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鉴赏
2017-06-15董纹君
董纹君
摘 要: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中国古典诗词在中学教学中的重要性逐步提升。高考中诗歌鉴赏是各省市历年高考的必考题型,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古诗词理解有难度,得分率低。究其原因,还是学生没能真正走进诗词之美。教师只有让学生明白理解创作原因,思想动机,再结合技巧分析,站在理性的角度,从认知规律出发,真正走进诗歌的世界,就能使学生逐渐喜欢上诗歌,爱上诗歌,甚至能够创造诗歌。
关键词:古典诗歌;思想情感;诗歌技巧;感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9-010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9.060
诗歌鉴赏在高考时是一大难题,学生在课上也只有两种状态:一是享受,一是忍受。但大部分学生处在忍受的阶段。枯燥,乏味,晦涩,成为学生的直观感受。可诗歌鉴赏在高考中又是必考试题,这让不少高中生叫苦连天,遇见诗歌鉴赏,如临大敌。其实,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含蓄隽永,只要掌握了基本知识理论,再加上重点的答题思路和框架,高考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诗词鉴赏的高考考点一共有四个,即情感、形象、表达技巧和语言。而这四点之中频率最高的有两个,即情感和表达技巧。平时训练时要吃透这两个点,诗歌鉴赏就不再成为拦路虎了。
一、了解题材分类,心中有数
中国诗歌跨越千年的历史,不管诗歌作者或时代如何变幻,但有一点不变,即都以男人为主。而男人在古代一般只做三件事:第一,为国家当兵打仗;第二,在外面漂泊;第三,如果既不漂泊也不打仗,那就待在家里发呆想象。所以,我们可以推想出一个人在外流浪时看到春暖花开、莺歌燕舞时,会触动内心,于是就有了写景诗或山水田园诗。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就想到外面闯一闯,临出发前会有朋友来送他,于是送别诗就产生了。一个人在途中可能会遇到历朝历代古迹,想到古人,再联系到现在,于是怀古诗就诞生了。一个人走到边塞,看到无边苍凉,雄浑壮阔的边塞之景,慷慨之气油然而生,边塞诗就脱口而出。而高考中,这几种诗歌是考查频率最高的。我们只要先明白这几种诗歌分类,脑海中留有它们的痕迹线索,做题时心中有谱,就不会再有畏惧之感。
二、走进诗人内心,合理还原
鉴赏诗歌要学会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揣摩他们的真实心态。在学习中,我们只需记住两点即可:第一,存在即有价值。诗歌后面的作者介绍和背景介绍都是有价值的,或多或少会为解题提供思路方向。比如,《高阳台·西湖春感》后的注释如下:张炎,南宋著名词人。宋亡之后,家道中落,贫穷难以自给,即落魄纵欢。由于不愿向北俯首侍敌,就长期寓居在临安。结合注释,我们可以推测出以下的信息:其一,他的生活并不如意,所以就会产生愁苦之情。其二,“由于不愿向北俯首侍敌”可以得出他对故国有很深的感情,内心充满对故国的思念和国破家亡的伤痛之感。其三,“长期寓居在临安”推知会有漂泊之苦,羁旅之愁。所以,结合注释,诗人的情感也就大体清楚了。
三、抓住重点情感,感性接触
高考的诗歌常常是多题材、多角度的,因此多识记一些诗歌的常见情感,做到心中有情感,遇题就不会慌张。题材相同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基本是相同的。比如,战争题材的诗歌,基本上都发生在边塞。说到边塞,就一定会描写到边塞的风光,因为边塞地广人稀,景物往往是荒凉悲壮的。战士在边塞保家卫国,戍守边疆时间很长时,就会想念远方的家人、亲人,于是思念之情就油然而生。这是高考边塞诗常考的情感。长时间戍守在荒无人烟的环境下,连年的征战,任何人都会产生负面的情绪,于是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就可以分析出来。残酷的战争不管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最终都会给百姓带来灾难,由此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百姓的同情就显而易见了。通过以上分析,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战争题材的诗歌無外乎就是这几种常见的情感。在答题时,一看到是边塞战争题材诗歌,我们脑海中就能浮现出这种常见的情感,稍加分析完美的答案就浮出水面了。
再如,山水田园诗。诗人看到自然美景自然会产生愉悦欣喜之情,进而想到如此优美环境中的生活,就会产生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如白居易《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就描写了江南地区初春充满生机的美景,从而表达了他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之情。
四、明确做题手法,有的放矢
学生只要在心中记住最主要的、常考的几种诗歌体裁,还有最常见的几种情感,诗歌鉴赏中最难的部分就解决了。此外,还有一个重要考点就是手法技巧。不少学生认为这是一道坎,其实并不难。对于诗歌的手法技巧,我们可以做一个通俗的比喻,就好像是一杯水,看你用什么容器装下它,如果用圆形的水杯,这杯水就是圆形的;如果用方形的水杯,那么这杯水就是方形的。但不管是圆型还是个方形,里面都是水,本质没有变。因此,不管诗歌用了什么手法和技巧,中心思想是不变的。只要明白这个道理,学生做题时就不会觉得难了。
常考的手法有对比、象征(也称托物言志)等,其中对比手法最常出现。对比手法是指不直接说某种事物如何,而是借另外的物象或人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比如,吴融的《华清宫》(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通过这首诗的前两句,我们可以看出外面大雪纷飞,凄寒无比,可是一落到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的华清宫就全都融化了。这样,学生自然会得出宫外的环境和宫内的环境构成鲜明的对比。此外,象征也是诗歌中常用的技巧。例如,唐朝黄巢的《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此诗作于黄巢赶考落第之时,他落第后的不满、愤懑与冲天豪气喷薄而出。当外在环境有着种种压制,或者无奈时,内心的情感又不能长久的压抑时,聪明的诗人就会把目光投向客观物象,借用物象之口表己之心声。这其中含蓄深有别意的表述恰恰又符合中国传统中庸平和的思想之道,这也就解释了历朝历代诗人大多会写托物言志诗的原因。
总之,诗歌鉴赏并非是深不可测,难以把握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只要让学生掌握住几种常见的、基本的诗歌体裁,理解识记几种最常见的思想情感,能够灵活应用比较常见的技巧手法,在应对诗歌鉴赏时就坦然自若,毫不畏惧了。
参考文献:
[1] 韦柳钰.浅析课改后的高中诗歌鉴赏教学[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4):182-185.
[2] 顾建峰.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诗歌鉴赏的教学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