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特殊家庭学生的调查研究及对策
2017-06-15赵睿
赵睿
摘 要: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整个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通过学校教育帮助特殊家庭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使其健康成长,是教师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特殊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7-019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7.128
特殊学生群体主要是指残疾学生、流动儿学生、留守学生、贫困家庭子女、问题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等,特别是特殊的家庭环境、心理环境和生理环境,这些学生相应地会出现心理障碍,导致这个群体出现较多的“问题”学生。下面就我班某一特殊家庭学生情况做了调查。
一、个案基本情况和主要表现
1. 思想方面:孤僻,不愿与同学、老师、家长交流,遇到问题自己强迫自己忘记。
2. 身体方面:不愿运动,常常出现头昏脑胀、想吐,经常犯病。
3. 学习方面:学习目的不明确,对读不读书很随便,有时来学校读书,有时不来,来学校能认真完成自己做的作业,做不起就不做,也不愿意寻求帮助,学习成绩不太好。
二、个案背景
1. 该生母亲是二婚,她与前夫生有一儿一女,前夫出意外去世了,后来嫁给该生的父亲,42岁才生下他。奶奶说,当时怀起他时他妈打算不要,但男方强烈要求生下来。母亲生下他后第七天起,他就一直由奶奶喂养。随后父母就外出打工了,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
2. 该生与奶奶生活在一起到七八岁时,爷爷也去世了,奶奶又找了一个老伴,奶奶和老伴经常闹矛盾,并且奶奶还信封建迷信,性格又比较古怪,还自认为自己很会教育孩子。奶奶视孙子为宝贝,宠爱有加,特别是生活上吃什么很将就孙子,隔代教育效果差,造成该生从小就不知道怎么解决自己的事情,就常常去想,又想不明白,也不愿意寻求帮助。
二、原因分析
通过和班主任老师、任课教师一起分析这些学生的情况,我们发现,造成他现在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
1. 家长没有想过孩子的感受,也不懂得做孩子的心理疏导工作,让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由心理问题发展到身体出问题。虽然该生有父母,但是,其父母亲因为忙于生计,没有多少时间照顾孩子,把孩子丢给年迈的奶奶,平时也很少交流。听孩子说,就是父亲偶尔打电话也是问问奶奶在做什么,吃的啥,奶奶身体好不好,从来没问孩子身体怎么样,在学校如何,与同学交往好不好,心情好不好。给孩子一种被抛弃,没人问的感觉,严重地的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内心失去平衡,觉得自己的事情只有自己解决,所以他常常去把些事情拿起来想,想不明白,遇到好与不好的都去想,特别是他受到委屈的事,他也不去辩解,就强迫自己把这些事忘记,想忘记得一干二净。他说自己把拳头握紧,进行深呼吸,但还是不行,这样有时肚子里的东西就想吐出来。孩子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从而产生强烈的强迫症状。
2. 由于孩子是奶奶代管,奶奶教育方法落伍,只知道孩子的吃喝拉撒,不懂得孩子的心理需求。
奶奶还经常说他妈妈没管他,爸爸也没拿多少生活费。再加上后爷爷与奶奶的不和谐关系,经常粗言粗语,也给孩子心理造成了阴影,孩子说他不愿把心理的秘密告诉大家,他怕说出了别人会说他是疯子。他说有时就想摔东西,把东西打烂,这样又觉对不起奶奶,因为奶奶还是很关心他的。所以他有一点不舒服就不愿来学校,并且听到学校下课同学的闹声和过道的震动声,头像要炸了,他只想在安安静静的环境中想问题,不愿意别人来打扰,这样形成了自闭症。
3. 教师对这样的學生的心理教育,和一般的学生等同,没有采取必要的特殊措施。
按照学校正常的教育程序,是教育不好这样的学生的,但大部分老师没有根据实际情况,付出更多的关爱和耐心,也是因为老师教育教学任务重,本来班上的学生就多,时间紧。学校心理咨询也只是摆设,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当然学校也缺乏专门的心理咨询师。
三、转化措施
针对该生的特殊情况,学校决定采用特殊的教育措施,具体说来,分以下几步来进行教育:
第一步:进行家校沟通,学校把该生的父亲母亲以及该生的奶奶分别喊到学校来,和学校老师一起商量对该生的教育方法。分析了该生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指出其父母在教育子女上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告诫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当前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改善家长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他的母亲,不要把自己身体不好,与家庭关系不好的现象带给孩子,我们要求家长在一段时间内,要和该生生活在一起,多给予生活上心理上的关心和沟通,多和孩子出去进行户外活动,加强亲子和谐。在交往的过程中慢慢了解孩子的内心真实想法,不要操之过急。尽量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奶奶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要说他母亲的不是,大人之间也要和谐,奶奶与后老伴的关系要处理好。
在学校,召开班级所有任课老师会议,在对待该生的心理问题上,老师统一思想,统一要求。同时要求老师们尽可能地发现该生的闪光点,想办法提高该生的学习兴趣。在校期间,老师们要随时注意该生的表现情况和任何一点进步,及时反馈,及时表扬。
第二步:家长学生老师一起制定该生的心理健康疏导计划。
1. 该生先到正规医院进行心理治疗,等到心理得到控制后再来学校。
2. 对该生的学习先适当降低难度,该生的家庭作业和其他同学有所区别,量也适当减少,题目也是最基础的。并且,与家长约定,只要该生在某一时间段认真完成了家庭作业,可以满足该生一个小小的要求或给予适当的奖励。
3. 针对该生到学校害怕闹声的特点,教育班上的学生下课不要在教室和楼道疯打,尽量给他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还有让跟他要好的同学与他一起玩、谈心,让同学把发现的情况告诉老师,老师再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4. 家长学校一起努力,共同关注、关心孩子,上学放学由父母亲自接送该生,规定正式的作息时间,晚上按时睡觉。早上按时起床。
第三步:由管到扶再到慢慢放手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让该生养成最基本的生活、学习习惯,达到学校最基本的行为要求。然后,班主任老师和班干部一起商量,发动班级同学,一起帮助该生,让该生慢慢地融入到班集体中。
经过一期的共同努力,现在,该生已经融入了班级的正常交往生活。表现好了,也愿意来学校读书,有事也愿意跟老师讲,能和同学一起游戏玩耍了,学习上也基本能跟得上,基本上达得到一个正常学生的标准。
参考文献:
[1] 周利群.中学教育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与推进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 王兆先等.家庭教育词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3.
[责任编辑 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