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探析

2017-06-16汤宁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汤宁

[摘要]以企业为主导的工学结合教育培养模式是目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基本道路。此模式的实施和推行,有利于满足高校及企业双方需求,有利于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经济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因此本文就此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企业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023-03

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提倡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因此,为了使毕业生能快速适应岗位需求,满足社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大力推行教育改革,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在实施中确实推动了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此现象,本文进行了探讨,并倡导摆脱传统的“以高校为主导”的思想,走“以企业为主导”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道路。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教育中主要是指校企双方以市场需求为指导,共同商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在师资培训,技术设备,以及办学条件等方面通力合作。同时,校企双方以工学交替或边工边学的方式,灵活地安排教学与企业实践,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能学习到相关理论与基础知识,又能通过参与企业岗位实践,锻炼相关技能,提升专业能力。最终,形成以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训交替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此模式的本质是通过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完全不同的学习环境来培养符合企业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另外,实践活动将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始终,是此模式的基本属性。而市场化运作是其另外一个主要特色。它使得高职院校打开大门面向市场,并把教学完全融入到市场的供求关系中,接受市场检验。可以说,实践性和市场化运作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经久不衰。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部门对高职教育的不断重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订单式”模式

此模式是将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融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即对企业量身定做所需人才。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并在企业接受生产实践,且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此模式实现了培养学生就业的零距离对接。但由于针对性较强,此模式并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二)“2+1”工学结合模式

“2+1”即指学生在学制三年的高职院校中学习。其中,前两年在校内学习基础知识及和专业相关的理论,并在校内的实训室进行一定的实践操作。第三年,学生需到企业中实习,锻炼实践操作能力。在此模式中,学生的课程安排,教学形式,以及实习单位都由高校来决定。高校在整个模式中起主导作用。而用人单位是协助方,其负责给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并向学生支付相应的报酬,同时,完成学生实习期的管理工作。此模式也是目前高职院校采取最多的一种工学结合形式。

(三)工学分段培养模式

工学分段培养模式是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的生产实践训练交替进行,即学生培养分成校内,校外两个过程,分段交替进行。在校内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和理论知识,可适当辅以实训;在校外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到企业实践为主,由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授课并考核。这种模式有利于理论知识与职业岗位技能的紧密结合,但目前仍不能实现以企业为主导。

不难看出,以上模式大多是以高校为主导的工学结合教育培养模式。虽然,这些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发展,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在工学结合中,没能体现合作主体的共同参与性;工学结合的过程不紧密,没能体现学与做的紧密结合;课改仅定位于学校层面,没有体现校企双方合作范围的共同参与性;工学结合中缺乏组织和制度保障等。因此,为了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能向纵深发展,作为高校方,我们应该积极转变观念,创造条件,以企业为主导,搭建学生,企业,高校间的桥梁,创造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三、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一)理论依据

1.“教学做合一”思想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应动脑动手,手脑结合;知识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并行。此思想对当今高等职业教育有极其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也为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奠定了理論基础。

2.“从做中学”思想

杜威提出的“从做中学”教学论思想指出:教师口中所道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只有学生真正地全身心地参与到活动或实践中去,才能有所收获。“从做中学”,做是根本,没有做,无从谈学。杜威的思想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3.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

构建主义理论强调学习中的四大要素,它们分别是: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高职教育中实训教学即指在真实或模仿真实的“情境”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协作”与“会话”,进行实际操作,最终完成整个学习过程,以达到最终目标即“意义构建”。而工学结合就是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中,练习操作,锻炼技能的教学模式。因此,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对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4.教育结合生产劳动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大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列宁也指出:“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者没有及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同时,教育结合生产劳动理论也是我党一贯主张和坚持的教育理论。因此,教育结合生产劳动理论是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重要指导思想,有利于培养出符合社会劳动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5.体验性学习理论

体验性学习理论强调在实践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即学习者在实际的工作或生活中通过自身体验来获取知识和能力。因此,让学习者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通过解决问题和困惑而进行的主动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说体验性学习理论对传统的以教师,课本和课堂为中心的高职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为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提供了选择的方向。

(二)模式构建

1.政府制定政策制度,提供结合平台

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不单单涉及高校与企业双方,也应包括政府。没有政府的相关政策制度的支持与推动,没有相关服务部门的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很难真正建立。企业参与到高职教育中来,最关心的问题是经济利益的得与失,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制度,保护企业利益,提高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如:政府可以设立合作教育基金,给参与工学结合的企业以适当补贴,或可以规定相关企业雇佣学生时不必支付保险金等。总之,政府的相关政策制度保障,是以企业为主导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得以顺利进行的第一关键要素。

同时,要想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工学结合教育培养模式,除了需要政府的政策制度保障外,还需要组建协调工学结合的专门机构和组织部门。这些机构和部门可以协调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关系,也可以对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这样既提高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又减轻了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

总之,政府的相关制度政策保障,以及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建立,是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第一步。

2.以企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

首先,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包括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总体目标就是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社会经济需求为目标,培养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素养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具體目标是指使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素养,能够满足行业,企业和社会的需要,能够独立自主的计划并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其次,培养内容。

培养内容指通过基础知识以及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及素质。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的提高,需要以经济发展服务为宗旨,需要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进行教育与生产的结合,即工学结合。培养内容须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需能够服务当前的职业需要,并能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要求。

最后,培养方法。

培养方法是以企业为主导,以实践过程为导向,采用工学并进型或工学交替型的方式进行用人单位和高校的共同合作。在合作中,企业主导教学过程,和高校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则需要通过有效地参加企业的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具备一定的经验技术和操作技能,以及较强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3.以企业为主导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

此模式框架包含三个主体:政府,高校,及企业。

政府主要负责宏观决策与规划,提供政策和制度的保障,以及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同时,政府还负责监督和指导,以及建立相关信息服务平台。高校以服务企业为目标,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划,教学模式类型,教学计划与大纲,师资配备及培训,课程设置与安排,实习,考核,以及就业安排等细则。企业则应发挥自己的实践优势,给学生以及高校教师提供实践学习的场所,按自身发展的需要引导高校各项理论细则的制定,在实践中培养并选拔符合自己需要的学生。

具体操作步骤为:(1)政府制定政策制度保障,建立相关机构,提高服务平台;(2)高校与企业双方确定联合关系,签订合作协议;(3)以企业为主导,制定培养方案。方案包括目标,专业,教学,课程,教材,实训等若干板块;(4)确定高校与企业双方的教学人员,交替或并进的组织实际教学。高校主要负责校内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企业主要负责学生在实际岗位的实践和学习;(5)高校和企业双方对学生综合考核;(6)根据考核结果,合理安排学生就业或再学习。

结语

高职院校推行以企业为主导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遵循了教育教学规律,符合我国国情和教育方针。它有利于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就业,有利于满足社会和经济需求。总之,它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当然,在实施和推广以企业为主导的工学结合模式中,我们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信念,在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努力下,必然会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性改革,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责任编辑:章樊)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