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语文课的价值
2017-06-16黎玉兰
黎玉兰
【摘要】中职语文课是舍还是留?这个问题近些年来一直被困在瓶颈处,成为一个热论且具有争议的话题。要舍,大刀阔斧,从此与语文一刀两断,语文课真的没有存在价值了吗?要留,还可以一成不变吗?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对不能被扼杀,但是语文课需要“变”也是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其实,只要教师拓宽思路、灵活变通,同样是可以为语文课找到很好的“活”路的。
【关键词】语文课;职业教育;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个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笔者这几年感到越来越困惑,常常反躬自问: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还需要上语文课吗?我们的教师无论多么用心准备,无论多么精心组织,无论多么激情迸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木讷表现总是让人十分寒心与痛心。一些语文教师无奈至极甚至发出这样的感言:学生在课堂上睡觉已经算好的啦,起码他们不捣乱。面对这样的言论,笔者真的十分受挫和感到无地自容。
一直以来,职业学校都是以专业课为主导,语文学科逐渐被边缘化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即使苟延残喘,课时也一再被压缩再压缩,学生只要上一个学期的语文课,每周课时才两节,试问: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提升学生的文学水平呢?说实在的,回顾九年的义务教育,学生的语文课上得少吗?在那九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语文还一直担当着主要的角色,我们的学生尚且学得那么不堪,现在,我们只凭借几十个课时的学习,怎么能扭转学生的认识?怎么让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是有用的?怎么能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最起码的职业技能?怎么能实现我们的夙愿——让语文课在职业教育中体现出其价值?
大多数进入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都是选拔考试的失败者,对于传统形式的语文学习自然是比较抗拒的。但是,笔者在观察课堂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不是不学,而是有选择性地学习,只要他们发现某个课程对他们就业有用,或者课程比较有趣,他们还是会饶有兴致地参与学习的。
所以,“文火慢炖”的形式显然已经是不行的了,一则我们没有课时,二则学生没有耐性;“精致小烹”的方式似乎更适宜于职业教育的语文课!
要“烹制”精致的语文课,必须要“活”——“活用教材”,“活用教法”。
一、活用教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这一学科知识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作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空间。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我们立足教材的同时,还要“跳出”教材。
2009年教育部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也明确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把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要突出自己鲜明的职教特色,就必须紧紧围绕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紧紧围绕学生的就业和创业需要,紧紧围绕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的需要安排教学內容,指导教学工作。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实用性人才,他们毕业后将直接面向工作岗位,从事具体工作。他们掌握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要能够满足工作的需要,并给他们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的语文课既要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又要非常适合他们的学习实际和接受程度。咬文嚼字、赏文弄诗对他们而言着实是没多大用处,“有用”“够用”便已足矣!因此,模块化的教育似乎更为适宜于职业学校的学生。
模块化的教育理念源自于模块式教学法。模块式教学法是国家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来的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模块式教学法”“职业技能模块”或“就业技能模块组合”等。它是在深入分析每个工种和技能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工种标准(岗位规范),将教学大纲和教材开发成不同的培训模块,形成类似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方式。
模块化教育对教师课前准备的要求比较高,语文教师必须通读、精读教材,然后再把教材进行二次加工,删减一些不合时宜的内容,增加一些生活实用的或者专业应用所需的内容,将之整合、归纳成“听”“说”“读”“写”四个模块的训练内容。
上课的时候,有侧重地一个一个模块进行训练。采用模块化的教育,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和最有效的手段,使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的基本技能。
二、活用教法
(一)“听”的训练
传统的听,往往是听课文录音,听朗读……这样的听,学生听进去了吗?听着有效吗?
我们这里强调的“听”,严格来说是“倾听”。“听”是人体感觉器官接收到的声音;是人的听觉器官对声音的生理反应。只要耳朵听到别人谈话,我们就在“听”别人。而“倾听”必须是人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必须接收、理解、思考,并作出必要的反馈。要用心、用眼睛、用耳朵去听。
所以,笔者的做法是,将经常出现的病句、有歧义的句子搜集起来,不是用来作试卷的题目,而是让他们听,用心倾听,然后判断句子是否有问题,如发现问题就指出问题所在并改正。还有,可以将枯燥的课文或古文内容编成故事,并根据故事内容设定几个判断性的问题,然后将故事说给学生听,学生听完之后根据文意判断题目是否正确并解释。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倾听的能力、用心听讲的专注力,又融汇了语文的知识,学生觉得新奇有趣之余也学得到位了。
(二)“说”的训练
现在学生在“说”方面的练习,似乎大多局限于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即使有演讲这种训练方式,也只局限于个别大胆主动的学生,所以,往往因为课时有限,且锻炼的覆盖面比较小而被教师舍弃,这就导致了现在很多学生会写不会说,发展不全面,将来一旦走进职场,与人沟通都会存在问题。
笔者发现,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对教师说的东西可能不感兴趣,但是对同学的发言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这一关键点出发,笔者尝试把评价环节留给学生。或许学生之间喜欢这种“互虐”的方式,自从用了这种评价体系之后,学生在听别人发言的时候,专注度提高了,可能在开始的时候评价得不太好,但是经教师点拨补充后,慢慢地,他们学会了品评,而且有时还相当精准到位,话也说得越来越流畅了。
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说,笔者时常会写出一些网络热词,让学生随意地用某几个词语连缀成文,即席演讲。如果正儿八经地让他们进行一个什么“我的理想”“我最喜欢的人”之类的演讲,他们可能会缄口无言,但是用这些他们感兴趣的词句作为话题,他们能讲个滔滔不绝。当然,这不是选拔优秀,这只是为了锻炼,为了锻炼大多数学生的说话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读”的训练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朗读是眼、耳、脑、口等多种器官协同活动的过程,朗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它所获得的信息会比听与看更广泛、更主动、更活泼,也更深刻。
但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似乎并不能理解这些,听他们读书,会觉得索然无味,单纯地只是嘴巴在动,耳朵听不进去,脑子更不会思考。
如何让学生读书读得有效果?我们一直在探索。为此,笔者和部门的教师还共同编写了一、二两册《晨读课本》,以供学生早上朗读,在试验阶段,我们着意发现一些学生的兴趣所在。原来,一直以来,我们教师的认识都有偏颇,我们给学生读的都是课文、美文、诗词……怎么就不能有些其他呢?以苏轼的《水调歌头》这一课为例,他们可以学得很好,朗读、背诵、理解都不成问题,原因在于他们会唱!这首词作为流行乐曲被广为传唱,所以,学生能够记住,有兴趣去了解。
为此,我们在编写《晨读课本》第三、四册的时候,加入了歌词,歌词也是文学创作,不少歌曲的词也写得非常优美,很是值得我们学习,而且学生在晨读的时候,兴之所至,还可以唱出来,甚是有气氛。所以,我们既读文章,也可以读歌词。
(四)“写”的训练
职业学校的学生怕写作文,是个普遍的现象,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作文是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他们不知如何选取内容,不懂如何表达,如果勉强要他们写,即使凑够字数也会写得空洞生涩。这样的作文,还不如不写。
所以,让学生写些什么非常重要!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用心去发觉身边的人,你会发现一些与众不同的闪光点。不要忽视容易被忽视的人,他们有可能是怪物。自身的缺點别人可以帮助你改正,你只需要对生活抱有一种谦虚的态度。相貌不能决定一切,但只要你记住他,他就有可能帮助你走过最困难的道路。”以上是我们的学生总结的学习体会,想象不到吧,非常有想法和见地。其实,只要不限制话题,不桎梏他们的思想,他们也是可以写出很棒的东西来的。
笔者在做课题的时候,也曾经试着从实训场地去搜集材料,结合专业选取写作素材,例如:可以让学生把实训时遇到的问题描述出来,可以让学生把工件制作的过程步骤写出来……而且笔者让学生写作文从来不限定字数,只告诉学生把要表述的内容写完整就可以了。这样的写作,可能不算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但是,起码学生愿意写,能够写,而且于其职业发展而言,是具有实用价值的。
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本来就是灵活生动且富有魅力的,只要教师能常常“活动脑筋”,我们的语文课还是可以“活色生香”的!
参考文献
[1]李婵婷.如何打造中职学生需要的语文课[J].广东教育,2014(1).
[2]陈廷兰. 谈语文课堂上的活[J].文理导航旬刊,2014(1).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