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策略探究

2017-06-15马玲芳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19期
关键词:表现教育策略心理

马玲芳

摘 要: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于整个人生良好习惯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对其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而行为习惯培养的教育策略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共同努力,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因此,根据实际经验进行幼儿行为习惯表现的剖析,并通过幼儿行为习惯的心理解析提出引导良好习惯养成的具体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教育策略;表现;心理;引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9-018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9.111

一、引言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句话较为准确地将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表达了出来。幼儿对于社会生活的了解不够多,熟悉程度低,再加上难以管理,随意性大,很容易造成对其行为习惯的错误引导。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是指教师根据幼儿德育任务和身心发展特点,对幼儿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想要更好地进行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就应当通过正确的指导和示范,加强养成教育的管理力度。

二、幼儿行为习惯的表现

(一)情绪不稳定,随意性明显

幼儿的情绪表现通常与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保有密切联系,轻微的事物便可引起幼儿兴奋、紧张、恐惧、刺激等的情绪表现,特别是在人多的环境中,很容易因为某些成人看起来并不重要的因素而产生一些不稳定的情绪波动,难以把握揣摩,却在某一层面上很容易控制,情绪表现上的随意性也较为明显。

(二)言行不一,注意力不集中

虽然不同心理、生理成熟水平的差异导致不同幼儿在学习中培养良好行为的能力不同,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均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注意力较差,坚持性也较弱。外界环境或其他人员的平常举动都容易对幼儿的行为产生支配作用,并且由于学习能力的不足,幼儿无法根据相应的语言完成动作支配,从而产生言行不一的现象。

(三)控制力差,无法自我调控

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容易造成对自制力把握的失控,原本幼儿的心理就存有对事物的抵触情绪,教师强加的标准不仅不利于良好动作行为的养成,还容易造成幼儿在情绪激化的情况下难以进行自控力的提升的结果。再加上幼儿心智的不成熟性,容易引起自我放纵和肆意妄为的不良行为,无法形成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

三、幼儿行为习惯的心理解析

了解和把握幼儿行为习惯的心理,能够更好地帮助习惯养成教育的引导。幼儿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在有意识地开始确立自我意识时,幼儿会逐渐开始表现自我,甚至出现寻找“存在感”的心理。存在必须在关系中产生,幼儿对家长、教师的需求和情绪表现极为明显,对家长、教师的反应也极为敏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会逐渐出现力图摆脱教师和家长的束缚的现象,固执己见,由于任性而表现出大哭大闹、脾气暴躁等,这种心理是进一步增强自身存在感的表现,许多家长对此不了解而容易走上教育的误区,严重影响幼儿今后身心的和谐发展。

在幼儿正常生长发育的情况下,幼儿的心理发展主要经过思维、情感与个性发展三大方面。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主要是表象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转变,必须通过概念、表象相互结合来引导;情感发展主要是对外界刺激或家长教师的反应而存在的或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冲动性和易变性较成人更为凸显;而个性发展则主要是指幼儿在教育策略的影响下形成的属于个人的固定特性,个性不同的幼儿心理发展的程度也大有不同,教师及家长应当耐心根据每个幼儿的心理解析进行教育引导,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引导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具体方法

(一)利用教育活动,创新教育方法

教师应当对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策略進行分析和完善,做好每堂课的教学计划,在课堂上努力营造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教学氛围,并通过上课、评估以及相关活动等模式有规划地进行。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育活动,根据幼儿的实际接收情况进行引导方法的改善,可以借助童谣、儿歌、小故事等方式,将正确的行为养成方式融入进去,逐步培养幼儿的良好理念和情感。

(二)教师言传身教,提高自身素质

幼儿在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行为习惯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模仿他人的现象,尤其对家长和教师的言行更为信服。因此,教师应当首先做好自身言行的榜样,进一步将良好的行为习惯感染给幼儿,提高自身行为素质,使幼儿长期在良好的行为习惯下得到氛围的熏陶。在幼儿犯错误时,应当耐心告诉幼儿应当如何做,让幼儿有感性认知;但当幼儿出现严重错误还不知改正时,教师也应当采取相应的惩罚方式,注意方法的采取,通过反面教育进行教导。

(三)家长正确引导,家园密切合作

当前诸多家庭存在着由于家长工作繁忙而忽视对于幼儿学前教育的现象,学校应当针对此现象与家长进行交流,通过召开家长会、交流家教理念等方式转变家长的思维定式,既要保证家长与幼儿保持耐心的交流和指导,加强家长与幼儿之间各个方面的交流,也要注重改善一味顺从、溺爱甚至满足幼儿任何不合理要求的不良现象,防止幼儿不良习惯的养成,真正做好学校与家庭的工作配合,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四)提高行动训练,注重细节把握

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实践活动的进行,学校和教师应当注意结合幼儿的日常活动对其动作行为进行严格的训练,小到饭前洗手,大到懂得谦让,甚至可以通过教师的示范和鼓励,将养成教育策略渗透到幼儿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在全面兼顾的基础上注重观察幼儿的习惯细节,有针对性地把握教育幼儿的重点,突出行为教育的习惯培养,让幼儿在纪律的约束中提高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效率。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策略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提高幼儿行为养成教育水平这方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内在情感,以日常生活为主,调动家庭和社会共同引导习惯养成,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相信在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中将更好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人生发展做出更好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朱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115.

[2] 杨梅.小班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探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10):24.

[3] 袁巧灵.幼儿任性行为的心理解析及教育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5(12):155.

猜你喜欢

表现教育策略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