要。没有相当的人文素养做铺垫,阅历转换不成知识,也就无法积累为人生财富。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周游了各国却依然言语粗俗见识鄙陋,有些人一辈子没离过家也懂得为人谦逊和善能运筹帷幄。
我是一直都想去西藏的。但我不舍得去。其他的地方都可以说走就走,但西藏我还是想留着。不想西藏像我去过的那些“远方”一样在心里幻灭。
所以如果你的心里也有一块“净土”,留着,别轻易把它踩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