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寄宿制小学预防校园欺凌的对策研究

2017-06-15李晶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19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寄宿制心理健康

李晶

摘 要:一项关于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实地调研表明,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现象严重。由于存在校园欺凌,农村寄宿学生在身高体重、睡眠质量、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学业成绩等方面均受到影响。基于维护我国学龄少年儿童平等享有健康成长的权利,从农村寄宿制学校预防校园欺凌进行相关对策研究。

关键词:寄宿制;心理健康;校园欺凌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9-017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9.108

寄宿制学校是适应我国边远贫困地区的客观需要产生,为解决学生居住分散,上学远的困难,保证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完成义务教育而实行的一种办学模式。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支撑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为实施在中西部地区建立寄宿制学校的项目,财政部在2004至2008年间,至少在此工程上投入了100亿资金。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有3300万左右的人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占义务教育阶段总数的百分比达到了22%。

然而,教育公益组织北京歌路营联合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等机构成立课题组,于2016年通过西部和华北地区的137所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实地调研,对1.7万多名在校学生、1万多名学生家长以及任课老师们发放问卷,分别从身心健康、心智发展、校园环境和学习情况等4个方面进行一系列的问题调查,以便了解父母外出打工和相关寄宿制度对学生的影响。该课题组发布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发展报告》,指出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现象严重。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问题的分析

寄宿制学校管理滞后于规模的扩大,欠缺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利于学生适应校园生活及其身心正常发育,是产生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杨东平作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以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他指出大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缺失,在教学质量及文体活动方面的措施不到位,且相当一部分学校将学生约束在教室里,占用他们全部的时间进行早晚自习进行学习,牺牲学生午休时间来完成作业。综合所有时间对学生进行固定只是为了方便学校管理,但因此引发的学生严重厌学现象,反而造成了学生抑郁的负面影响。

杨东平认为,改善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状况,从源头上避免校园暴力行为主要在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寄宿制学校应充分利用本校资源进行一系列文体活动和科普知识教育,使学校的生活变得生动多彩,以达到激励学生有兴趣学习的目的。事实上,早在2006年4月25日,教育部就已经发布《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提出了以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的校园艺术活动为依托,促进深厚的校园文化沉淀和和谐的校园精神文明风尚,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充分接受先进的知识文化,培养良好素质,接受文化艺术的熏陶,充分领悟文明风尚并践行于社会,营造文明和谐清新的校园人文环境,净化并洗涤心灵,获得思想境界的提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三、农村寄宿制学校预防校园欺凌的对策

我国学龄少年儿童无论身处何地,家境贫穷或是富裕,都享有健康成长的权利。就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而言,由自然和社会因素不同导致的保障机制与条件不平等,特别是寄宿制中小学校园暴力现象的存在,不可能自行消除,需要外力措施进行干预。

(一)建设积极的学校文化环境

以营造和谐温馨校园环境,关爱、引导学生为目的,制止和消除学生的暴力倾向、加强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自我约束能力和教学管理水平为基本内容的校园文化,本身“柔情似水”,它的作用“水滴石穿”。健康适宜的校园文化具有整合认同功能、教育教化功能、规范师生行为等功能,使学校秩序得以维持、学校运行良性发展。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预防校园暴力,保障寄宿制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环境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

(二)多种形式开展以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为专题的主题教育

结合典型校园欺凌案例,联系校园暴力问题所涉及的生理本能论、人格特质论、挫折攻击理论、暴力亚文化理论等,结合寄宿制中小学生自身生理和心理特点,定期开展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为主题的教育。

全面实施防范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宣传栏及宣传手册工作,深入强化任课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教育教学意识,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违法犯罪预防综合基地建设,尽快提高全校教职工高效防范校园欺凌和暴力的责任感和实施效果,为综合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专题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

(三)从全社会层面形成预防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工作合力

学校应积极与家长协作配合,可通过不定期进行家访、召开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等途径,让家长及时了解如何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现象,与孩子多沟通,授予一定的自卫方法,做好保护孩子的措施,加强与学校的联系,落实家长监护责任,引导广大家长增强法治意识,比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環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

保护未成年学生健康成长应由全社会共同响应。建立并完善家校亲密联络、社区(村委会)、公检法部门的强力打击以及媒体大力宣传等各方面沟通协调机制,使信息共享渠道透明化,促进预防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的宣传深入化。净化学校及周边环境,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动态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央综治办.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S].2016.

[2] 戴诺.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高占祥.论校园文化[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4] 杨汇泉.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路径的社会学考察[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1):37-44.

[5] 董世华.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寄宿制心理健康
浅谈城镇寄宿制初中宿舍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
建优质寄宿学校是撤点并校的前提
全寄宿制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