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路径探索:基于甘肃省的实证
2017-06-15吴雪景金泽虎
吴雪景 金泽虎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安徽合肥 230601)
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路径探索:基于甘肃省的实证
吴雪景 金泽虎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安徽合肥 230601)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国际经济格局正在不断调整中,同时中国国内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扩大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激发内陆地区发展活力的重要性不断增加。文章以某省为例,介绍甘肃省近年来发展开放型经济取得成就,并就甘肃省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甘肃省目前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甘肃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内陆开放新高地;甘肃省;实证分析;路径
内陆开放新高地是指既不沿海也不沿边的内陆地区,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进而拥有较高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综合竞争力与周边地区相比也处于领先水平,并对周边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起到引领、辐射、集散和吸附作用[1]。“十一五”以来,随着政府倡导扩大开放并积极推动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战略的实施,内陆地区发展活力竞相迸发,开放型经济发展速度质量都得到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得以提高[2],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这一战略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并得到各方面的一致认可。
内陆开放新高地包括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这三个基本要素。一般情况下我国内陆所指的是距离海岸线和边境线较远的区域。甘肃省虽有部分区域位临边境线,但该省绝大部分区域及其省会城市都远离边境线,身处中国内陆深处,因此本研究将其作为内陆地区打造开放新高地的实例进行研究。
一、甘肃省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成就
开放型经济主张实现商品、服务以及生产要素跨国界的自由流动,进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从而达到更高的经济发展效率[3]。因此内陆开放新高地必然要不断减少对资本流动的限制,提高资本自由流动程度,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也对外投资,积极参加国际分工,获取国际分工带来的效益。近几年来,甘肃省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始终坚持开放,努力发挥开放平台的作用,力争将甘肃打造成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有力引领者,着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以开放促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一)对外贸易发展呈良好趋势。2015年,甘肃省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497.7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了10%。“十二五”期间,甘肃省的市场主体也得到了较快的增长,具备进出口经营资格企业增加了1696家。外贸发展更加均衡协调,一般贸易比重由70%提高到90%。服务贸易也有所发展,201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2.4亿美元,同比增长22%。新兴起的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也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市场多元化方面,贸易伙伴已扩大到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涵盖美、日、欧以及东南亚联盟等地区;尤其是与新兴市场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合作不断扩大,与新兴市场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比重由25%提高到40%。在贸易便利化建设方面,甘肃省逐渐取消外汇核销,并将出口退税审批权限下放到县区,加快推进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不断提升贸易便利化程度。
(二)吸引利用外资水平提高。“大开放”战略下,甘肃省更加注重吸引外资以及外资利用水平。“十二五”期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4.13亿美元,其中2015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1亿美元,同比增长10%。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政府的政策扶持、资源能源的吸引,目前到甘肃省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达65个,提供就业岗位2.1万个。以往甘肃省外商投资领域多集中于传统产业,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政府的政策引导,外商投资领域现正逐渐向新能源、现代服务业以及现代农业等领域拓展[4],三次产业的外资利用比重分别为8%、66%和26%。甘肃省利用外资的主要行业仍然是制造业和新型能源,占外资利用总额的80%。
(三)有效利用国外贷款。“十二五”期间,甘肃省财政部门紧紧围绕重点建设项目,努力拓宽外贷融资新渠道,促使甘肃省利用国外贷款规模取得新突破。5年间,总共争取国外贷款项目48个,贷款金额达20.85亿美元。通过国外贷款的助力,甘肃省积极推动实施草原生态补偿、武威三区(县)集中供热节能改造以及酒泉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提高区域环境治理能力;敦煌分子新材料循环经济、甘肃新能源城市发展等项目的实施更提升了甘肃省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水平;除此之外,甘肃省还利用国外贷款全力支持文化教育、医疗设备等公益项目的建设,大大改善了教育以及医疗设施的条件和服务质量。
(四)“走出去”迈上新台阶。“十二五”期间,甘肃省的出口总值增长迅速,2010年甘肃省出口总值为16.39亿美元,仅占当年的进出口总额的22.38%,2014年开始实现贸易顺差后,2015年其出口总值为362.1亿元,已占外贸进出口总值的72.75%。同时甘肃省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也不断扩大,达到26.26亿美元,约为“十一五”期间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4倍。在过去的几年里,甘肃省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的区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局限于以非洲国家为主的传统格局,逐渐构建起“非洲为主,发展亚洲,拓展欧美、大洋洲”多元化市场格局[5]。投资项目形式也在逐渐转变,最初的投资项目形式主要是在境外设立流通领域的贸易企业和贸易机构,现在正不断向在境外设立加工贸易企业、资源开发利用和设立专业市场等形式转变。对外投资形式也日益多样化,括境外收购、参股投资等已成为甘肃省对外投资发展的主要形式。
二、甘肃省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计量核算。研究以甘肃省1994-2014年经验数据(数据主要源于《甘肃省发展年鉴》,甘肃省统计局网站,国家数据以及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为基础。
以Y表示甘肃省国内生产总值 GDP(单位:亿元);
以K表示甘肃省固定资产总投资(单位:亿);
以L表示甘肃省就业人口总值(单位:万人);
Openness表示甘肃省对外开放度。
LnY为因变量,LnK及LnL和Openness均为自变量,以Eviews6.0为操作平台。用对数对自变量LnK及LnL和因变量LnY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对外开放度序列(Openness)用单指数平滑,对因变量LnY和自变量LnK及LnL用双指数平滑,以消除实际数据异常波动对最终结论的影响。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生产函数,主要研究的是投入与产出关系,该模型在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上,引入技术要素这一影响因素,克服了前人对产出函数影响因素不完全的缺陷。在技术经济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产出与投入的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Y=AKαLβ
其中,Y表示产出,本研究用甘肃省GDP表示;A表示技术水平,K表示投入的资本量,在研究中表示甘肃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L表示投入的劳动量,本研究用甘肃省就业人口数表示。α表示资本(K)弹性系数,即由于资产投入变化所导致的产出变化比率;β是劳动力(L)的弹性,即劳动力投入的变化所带来的产值的变化速率。实证分析所用的模型就是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模型。在模型中加入开放度要素,实证模型为:
取对数得:
其中:μ表示随机扰动项;β1表示在国内资本和劳动二要素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对外开放度对甘肃省经济体的影响系数;β2表示国内资本对产出的贡献率,即国内资本的偏弹性系数;1-β2表示劳动对产出的贡献率,即劳动的偏弹性系数。
选择ADF检验法进行序列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Ln Y-I(1),LnK-I(2),LnL-I(2)和Openness-I(1)如下:
表1数据ADF检验值
数据来源:《甘肃省发展年鉴》(1994-2014)
(二)模型修正及实证结果。ADL模型是误差修正模型(ECM)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克服了传统经济学模型中缺少经济长期均衡的静态分析的不足。ECM模型用实际经济数据的动态非均衡过程来模拟经济理论上的长期均衡过程。也就是说当期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不仅包括当期因素还会受到前期因素的影响。通过将自变量的滞后项引入到模型将实际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前期影响要素包含进来。因为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实际经济增长的实质是围绕理论上经济长期均衡增长上下波动。
对式(2)施以OLS回归:
对(3)中的残差项ut=EMCt,则有: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为:
对误差修正模型OLS分析得:
在整个执行过程中(3)与(6)的拟合效果分别达到0.9873 与0.9954,具有良好的拟合度。
对两个模型进行常规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表2 模型常规性检验结果
(三)总结。协整回归中的误差修正项向我们表明对外开放度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积极作用,劳动弹性系数(2. 9749)大于资本弹性系数(0.628)反映出甘肃省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地区劳动的贡献率大于资本的贡献率。开放度的弹性系数为0.10614,这说明甘肃省对外开放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值比较低,那么甘肃省对外开放,或者说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
三、甘肃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存在的问题
甘肃省由于地处中国腹地,生态环境较为恶劣,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投资环境不佳,从业人口文化程度低,产业结构不均衡,这些都是甘肃省在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一)劳动力成本优势不明显。从上文的实证分析可以得知劳动的贡献率在甘肃省以往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甘肃省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不断削弱。与西部地区周边省份的外资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做对比,由表3可知,甘肃省近年来劳动力平均工资水平远远高于西部地区的陕西、新疆、宁夏、贵州、云南、青海、四川。劳动力成本优势在西部地区并不明显。
表3 2014年西部地区外资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二)基础设施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滞后一直是制约甘肃省发展的重大瓶颈。在生产区域与生产要素分离,消费市场距离较远的情况下,外商直接投资区域选择的主要考虑因素是运输成本和运输的便捷性。尽管甘肃省近年来交运基础设施有很大的改观,但与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东部地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尽管沿海地区的生产要素成本普遍高于甘肃,但是其总产品成本仍有优势,这给甘肃省招商引资带来了不小阻力。
(三)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甘肃省产业结构分布特点是:第二产业以原材料生产和能源初加工为主,结构单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可利用耕地面积较少,农业在经济中比重较轻;第三产业发展严重落后。2015年,甘肃省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占国民生产总的13.18%、42.79%、44.03%,根据国际通行的标准,第三产业比重应高45%,甘肃省第三产业比重与之相比相对较低。同时,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信息传输业、金融保险等产业发展不足,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四)劳动力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偏低。甘肃省各区县的初中、高中、大学及以上就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山东、天津、江苏等)差距更为明显。文盲比例较高,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全省文盲人口高达222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69%。甘肃省科学研究人员总数、高等学校数量及教育经费投入在西部地区均处于中等水平,在教育科研和人才集聚不具备比较优势。
(五)市场规模较小,人均消费水平低。甘肃省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经济政策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均收入低,市场规模较小,人均消费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表4可以看出,甘肃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远低于周边省份,导致本省内部自我消化能力不足,这是阻碍经济发展得另一重要因素,也极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表4 2013年西部12省城乡居民收入表
四、甘肃基于问题导向的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路径探索
当前国家积极推动“大开放”战略,甘肃省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发挥自身区位优势,不断加深对外开放程度,积极扩大自身在向西开放中的影响力,积极打造向西开放平台,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一)立足甘肃,完善专业内陆开放人才引进与培养体系。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地区的人才储备决定了该地区的长期发展能力。甘肃省由于其地理和历史因素,其劳动力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较低,能否引进,并最终留住各种类型的人才尤其是复合型外向型人才是甘肃省未来经济想要取得发展的关键。应该制定相关能够吸引高素质人才前来,并力争留住人才的优惠政策。同时必须要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坚持科教兴省,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培育一批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可以充分利用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得师资资源、教学设施等条件构建教育培训网络,为甘肃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培养专业人才。
(二)因地制宜,强化甘肃省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甘肃省是西北五省区重要交通枢纽,丝绸之路的咽喉,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交通运输、国际旅游等与交通物流相关的因素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同关系,甘肃省应大力推进如高铁、铁路、公路、空港、水运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与之相关的现代物流产业、综合性物流园区、交运服务等行业的升级与发展。同时加强甘肃省乃至西部地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与优化。甘肃省以铁路运输为主,空运、水运占比较少,加强内地铁路与沿海港口规划城市的衔接,促进“铁水”联运。进一步加大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建设,充分发挥地处东西交通动脉的地理位置优势,提高综合运输基础设施水平与综合保障能力。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对于甘肃省的发展也具有极大的意义,可以拓宽以兰州市为交通枢纽的现代物流功能,进一步促进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同时甘肃省也可借鉴陕西省物流的“陆港”建设,积极建设内陆无水港项目,拓展与东部沿海省份的运力协同[6]。
(三)顺势而为,以兰州新区建设为契机促进甘肃省经济结构调整。兰州新区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同时也是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甘肃省可以充分利用兰州新区建设项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应立足于现有的要素禀赋优势和产业基础,立足于自身产业布局与社会经济条件,重点承接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冶炼、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行业[7]。加快对落后行业的升级与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对于污染度高、产能低、资源消耗大的产业应坚决淘汰,通过兰州新区承接东部地区相关产业,应着重承接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产业。加强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构建产业价值链,发挥规模效应,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承接产业转移不应当仅仅是承接某一制造部门,应着眼全局,构建全价值产业链,充分发挥产业链的集聚效应与规模效应。
(四)与时俱进,提高甘肃省外资利用效益。甘肃不仅要积极引进外资,更应该着力切实发挥外资对甘肃省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要从自身优势出发,提高区位要素质量,将甘肃省吸引外资的能力切实转化为实际利用外资的效果,以外资利用收益率衡量外资是否得到合理利用。对外资的利用方式进行创新,引导外资的二三产业中的合理布局[8]。目前,甘肃在外资利用上,第二产业占比过大,应积极引导外资流向新兴产业。利用外资技术溢出效应推动甘肃省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并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外资引进力度和质量,将后发劣势转变为后发优势。在国家积极推进深化改革步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企业改组与产业整合是甘肃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甘肃省应利用外资加快推进其项目建设,并积极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向基础设施建设、高附加值出口创汇产业以及高新技术环保产业等产业流动。加强外商投资法治建设,保证外商投资稳定有序,结合甘肃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五)左右逢源,加强甘肃省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交流。推动区际市场经济合作,促进“不沿海、不沿边的内陆型经济模式”的升级与创新。一方面甘肃省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与东部省份构建起合作交流的桥梁。甘肃省既具有丰富的矿产、水能等资源,也具有连接西部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网络,还具有充满西部特色的农业经济,这些都是东部省份所欠缺的,甘肃可以与东部省份合作,联手开发,实现优势互补。虽然目前甘肃省与中东部已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全方位经济合作格局,但还应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的规模和层次,积极参与省际分工,提高自身经济竞争力。另一方面,甘肃省也应加强与周边省份的联合与合作,甘肃省处于落后省份或地区的交接地带,这些省份都具有共同的特征,例如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自给不足、剩余劳动力过多、技术落后、自然资源丰裕等。较强的相似性和产业竞争性,这就决定了他们应该加强联合,共同开发区域优势资源,扩大规模集聚效应,应宏观上统筹西部地区经济的整体格局,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产业联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形式,减少恶性竞争、重复建设等问题,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区域经济的关联与耦合作用[9]。
(六)服务长远,积极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推进向西开放。甘肃省位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是我国东部与西部的战略交汇点,也是我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路上运输的关键节点[10]。
河西走廊不仅是“西北粮仓”,它也是著名“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甘肃省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甘肃省必须要重视修复河西走廊工作。修复河西走廊,发展武威、金昌、张掖、嘉峪关和酒泉河西五市的特色经济,大力发展大产业,提高河西走廊的竞争力。着力发展好文化旅游、生态经济、能源装备、有色金属、液体加工、特色农业、循环化工、商贸物流这八大产业。具体来说,利用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优势提升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升级;以大交通带动河西走廊承载力,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交通的汇集地,在金(昌)武(威)地区建设海关保税区,另设省级协调机构推进河西五市跨区域合作交流,避免同质化竞争;在与中西亚和西北地区之间具有良好天然地缘政治联系和产业产品具有互补性与共同性的基础上,制定积极有效的对外贸易开放政策和措施,优化对外贸易环境。
[1]杨维霞.西安“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构建路径探析[J].河北企业,2016(9):59-60.
[2]胡倩溪.对外开放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3]任玉凤.甘肃省利用外资绩效研究[D].兰州:兰州商学院,2011.
[4]殷阿娜.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绩效评估及对策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4.
[5]何苑,马大晋.推进甘肃开放开发的战略思考[J].开发研究,2013(6):14-17.
[6]魏树旺.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营造良好开放环境是核心[J].当代贵州,2016(16):30-33.
[7]姜洋.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建设发展策略[J].社科纵横,2013(6):42-44.
[8]郑言.坚定不移实施大开放战略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N].安徽日报,2017-03-31(001).
[9]段小梅,黄志亮.新常态下西部地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当代经济管理,2016(6):49-55.
[10]周剑.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打造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J].青海党的生活,2016(2):30.
[责任编辑 杨贺]
F127
A
2095-0438(2017)06-0001-05
2017-02-02
吴雪景(1991-),女,安徽桐城人,安徽大学2016级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对外贸易;金泽虎(1965-),男,安徽枞阳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对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