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实践唯物主义走向历史唯物主义

2017-06-15申莉

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10期
关键词:历史观世界观实践

申莉

摘要:马克思从来没有说过自己的哲学是什么哲学,也从来没有写一本系统的著作来说明自己的哲学,他只是称其哲学为新唯物主义。通过研读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可以定义其哲学是实践的。而在很短的时间内,1846年夏马克思就完成了另一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论述了自己新哲学的世界观——唯物史观。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马克思哲学思想时必须从实践走向历史。

关键词:实践;历史观;世界观;社会历史性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1

马克思只称其哲学为新唯物主义,而没有具体说明其哲学是什么性质,这就导致他的思想被后人解读成许多完全不同的版本,这其中最常见的版本就是以下三种:

一、物质本体论哲学

物质本体论哲学是中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科书的解释。这是错误的,是退步的。

传统的西方本体论哲学认为,世界观就是本体论,本体可以解释世间万物。这种哲学的观念是在众多中寻找其中共同的“一”。本体,即产生万事万物的原初物。本体论研究的只是客观世界,即客体。这种关于“世界是什么”的客体,对象的哲学,就是孔德所说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哲学。

文艺复兴之后,人们开始由对客观世界的研究转向了对人怎样认识世界的研究,即对主客体关系的研究。经验论和唯理论两派两百年的争论之后,康德进行了“哥白尼革命”,颠倒了主客体关系,认为客体是进入我们意识界的经验事实,人能够感到经验事实,却不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即“物自体”。自康德之后,哲学成为了只研究现象,经验事实的哲学,不研究物自体,因此也抛弃了形而上学,本体论的理论模式。

所以高校公共政治课中叙述的关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等命题都是本体论哲学的观点,教科书实质上是前康德水平的哲学,是退步的。书中论述的辩证唯物主义只是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与马克思之前的旧唯物主义做了一次“人工嫁接”。教科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深度是不够的,它认为只要坚持物质是第一位,那这就是唯物的;只要坚持承认了意识具有能动性,那这就是有辩证法精神的。然而,这是两个对立的命题,直接简单地嫁接在一起并不能实现二者的真正统一。

二、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在《提纲》中以实践为主线、为解释原则,来区分自己的新唯物主义和其他旧唯物主义,所以单从《提纲》来看可以说称其哲学性质是实践的。

在《提纲》时期,马克思确实是用实践这一概念去批判费尔巴哈,批判费尔巴哈没有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一切哲学范畴,去理解世界。这时候马克思笔下的实践是具有感性特征的,是客观的,是物质的,是社会性的,能动性的实践。但是对比1846年夏《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里提到的实践,在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之后的实践,我们会发现在《提纲》时期的实践是没有历史性的。而没有历史性,只有能动性的实践不是马克思的最先发现的,很多哲学家,尤其是黑格尔,康德他们对这一哲学范畴的能动性同样具有很深入的了解。而之所以认为只有马克思实现了哲学的变革是因为只有马克思所认识到的实践不是抽象的而是放置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当中去研究,也只有这样的实践才是有意义的实践,才是现实的具体的实践。

三、历史唯物主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所表明的马克思哲学是具有历史性质的。这里的历史性质有两个层面的解释。第一,扮演“历史观”角色的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它指明了一切事物发展的社会历史性,进而在社会历史观下看待实践,看待世界。第二,扮演“世界观”角色的历史唯物主义,即 “历史唯物主义”,在这种哲学之下,思维与存在,人与自然,社会基本矛盾等等基本的哲学问题都有了一种全新的解释原则[1]。

那么历史观何以能扮演世界观的角色呢?这是因为随着旧哲学的终结,放在马克思面前的就是要发现历史的规律,把抽象的人具体化。“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新宗教的核心,必须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2],前句中提到的科学就是指历史唯物主义。因此唯物史观的发现,解决的就是哲学世界观发展的问题。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从本体论到生存论的转变。

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从抽象的人向具体的人的跨越。传统的本体论谈论的是人的本质是什么,这里的人是抽象的,理想的,不具有现实性的特点。马克思谈论的人是“活生生的人”,谈论的是人的现实的生存状况,这种生存状况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历史的。人的本质也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情境中才有谈论的意义和必要。历史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因此,对历史的研究才是对人的研究的根本所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不再像西方本体论一样简单的追问谈论人的本质是什么,存在是什么,马克思研究的是外部世界对于人的意义。

其次,马克思在《形态》中把他发现的历史唯物主义当做一种终极法则般的普遍规律,并用这种规律的解读原理——社会历史性原理来解读所有哲学问题,把自然界、人、存在和意识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实践都放到社会历史当中去研究,这样,历史唯物主义就囊括了所有哲学关系与范畴,成了一种关于世界的总体的看法。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审视自然界时,我们看到的自然界不是单纯的自然界,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周围的感性世界不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3]”在这种视角下审视人的时候,人是社会的人,而不是抽象的自在的人,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指出,“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生产条件。”在这种视角下审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历史的。马克思指出,“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很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统一性,而且这种统一性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快或慢的发展而不断改变。”。

因此,在我们深入学习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时候,要跨过物质本体论,要学习《提纲》中表达出的实践唯物主义,更要进一步研读马克思第一部和唯一一部表达自己哲学思想的《形态》,思想深度要由《提纲》走向《形态》,对马克思哲学总体性质的理解要由实践唯物主义走向历史唯物主义。

参考文献:

[1]劉福森.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总体性质[J].200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1972:236-23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8.

作者简介:申 莉(1992-),女,汉族,山西临汾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历史观世界观实践
智能化的“世界观”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走向理性:近代以来中国世界观的嬗变
习近平的历史观
颠覆与重构——当代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