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挣扎与毁灭
2017-06-15柴弘威
柴弘威
摘要:《雷雨》是中国戏剧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的思想主题主要体现在个人对命运的挣扎。本文从对封建伦理秩序的违逆、对颓败命运的抗争来探析男性角色的欲望与挣扎;從对资产阶级封建家庭的反抗、对爱情梦想的痴狂来探析女性角色的挣扎与绝望;最终结合以上两点对人性的“毁灭”进行思考,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
关键词:人性 挣扎 《雷雨》 思想主题
中图分类号:G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114-01
一、男性的欲望与挣扎
(一)对封建伦理秩序的违逆
《雷雨》中的三个典型男性角色分别出身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家庭,家庭教育和外界影响使他们不断表现出对封建伦理秩序的妥协和反抗。周朴园是封建大家长,也是《雷雨》一切悲剧的创造者。他不顾门第差异与自家的女仆相爱,这正体现了他对封建家庭和门当户对要求的违逆。周萍和周冲两兄弟都是封建家庭出身,接受过新思潮的青年。周萍生活在封建传统教育与五四新文化激烈碰撞的年代。但作为一个私生子,内心极度自卑、懦弱,这致使他在后来回到周家后,“根本无法去适应周家压抑的环境,可谓是生活在夹缝里”[1]。周萍的两段孽恋都是他懦弱忧郁的性格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的产物。而周冲作为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其封建家庭少爷的身份和新思潮下的教育背景就决定了他对封建家庭不满,但由于对封建制度的顽固性认识不足,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不过只是傻瓜般地执着挣扎,预示着抗争的结局只能是毁灭。
(二)对颓败命运的抗争
《雷雨》的情节冲突充满偶然性,充满对命运的抗争与幻灭,特别是男性角色在命运的风口浪尖不断接受冲击。周朴园可以说是《雷雨》中的“原罪”,他抛弃侍萍,在罪恶的泥潭里陷得越来越深,在善恶报应的思想下罪有应得。而其大儿子周萍,先是背德乱伦爱上自己的继母蘩漪,可是最终他还是选择走上了父亲的老路——爱上了侍女四凤,其实,他的这场追求与爱恋不过是“试图摆脱他选择的罪恶命运的选择,他希望借移情别恋到充满青春活力的纯洁女子四凤来洗脱爱上继母的罪状”[2]。但可悲的是,他爱上的人竟是自己的亲妹妹,他同时犯下了两段不可原谅的乱伦之罪,周朴园想逃避灾难的惩罚,却终不免自食年轻时摘下的恶果;周萍想要结束乱伦的不洁爱情,却终不免与父亲犯下相同的罪,各种矛盾纠葛激化,最终导致了两个家庭的毁灭。《雷雨》中男性角色不断对命运作出抗争,却最终不敌轮回的果报,迎来毁灭的命运。
二、女性的救赎与挣扎
(一)对资产阶级封建家庭的反抗
侍萍是整个剧情发生的根源,也是她串联起了周、鲁两个家庭,串联起了《雷雨》中的所有人物,串联起了漫长的三十年。侍萍作为周家的女佣,她与周家少爷相爱,并生下了两个孩子,而四凤与母亲身份相同,也是周家的女佣,她同样与周家的少爷相恋并怀孕。如果说从男性角色的角度看,这两段感情是他们对封建伦理秩序的反抗,而弱势的女性角色对于这两段感情的选择和依赖更显得卑微,她们对封建伦理的反抗更显得无力和悲哀。特别是侍萍,三十年来她忍受了莫大的心酸与痛苦,为了防止四凤重蹈自己的覆辙——被玩弄又被抛弃,她坚决不愿四凤去富贵人家做女佣,这些都是她对封建社会阶级统治的反抗。最终《雷雨》中逝去的“不仅仅是周家三条年轻的生命,更是侍萍后半生所有的付出,她不仅失去了爱情,也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彻底失去了活下去的支撑,陷入了绝望”[3]。
(二)对爱情梦想的痴狂
《雷雨》中几个主要女性角色对于爱情的态度是有较大差异的,相比较四凤对爱情的憧憬和迷恋,侍萍对爱情的温柔而沉默,蘩漪对爱情的追求是病态和痴狂的。蘩漪17岁初到周家,未经世事,想必对爱情也还怀着美好的憧憬和梦想,但周朴园已近中年,累年经商,性情冷淡而生硬。蘩漪的天性是热情和强悍的,这天性和出身背景让她敢于反抗丈夫,这也正是她在与周萍的感情上敢于追求的原因。蘩漪与周萍的相爱,在周萍是冲动,是少年人的欲望冲昏了头脑,但于繁漪则是生命的死灰复燃。最终,她对精神束缚的痛苦要求她挣脱这一切,却最终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疯狂。
三、结论
曹禺的《雷雨》获得了广大读者与观众的热捧与喜爱,更奠定了作者曹禺在中国现当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在《雷雨》中,不论是富家子弟还是贫民女儿,都挣扎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从方方面面展现出人性的丑恶与光辉。尽管这些角色的挣扎最终都遭到了残酷打击与毁灭,但他们在反抗命运中表现出的勇气与呼声,无不展示着人性的光辉与力量。
参考文献:
[1]曾艳.情感火坑里的挣扎——乱伦视野下的《雷雨》[D].重庆: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
[2]杨珩.原罪的诱惑——浅析原罪思想对《雷雨》的影响[J].戏剧视野,2013.
[3]曹禺.曹禺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