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一所“中国式”的学校
2017-06-15广东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李秀伟
文 | 广东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 李秀伟
建一所“中国式”的学校
文 | 广东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 李秀伟
学生游学
教育要适度超前于社会生活,或者说,学校教育不是被动跟从时代的话语体系,而是要透过教育自身的规律创建引领时代的话语体系。在国际化、西式思维喧嚣中,曾仕强教授正本清源,以“继旧开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于2016年9月创建了以“国学根基”定位,以“国家标准”和“国际视野”来升华的基础教育学校——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
那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学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做了哪些事情,又是怎样“继旧开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呢?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按照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律,从“精神”“行为”“物质”“制度”四个方面,创造学校发展的战略空间。
一、“先学做人”的学校精神系统
学校以“先学做人”为核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构建教育体系,以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与学科课程标准为基准,构建具有中国式学校话语体系的学校精神文化。
那么,学校怎样“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做什么样的人呢?
这里的先学做人,不是一个“教”的概念,甚至也不是一个“育”的概念,而是体现为一个“同”字,就是中华国学文化里的“修己安人”“教学相长”,事实上就是师生“同”学做人,实现学校教育的“身教”与“言传”。老师先做到,学生也要做到,将中国教育传统中“古之学者为己”的观念在学校里传承发展为教育实践。
更进一步说,学校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空间,并不是让学生学古礼、穿汉服,甚至静坐膜拜,而是体现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人学观念,让人回到他所处的时代和他所面对的未来实现发展。所以,学校在构建精神系统时,充分关注了人的综合发展观。旨在促进学生“德”(包括“公共道德”和“个人修养”)“群”(包括“五伦并重”和“接受自己”)“智”(包括“生活所需”和“生存而学”)“体”(包括“竞争锻炼”和“健身防病”)四大素质的发展,并以师生的“行”作为核心来一体关联素质发展的目标,每一个素质都需要通过师生的“行”来体现,这也构成学校精神文化的本质:文化要通过这个环境中的人的行为来体现。
如(图一)
(图一)
由此定义出学校“以德为本,做人为先”的中华教育基本理念。这一理念体现的不仅仅是“行”为核心的发展系统,而且充分关注了动静结合、阴阳互补的整体观念,从“德”和“群”来看,“德”是“群”的基础,“德”更关注“静”,“群”更关注“动”;从“智”和“体”来看,“智”更体现“静”,“体”更体现“动”;在每一个发展领域中,“公共道德”和“个人修养”体现了阴阳互补,“五伦并重”和“接受自己”体现了阴阳互补,“生活所需”和“生存而学”体现了阴阳互补,“竞争锻炼”和“健身防病”体现了阴阳互补。学校精神系统的建立充分还原《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学问,构建起“全面发展的人”成长的教育系统。
学校教育的基本理念体现为五个方面。
一是敬畏天时。尊重中国文化传承的自然规律,遵循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规律,不盲目地讲创造规律,讲究实事求是,按照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来办学,扎扎实实落实好“做人”目标;理解学生学习与成长时间过程,将教育的过程观凸现出来,学生的学习经历、生命体验、人生感悟在经典诵读、学习实践、价值引领中自主建构起来,其中“拉长补短”在于用最质朴的表达方式来遵循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规律,引领学生志向与理想的建立,体现逐渐积累、领悟、澄清的过程,而不是盲目立大志。
二是时空定位。构建学生立场的学校空间。这里的空间既有物态的,即:学校建设的学生中心思想,以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路来定位,学校与自然融为一体,建筑与人融为一体,致力于最美和最具亲和力的学校建设。又是心态的,即:学校体现人的行为的自然属性,图书馆是弥散性的,体育场大中小型遍布校园,书法绘画教室是露天的,甚至包括学校的课程都是体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的。从时空的观念上定位一所中国式的人文学校。
三是自然法则。以中国学问思想来破解整个学校教育的密码,不为功利所左右。作为学校领导,要老老实实为教师着想,作为教师,要老老实实为孩子们做事,这就是最简单的道理。将中国人做学问的方式融入学校日常工作,构建一所“问学”学校,每个人都是学习者,每一位教师都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为了每一个人的“人格”“人性”乃至“人生”发展,以法则不变、策略多元的理念推进学校发展。
四是中国法度。建立中国式的学校管理与运作法度,核心是生长,不是控制,所以学校法度的三原则是:敬楷模,建立彰显楷模、敬畏圣贤的法度观,每个人能够自觉自律,让学校法度以文化的方式融入教育过程中;顺义理,致力于后现代学校的探索,尊重人学、社会学、管理学、知识学、心理学原理;适人情,发乎情,止乎理,学校法度实现人人共赢、志同道合的总体建构。
五是以德为本。“以德为本”正是学校发展的最高指导原则,《系辞》下传说:天地最伟大的德行,是化生万物;圣人最珍贵的,是崇高的地位。而此两者皆是以仁德和道义来维持的。在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选择的是“道”,道不失,德才不失;德不失,仁才不失;仁不失,义才不失;义不失,礼才不失。这就是老子说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一个人的美不是写在脸上和形体上的,一个人的道德不是显示在外面的动作上的,每一个上德的人从心开始,从行开始,就有着“道”的自在本性。
二、“童蒙求我”的学校行为系统
学校的行为系统包括学校教育发生过程中的一切要素,最主要的是通过课程与教学来体现,我们重点从课程与教学的视角来关注学校行为系统的建设。《易经》蒙卦说:“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清晰地表述了中国人一以贯之的以学生问、教师解为基本顺序的教育之道,是完全有别于近300年来发端于西方工业革命影响的标准化、灌输式教学的。这也构成了我们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逻辑。
雷夫老师与同学们
(一)“关联万物”的学校课程
一所学校的任务首先是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这是指落实国家的课程方案以及承载国家课程方案的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至于用什么样的学习材料来完成这一门学科的标准,则可以依据国家的政策法规,按照学生的发展目标,结合学校、教师的课程理解,进行创造性的开设和开发。图二呈现的是学校“关联万物”的课程系统。
(图二)
一是“道德·法治学科”课程纲要。对应国家《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未来会对应《道德法治课程标准》),落实核心思想理念、优秀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强调家庭观念、国家情怀、世界视野。以“感性”—“知性”—“理性”—“悟性”课程完成道德教育,增加法治类的活动、思辨、规定性课程。
二是“语文·国学学科”课程纲要。对应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国文读经,选择《易经》《道德经》《论语》为主线,语文·国学课程实施分类推进的策略,多位教师分科共进,熔融一体,构成语文的生命之树。课程开发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学习五个方面开展。
三是“数学·术理学科”课程纲要。对应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充分落实数学学科关于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学习目标,故事性、活动性地开设“伏羲数学”“黄帝和隶首数学”“尧、舜、禹和倭数学”等,采取项目启迪制,从“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勾股定理”“珠算心算”“宇宙万物”“千古图式”等角度引入经典教材。
四是“外语·游艺学科”课程纲要。对应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等,落实并增加“闲暇外语”“游艺外语”“生活外语”、“交流外语”学习时间,真正回归外语学科的基本语言与交流功能。英语课也是中国式的思维吗?是的,外语的学习从中国思维的角度来综合关注,知识分类与教学方式都已经符合学校的统筹方式。
书法课
五是“科学·万物学科”课程纲要。落实新的《科学》国家课程标准,增加中华传统科学、中医理论、地方自然、环保教育等内容。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纳入科学教育,增加养生类,随季节、气候、身体发育的变化,学习养生、保健、中医药、生理卫生等知识。种植出来、养殖出来、制作出来,而且还纳入了互联网思维。
六是“艺术·精神学科”课程纲要。对应国家《艺术》《音乐》《美术》等课程标准。音乐课程主要为“国韵”和“音律”,配合学校的三经诵读来学习;美术课程提升到“美学”的层次来观照;强化“书法”艺术,提供中国文脉。落实《天人合一》《礼乐传统》《大象之美》《比德思维》《中和圆融》《气韵生动》《传神写意》《曲线旋律》《海纳百川》《尽善尽美》《大珠小珠》等课程。
七是“体育·健行学科”课程纲要。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必修包括体育、健康、心理、劳动技术教育,是一个大体育概念。增加传统体育、民族体育、乡土体育、时尚体育内容。体育与游戏一体化,体育与卫生一体化,体育与道德一体化,体育与养生一体化,体育与心理健康一体化,体育与日常健身一体化,体育与世界游学一体化,体育与劳动健身一体化;还有健行类的课程总摄,如走进博物馆的“馆行课程”,走进泰山的“山行课程”,走近珠江的“水行课程”……
中华经典文化课程已经成为学校的基本品质,还有更多的学生选修课程与自修课程,体现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人人国学”进学校:少年京剧、中华武术、汉字演变、民族舞蹈、杨氏太极拳、书法篆刻、演讲、钢琴、手工画等几十门;作为中华标志性文化的武术、书法、中医、古琴、龙舟等,学校通过社会联合等方式开设。
(二)“精神物质”的学校教学
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实施的“精神物质并重教学”脱胎于中国基础教育学校课堂教学发展历史。近年来中国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体现的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呈现着较为清晰的“行为课堂”“认知课堂”“主体课堂”“意义课堂”的发展脉络。学校从教师素质到儿童基础,都在一个中等以上的层次上,在课堂教学的选择上,以精神课堂为操作方向,面向自然的物质世界,实现中国人的学问。
《吕氏春秋》以及邹衍等先人将“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相生相克界定为“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生,有发生、生长、促进的意思,这也是中国生生不息的学问体现;相克则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这也反映了一定的自然规律,而教学也是自然规律的体现。所以,“获得性学习”——“反馈性学习”——“组织化学习”——“反思性学习”——“设计性学习”,反映的是“水”“木”“火”“土”“金”的生生不息的学习过程观。
“获得性学习”是儿童先学习的落实,师生共同为学习而设计,学生借助学习单、微课、互助成长书等,实现儿童个体、集体的先学习,先获得,先自由创造。获得性学习过程,教师的任务是明确目标(整体与个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与课时设计)、学习指导(具体方案)、信息组块(网络学习、媒介提示);儿童实现的是目标认同、自主学习、准备反馈。师生于具体、扎实的行动中获得,以“水”善利,虽是起始和最低阶段,标示的是生命的萌发,变化向前润泽万物的触角。
“反馈性学习”是儿童将自己的学习过程、结果进行分享的过程,反馈分享不仅仅是交流,对儿童来说,意味着对自己发现、思维、认知、创造等过程的系统化,在反馈过程中也能够促成儿童自信心的生长。反馈性学习过程,教师层面的任务是营造积极的学习文化,参与反馈过程并形成联结;儿童实现的是激活先期学习的知识,交互反馈与在线反馈结合。反馈性学习具有“木”的形态,是由“水”而生的,但是已萌发并成形,无论是独木还是成林,是在反馈过程中所希望的学习结果。
“组织化学习”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儿童交流学习结论后,相互之间的问学、探究,这是一个大组织观,是一个具有生态意蕴的教学组织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与文本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实现综合化的组织探究。组织化学习过程,教师组织儿童学习过程,协调、评价、激发、调整,时刻保持对目标的关注度;儿童实现的是相互“提供观念—深度学习—应用同化”,并且实现“探究—分享—讨论—实践”。“木”的成熟意味着奉献的开始,所以意味着“木生火”,在一个组织化学习的空间里,学生、师生多要素之间碰撞、点燃,实现由“木”而生“火”的价值,组织化的合作就是“火”,星火燎原,构成课堂教学最热烈的交互、提升过程。
“反思性学习”是融反馈、巩固、指导、提升、评价于一体的学习过程,实现的是学习主体的知识建构与达标,是指向于教的价值引领与学的自主建构的一体化过程,也是教学的精神提升阶段。反思性学习阶段,教师实现的是对自我的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儿童实现的是自我评估性学习。于此阶段,精神课堂的情感与理智合二为一。这就是“土”的承载了,任何学习都要回归到个体的反思中,由动而静最为不容易,但是冥思苦想却是知识生长和做人价值生成的必要条件,“土”以厚德载物,以反思构成成熟和超越。
“设计性学习”是儿童与教学重新启动一个学习过程的阶段,也是承接上一个学习过程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标志是目标设计、过程设计、学习参与,是将学习过程首尾相接、天然融为一体的基本过程。设计性学习阶段,教师的任务是预先评估、设计课程、作业合理、形成系统;儿童要做的是设计目标、达成共识、理解意义、明确要素,开启学习。又成就才能有新的设计,现代信息资源借助互联网及多元平台的交互,已经呈现颠覆性的大数据状态,学习已经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所以,“设计”不再是教师的专利,而是学习的核心,即“金”的发掘,由“金”入“水”学习在自然流淌。
三、“天人合一”的学校物质系统
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物质文化的内涵是体现“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思维的,实现的是硬件与软件无痕的统一,内在的交融。当然,物质系统不仅仅是建筑与设施,而是体现学生立场的一种教育关怀。
首先,这种教育关怀是中国式的,从学校的学生活动场所以及硬件设施上看,带有着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神韵:
1. 学校建有“论语广场”,孔子像的肃穆与整本《论语》的鲜活浑然一体,构成学生进入校园前的第一感;
2. 学校主体是“易经广场”,64卦就在学生活动的场地上,卦爻辞整齐排列在国旗两侧,构成了现代国学的独特风景;
3. 操场也是“道德经广场”,厚德载物的核心价值在山水之间荡漾,《道德经》全文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之中找到道德经学习的乐趣;
4. 餐厅里,学生就餐的餐桌是“八卦餐桌”,用的筷子是易经标识的筷子,在一日三餐中也能感受易经文化;
5. 最为重要的是,学校任何一个环境中出现的文字,都来自于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的教育名言,在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结合上,都与曾仕强老师的思想高度契合。
……
第二,整体建筑风格体现中国建筑特点,学校在依山傍水的罗浮山深处,是一所自然与人文高度耦合的“最美学校”。学校设施设备体现精细入微的人本主义关怀思想,力求体现天人合一、照顾入微的学校设计思路。
“天人合一”是学校人文与物质整体设计理念的体现,人与天地同生共运,体现在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设计的风格以及学校功能的定位上,全力规划出具有经典风格的建筑特色。色彩选择以古典沉稳的中华文化底色,主建筑以简洁的“青色”与“白色”相搭配,体现学校的活力与素朴,加入鲜活明艳或者带有功能标识的金色、红色、赭石等为主色调,既是国旗色彩的基本还原,又能够让学生的心智、梦想伴随着和谐的色彩体现出来。
环境设计力求还原出教育情境的本来面目,充分挖掘并发挥自然环境资源,遵循自然本源去建设学校,尊重自然特征开展学生的实践性教育活动,打开校门呈现学生实践的特点,校园里就可以进行野营,楼顶上就可以“摘星辰”,让学生心里得意无限扩大。
古典素朴与现代动感巧妙结合,各种功能教室具有相互协调的作用,学生可以随意进入每一间教室,每一间教室都让学生绽放激情,让人类文化的经典在这里都能够找得到影子、落实到教学中。而且,主建筑的色调、结构、功能力求突破,为学校的进一步复制、迁移做好第一手的准备,这也会构成学校文化解读的一个标识。
第三点,这种教育关怀是“照顾入微”的。体现在学生学习场所的人本情怀上,这是一所学生的学校、家长的学校、教师的学校、友朋的学校、中国的学校、世界的学校。从学校功能性上来说,教师的工作环境、学生的学习环境、家长的参与环境、客人的观摩环境都力求做到细微、贴心,每一个建筑符号都力求具有教育意义,每一个角落都在精心设计中体现着自然特征,让学校既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与成长场所,又成为每一个进入学校者自然能够获得归属感的场所,质朴中隐含奢华,随性中包含刻意,让有限的学校时、空定好位,发挥好应有的作用。
当然,在物质系统背后的就是每一个人的名字和才华,每一个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的人都与这个自然天理的世界共生共荣。
四、“王道精神”的学校制度系统
在现代学校制度的背景下,从企业到学校,大都被标准化的流程所控制,然而,学校毕竟是人与人灵魂相触碰的地方,学校内的制度体系以最大限度符合人的需要为宗旨,关注时与位中的人,权不离经,才是最好的系统。
积极落实践行“王道管理”理念,以仁义治校。期望在学校的发展中以“上下同胜者欲”的“众思维”来实现“上下同欲者胜”的“正效应”。我们在哲学管理、思想管理、内省管理的框架下,适度采取科学管理策略,以“人人修己安人”实现“人治”“法治”的二元一体。
“王道精神”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理念,“中华”本身就是一个生长的观念,用曾仕强老师的话来说:中华既要守中,也要变化。就是有原则地应变,不是没有原则地乱变。“中”指的是合理不合理;“华”,是华丽的意思,也有变化的意思。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持经达变”的教育。“经”在哪里?“经”是根,是“先学做人”这一理念的根本。
从管理与制度层面来讲,作为一所学校,校长首先要持守这个根,所以,“校长应该是学校构建中最底层的那个人”,这是认同中华优秀传统年文化理念的第一要义,所以,学校的结构系统为:
(图三)
校长为老师们服务,老师为同学们服务,同学们相互服务,一个综合的生生不息的生长式教育结构图就构成了。学校制度建设逻辑体现“合理”“合情”“合法”,每个人都以敬畏生命的状态来敬畏工作,以此实现学校发展的“合力”。
在学校内外倡导有尊严地生存,得双赢的竞争,负责任地工作,自省式的评估;坚持学生成长中心,教师发展先行的理念,承接“王道管理”基本思想,探索基础教育学校的“中国式管理”路径,为学校育人模式和办学体制的正本清源寻找具有实践操作价值的道路,积极实践曾老师“中国式管理”与“王道管理”的基本思想,以思想落地作为基本的发展保障与目标方向。
从用人工作到用工作育人,这是学校在克服诸多稀缺性资源过程中的基本管理选择,学校事务管理与处理不是解剖切割式,而是体现由“象”—“数”—“理”的中国式思维与管理的核心精神,让“生生发扬”的理念贯穿到学校整体事务管理中,未雨绸缪、决胜未来,小心预测、深度求证,统筹规划学校的整体事务。
具体操作中采取“现象第一”“多元预约”“研究分享”式的工作机制,遇到问题,马上进行研究预约,迅速开展问题解决的决策,可以由学校领导约请教师进行研究,也可以由教师约请学校领导进行研究,每一事务的研究都要形成研究笔录、研究成果清算单,事务工作无限靠近科学研究的方式。
学校事务的处理系统将由每一个人的“一”生发出研究群体的“二”,继而构成相互关联的“三”,至少三个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够解决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与处理结果马上会在学校的校务系统公示,形成一次完整的研究与推广过程,动态开放的学校制度系统将由此而生成。
综合起来看,一所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校不是复古的,更不是功利的,而是依据中国学术思维和文化行为方式,关注世界人才培养走向,关联宇宙万物来促进人的发展的学校,也以此来实现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包容,学生的未来是在世界上用中国文化立足,用中国文化接管世界。
书法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