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企职称工作的现状浅析
2017-06-15苏俐颖
苏俐颖
摘要: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通过深化职称制度改革,重点解决制度体系不够健全、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管理服务不够规范配套等问题,使专業技术人才队伍结构更趋合理,能力素质不断提高。”据笔者近年调研,现就国企对职称工作存在的一些情况分析。
关键词:国企职称工作;现状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1
一、国企职称存在的现状
1.高层管理者对职称管理重视度有待加强
目前,部分国企领导将职称工作只是当做一种评价手段,没有将认识提到一定高度,给于职称工作的重视度较弱,缺乏一些的开展实际工作权利,导致底下员工一味的追求职称的高度而忽略了厚度。
2.职称评审多看年限少看能力,薪酬单一挂钩职称
现行职称评审很大程度基于申报人书面材料和个人工作年限,由于很多国企以职称作为薪酬标准,导致部分职工混日子等职称。拿到高级职称落实工资之后,对于业务缺少进取心和担当精神。使得部分资历浅职称低的年轻人反倒在单位工作中挑大梁,干的活却比职称高的多技术含量也高。久而久之,严重影响一个企业前进动力。
3.职称各项制度有待更新,论文的认定缺少统一的标准
职称工作后续的管理制度不够规范,目前很多地方的职称评定还是在用十几年前甚至二三十年的职称制度,使得很多职称人员在评定职称时候,制度不能够跟上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比如说:针对取得职称之后,如何对人员的档案进行规范管理,并没有出台相关政策。目前基本是各用人单位对员工职称档案进行管理,部分国企甚至让员工自行管理,而员工个人由于不够重视造成丢失现象严重。
现有的职称政策中,职称发表论文的要求基本是下放到各评审会,可是各家评审会对论文期刊的标准却要求不一,如何审核坚定其论文期刊质量,目前缺少一个平台或者说是一个初期发表的一个标准。只有规范了制度,也才能更好的杜绝枪手作案,花钱去发表等类似不规范行为。
4.申报职称员工应付情绪较重,职称材料作假情况屡禁不止
很多国企员工只单纯的看重能否评上职称的结果,而忽视了评职称的本意,很多工作都是为了评职称而去做,颇为敷衍。例如:天津市于2014年将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网上公需课列入职称评审标准之内,这本来是一个给大家提供学习平台的好机会。可是很多专业技术人员却并不领情,更有甚者应付了事,将手机、电脑挂着继续教育学习页面,完全达不到学习的初衷。
对于职称评审,很大程度取决于申报职称人员的材料信息,但由于近些年社会媒体和教育的缺失和扭曲,导致社会风气造假普遍,很多人员滥竽充数,更有甚者不仅工作业绩造假,连学历也造假,对于这种人员,仅仅也只能说服教育确并没有相关的处罚制度,造成虚假材料屡禁不止,更有甚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二、针对国企职称现状几点建议
1.发挥领导主管能动性,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从领导的思想上提升对职称的认识高度,给于职称工作更多主动性,给于一定的工作空间,从上而下的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让职称工作真正做到为企业人才服务的功效。
2.少固化多创新职称评价体系,健全职称机制将工作绩效与职称级别相结合
应响应习主席的对人才培养的系列讲话精神,对于一些比较陈旧的规定,有关政策制定机关、企业、评审会要有担当精神,勇于创新。减少由于政策制度的滞后,造成人才的浪费和流失。例如:多年前个别城市的职称政策中就已经出现对于海外引进人才的职称评定有照顾政策,但由于政策的宏观性太强,这项政策在很多城市为落到实处。
据笔者所知,目前,天津市这方面做的就值得借鉴,从2015年的仅限于非公有制企业的海外引进人才职称可以不限制工作年限等要求,按工作能力和业绩评定职称,到2017年已放开至国企的海外引进人才同样适用该条政策。
将薪酬标准更丰富化,不要单一依靠职称,提高已获得职称人员的工作绩效。针对于取得各级别职称的员工,区别对待,对于取得高级以上职称的员工要重点培养,多压担子。让员工在企业工作中找到存在感和认同感,减少人浮于事的不作为不担当。
3.提升职工思想认识,杜绝造假制假
从认识上提高参评职称人员的思想觉悟,职工不能单纯的为了涨工资而评职称,而该把评职称这项工作作为一个总结和检验自己阶段工作的衡量尺,践行习主席提出的实干兴邦,踏实去干。
4.严格岗位职称申报条件,规范职称申报标准
对申报的材料要严格的进行岗位对照,发现不符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剔除。不能存在老好人思想,参照市级相关职称文件的制度标准,杜绝徇私舞弊嫌疑。各级申报区县局及其下属单位,对于申报材料要负责到人,做到谁经手谁负责,一旦出现徇私舞弊情况,一查到底。
5.做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人性回归真善美
针对学术造假职称材料造假学历造假之所以屡禁不止,很大程度上是人性教育的缺失。由于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致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化,精神生活却严重缺失。加上前些年无良媒体的不负责任宣贯,让人们一切向钱看向利益看,教化人们如何巧取钻营,缺少对人性真善美认知的报道。我们可能更需要依法治理,除了对好的提倡,也需要对恶的惩处,相关部门也应该对这种失信造假做出相关的出发制度,让企业有法可依有理可据,让纯良之人不在受欺,让奸诈之辈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