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多中心战略是关键

2017-06-15

城乡建设 2017年6期
关键词:通州京津冀协同

北京:多中心战略是关键

冯 奎

主持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何在?

冯 奎: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解决好北京发展问题,必须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以打通发展的大动脉,更有力地彰显北京优势,更广泛地激活北京要素资源;天津、河北要实现更好发展,也需要连同北京发展一起来考虑。

主持人: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在政策层面给予了哪些支持?

冯 奎:三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15年3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核心。2016年2月,“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印发实施,旨在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在产业转型升级、交通设施建设等方面形成目标同向、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2016年6月,《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提出,坚持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产业集群竞争力、适应资源环境承载力相结合,不断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构建“一个中心、五区五带五链、若干特色基地”的产业发展格局。2016年11月,《京津冀城际铁路网规划》指出,以“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大通道为主轴,到2020年,基本实现京津石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0.5至1小时通道圈,京津保0.5至1小时交通圈;到2030年,基本形成以“四纵四横一环”为骨架的城际铁路网络。

主持人:如何实现北京的多中心战略?

冯 奎: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视察北京时指出,北京副中心建设是中央决策和国家战略。此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在京津冀区域沿京广、京沪、京九、京承、京张、京秦等方向铁路通路,建设微中心。这些战略部署与重大举措,将有利于建设群星璀璨的新北京,推动大北京多中心的格局形成。

第一,要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

通州作为副中心是承接非首都核心功能的主要平台。首都功能现在主要置于城六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这是首都“四个中心”功能的主承载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重要区域。之前北京市的一些行动功能、部分事业单位功能现在要转移到通州。1994年,通州仍被划为“远郊区域”,近些年来虽有发展,但基础力量仍然薄弱,因此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共服务,以满足承载非首都核心功能转移的需要。

第二,城市副中心一定要做加法。

一是在副中心规划、建设的规律认识上要做加法。通州的副中心建设刚刚起步,既有其他国家首都副中心的建设经验可供借鉴,更需要有符合中国国情的探索实践。

二是在新型城市推进的水平与质量上要做加法。新型城市强调绿色、低碳、智慧、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对于通州而言,项目纷至沓来,通州能不能做成一个新型城市的样板,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与考验。

三是在带动河北“北三县”并在更大范围内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要做加法。高速发展的通州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物,要充分发挥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动作用。作为起步之举,它要与河北的“北三县”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未来,通州要通过若干中心、平台、载体、空间建设发挥对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是在新城建设的机制创新上要做加法。通州的规划和建设模式,很可能为未来的特大城市“副中心”、省会城市“副中心”提供借鉴参考。大家学习通州,不能只是学习上项目、做工程,更重要的是要学习通州规划、建设之始是否有可借鉴、可复制的机制办法。

第三,建立城市微中心。

北京以前提出要建设“卫星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一批微中心。卫星城与微中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是从提出时间上看,卫星城概念提出较早。微中心这个概念,出自《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可以说是中国的一个创新概念。

二是从内涵上看,卫星城强调的是“卫星”,指的是小城市或小城镇,它与周边大城市存在着附属、依赖的关系。微中心强调的是“中心”,城市或小城镇虽然小、微,但仍然要发挥独特的“中心”作用,要形成区域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

三是从功能上看,卫星城有较强的大城市问题导向,即卫星城主要是要解决大城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疏解人口压力、成为大城市的产业配套基地等。微中心有较强的战略目标导向,也就是要发挥微中心某一个方面的作用,让其承担职能,创造价值。

四是从城镇规划概念体系看,卫星城讲的是分级,例如主城—卫星城—小城镇;微中心偏重于讲分类。例如可以把微中心分为康养中心、教育中心、休闲娱乐中心、工业制造中心、展示中心。

五是从联系的角度看,卫星城可以成为微中心的载体,在卫星城基础上进行提升,使之能发挥微中心功能。当然,微中心也可以是新建的空间平台。

建设微中心,要首重存量空间资源;然后再考虑增量空间的规划建设。京津冀区域有大量的中小城市、新城新区、小城镇、创新综合体等,应考虑“活化”这些空间资源,提升影响力与带动力,发挥他们的微中心功能。工作重点是沿京沪、京广、京九、京承、京张、京秦等方向铁路通道,选择若中心城市或其他各类载体,建设微中心。当然也可以选择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新建若干定位明确、特色鲜明、职住合一、规模适度、专业发展的微中心。需要注意的是,谨防打着建设微中心的旗号,大兴房地产,搞形象工程。

第四,构建大北京的多中心格局。

一是多中心战略应该成为北京空间结构优化的关键。从北京当前所处的阶段来看,其空间结构经历了单核发展、圈层发展,现在正走向多圈层、多中心的分散型都市圈网络结构。从大国首都城市的空间演化来看,丰富多彩、多层级、多类型的多中心是基本形态特征。这也正是北京的必由之路。

二是推进多中心建设,明确建设思路与抓手。

三是打造世界级京津冀城市群。北京正在推动建设巨型城市群,这是国家的使命与历史的重任。未来的北京,可能会形成首都区、大北京、大北京都市圈、京津冀城市群这样层层扩展的空间。

在京津冀范围内区域协同发展表现为多级、多层、多类的中心,群星璀璨、交相辉映,共同推动京津冀城市群登上国际舞台。

猜你喜欢

通州京津冀协同
雪落通州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罗之城——通州新潞运河创意区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通州侨商:海外创奇迹 国内献爱心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通州商住限购,蝴蝶效应已经显现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