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软工具”,培养学生思维力
2017-06-15山东省烟台第三中学王丽萍
文 | 山东省烟台第三中学 王丽萍
开发“软工具”,培养学生思维力
文 | 山东省烟台第三中学 王丽萍
时下,“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高频热词。在这场由“知识核心”向“素养核心”的教育变革中,学生思维力的培养与提高至关重要。它既是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之一,更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中国由“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转变的关键。
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力?首先是落实对思维力的培养。有人说:“学习就像船和锚。倘若您不希望船漂走,那么您必须用锚将它固定在一个坚固的地基上。”这句话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基础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继续设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考过程就像行船,如果想让船行得快一些,顺利到达目的地,那么必须要有一条清晰的航线,这条线越清晰,越直观便越有效。
教学中,教师往往强调学生要有“思路”,所谓“思路”,其实就是一条思考的航线,但在教学生找到这条航线时,教师却往往以抽象的引导为主,很少为学生设计一条直观的思考路线,让学生可以清晰可见地循此达成学习目标,因此导致学生的思维长期停留在一个模糊感知行走阶段,即使有些学生到达了目的地,也是“摸着石头过的河”,没有形成理性的思维能力。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创造开发一些有效的工具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航线图”,不失为一种途径。为了与学生学习需要的硬件工具所区别,我们暂且把这些学习“航线图”称之为教学“软工具”。下面,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向大家介绍两种我自己开发的“软工具”。
一、“鱼骨图”工具
在以往“知识核心”的议论文写作课堂教学目标设定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往往定位于具体知识的培养,而忽略能力培养。如目标多设定为如何快速审题提取观点,如何运用证据进行论证,如何增加语言的文采等,而对论说文体的本质特点——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却涉及甚少,对如何培养学生这两种素养的训练就更少。因此,许多学生的思维力长期停留在浅层思维、直线思维、跳跃思维的程度上,难以突破。可以说,教学耗时虽多,却成效甚微。为此我转变教学思路,溯本正源,由“教知识”入手转变为“教思维”入手,并借鉴开发了“鱼骨式”思维航线图。
这个鱼骨式思维工具尤其适用于任务驱动型的作文训练:事件原因相对复杂,需要层层深入剖析。
以下面这个材料为例:
南锣鼓巷以保存完好的胡同、四合院以及闲适优雅的老北京生活而闻名。后来这里成了景区,成群的游人来了,狭窄的胡同转个身都困难。有的游客乱扔垃圾;有的游客随意乱闯,擅入民宅……闲适与优雅荡然无存,老北京味道也变成了人挤人的汗味儿。面对此境况,居民们深感困惑,他们经过思考,一致同意宁可不要丰厚的旅游收入,也要恢复老街往日的宁静。近日,北京南锣鼓巷主动申请取消国家3A级景区资质。
深受传统训练的学生,往往很容易就把思维定位在材料里的“宁静与喧嚣”的对立关系上,并由此建立“人生需要宁静”的论点进行论证写作。但我认为,这样的思考并不是真思考,这样的写作也不是真写作,离理性思维更是相距甚远。在课堂上,“教师的问题不在于掌握一个主题,而是将一个主题调整为对思考的培养”,“传授的材料应该是一种刺激,而不是带有教条主义的定论和僵硬的性质”,如此才利于学生独创性思维的发展。“所谓‘独创性’,是指学生对于问题有亲身探讨的兴趣,对于别人提供的暗示有反复深思的主动精神,并且真心实意地循此前进,导出经得起检验的结论。”
这个材料里面实际包含许多值得质疑的问题:
1. 你是否赞同南锣鼓巷居民申请取消景区资质?
2. 南锣现状真的是游客造成的吗?
3. 南锣取资质就能解决问题吗?
质疑是有效思考的前提,而如何进行连贯性的表达,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杜威认为仅有事实——不论是宽是窄——以及由这些事实联想到的结论——不论是多是少——即便是结合到一起,也仍然构不成认真的思维。这些联想还必须加以编组,使之彼此相关联,并与它们所依据的事实相关联,从而安排得有条理。当灵巧性、丰富性和深刻性的因素都得到应有的平衡或保持了应有的比例时,我们得到的结果就是思维的连贯性。
针对网络安全的建议,个人用户账户信息使用不同的加密算法,如MD5.电话功能使用虚拟电话。将数据经行加密处理。虽然这不能100%的保证数据的安全,但是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安全信息泄露的可能性。
利用“鱼骨式”思维航线图,在经过四次质疑,认真思考分析后,实现了思维的连贯性。如图所示:
第一次质疑:近日,南锣鼓巷居民主动申请取消“3A”景区资质一事引发热议。确实,游客的大量涌入造成了当地居民诸多困扰,取消景区资质无可厚非;但是,南锣问题真的是游客造成的吗?
结论:南锣问题固然有游客的部分原因,但若把全部问题都推到游客身上,未免有失公允。
第二次质疑:居民自身有无责任?
结论:其实,造成南锣今天之现状,居民自身也有责任。有人说,进行商业开发,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有错吗?是的,提高生活质量本身并没有错。适度的经济发展对生活质量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凡事皆有度,如果(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活,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就像南锣鼓巷,过度追求利益,过度进行商业开发正是造成南锣鼓巷现状的重要原因。其实这样的地方远不止一个南锣鼓巷。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旅游胜地凤凰古城、周庄等。
第三次质疑:那么南锣现状谁之过?
结论:政府的措施也有不合理之处。比如社区定位的不合理。
结论:解决南锣鼓巷的困境,简单“取消”并非上上之策。试想,(假如)遇到问题,(就)一“消”了之,(那么),会不会有“北锣鼓巷”“东锣鼓巷”“西锣鼓巷”跟风而上?(如此),游客该如何办?再者,南锣鼓巷本就盛名在外,即使“取消”资质,慕名而来的游客也不在少数,所以,我理解其做法,但并不完全赞同。
我抛出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其实对于一个事件来说,我们赞不赞成并不是问题根本,重要的在于我们面对事件或问题,有没有解决的办法或能力,这才是一个负责的社会公民最重要的意识和所应具备的能力。我们能否为南锣问题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随着我们的不断质疑,不断剖析,最后,一个完整的思维训练图式也就呈现在学生面前(如下图所示)。
思维的由浅入深,由直观到理性的路线,每一次质疑的分析与所用的有效论据,这些原本抽象的思维过程都转化为直观的图式清晰地呈现在了学生面前。
二、“思维力”写作工具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常有这样的困惑:不知如何开头,如何往下行文;或者写完了,却感觉整篇文章东拼西凑,没有思路。这是因为思维的碎片化所致。杜威认为,一个完整的思维行为都多多少少包含逻辑上不同的五个步骤:(1)感受到的困难,难题;(2)它的定位和定义;(3)想到可能的答案或解决办法;(4)对联想进行推理;(5)通过进一步观察和实验肯定或否定自己的结论,即树立信念或放弃信念。我们用下面的图式来表示这个完整的思维行为就是:
感受到一种困惑(或问题) → 明确界定困难的性质 →为联想到的看法(包括己方的看法或对方的看法)进行“诊断”,并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 → 进一步思索(推理)它的意义 →得出最终结论。
根据这个完整的思维行为,我设计了下面这个“思维力”写作工具。
“思维力”写作工具
(题目)(题目5分)共计60分
学生姓名: 写作日期: 得分:概述你感兴趣的事件或困惑的问题(5分):阐述你对这个事件(问题)的观点(10分):简述能支撑自己观点的几个 简述反对自己观点几个有效有效证据 证据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做出圆融的表达(共20分)进一步思索它的意义(10分):简练的表达你的最终结论(10分):
“图解式引导是一项有效的记忆策略,因为它们帮助强化从阅读而来的最重要信息,并帮助将该信息存储在已知相似信息的附近。”在这个工具中,感受困难(概述事件)是第一步,它是思维的起点。阐释观点阶段是第二步,“这第二步的存在与否,在最大程度上影响到思维的用心深浅,是严谨推理还是只随意思索。若是不经过煞费苦心判明困难的性质,那么对解决困难的联想就多多少少是随心任意的。”
第三步是辩证思维阶段。许多时候,我们的观点实际上是自己先入为主的“经验式”观点,很可能与现实存在的一些观点正好相反,对此,我们要审慎思维。审慎思维的实质就是不急于作出判断,而是要查清问题的性质,对矛盾双方进行细致的“诊断”分析,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并进行圆融的表达。这一步对于有意识地建立与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素养至关重要。当我们对问题建立一种相对理性的思考后,进一步探索它的意义,这实际上就是思维的第四步——推理阶段。推理论证可以使前面的观点更透彻深入,更富于意蕴。最后,是思维过程的最后一步——确定你的最终结论。
此工具的设计同时还深受格利·格雷戈里等人的著作《差异化教学》的启发。从整体而言,它可以有效规范学生写作的逻辑性,匡正其写作中直线思考、自说自话、随意性和碎片化的写作习惯。
三、“说服我”自评工具
在完成思维训练后,如何准确判断学生的思维力提升程度,特别是使学习者本人能够准确自知,由此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并最终向“深度学习”发展,同样值得重视。
但是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当前大班额制的教学条件下,教师几乎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具体评价,而得不到清晰具体评价的学生往往不知自己从何学起或哪些方面可以有效提升,于是就“眉毛胡子一把抓”,效率低下甚至无效,自学能力难以培养,更谈不上深度学习。对此,有效和评价工具的开发使用就非常必要。
比如,我在进行演讲稿写作教学时设计了一个“说服我”自评工具。
“说服我”自评工具姓名: 题目: 时间: 得分:关键因素 高 级(1 0分) 熟练(7分) 部分熟练(5分)开场和结束我能够引人入胜的开场和结束,能吸引全部读者。我能生动的开场和结束,能吸引大部分读者。我能顺利开场和结束,但不够吸引读者。论点的表达(1 0分)我能够简练、准确、深刻的表达我的观点。我能够较为简练、准确的表达我的观点,但在表达方式上有待提高。我基本上能表达我的观点。但简练程度、准确度与深刻度上均有待于提高。支持或反对论点的论据支 撑(1 0分)我能够运用足够的论据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有效的支撑我的论点。我能够找到论据来支撑我的观点,虽然逻辑上有欠缺,但基本上都能证明论点。我能列举几个支持与反对的理由,虽然直接的联系不明显,但与论点有关。
论证过程的组 织(10分)我的文章导入引人入胜,证据能够清晰地支持结论,结尾意味深长。文章导入清晰,结论合乎逻辑,有论据的支持。文章有开头,中间部分合乎逻辑,有结论,读者能够推出作者的观点。逻辑词语的运 用(10分)我能熟练运用逻辑关系词语,我的词汇丰富、准确,能让读者明白作者的感情。我基本能运用逻辑关系词语表达我的观点,词语的选择虽然缺少变化,但读者能明白我的观点。我的逻辑关系的词语的选择基本适合我的观点。语句多样性(10分)问题、句子和引用都能加强文字的说服力。句子的长度和类型有变化,这增加了文字的趣味性。句子的长度和类型有变化,可能增加或者不会增加趣味性。论据材料的积 累(10分)我平时积累了较多的材料,写作时能熟练加以引用,有助于观点更加清晰或更有说服力。我积累了一部分材料,基本能保证在写作时加以引用,并基本能证明观点。我有时缺少材料论据,写作时有时不能有效证明观点。
此量表可在写作前发给学生,学生首先据此对自己的写作状况进行自我判断;在写作完成后,可再次根据量表进行自我评价,这样就能清楚了解自己的提升状况,并确定下一步的自我提高目标。这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进入“深度学习”提供了一个有力抓手。同时,教师也可据此了解学生目标达成状况,并对此进行教学设计与差异化的个性指导,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大班额课堂中只能针对大部分学生的大体水平进行统一教学的不足。
需要注意的是,要想使“软工具”真正成为一种有效教学手段,必须应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它并非教师随意创造的产物,而是在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透彻理解与分析中建立起来的;第二,它并非只是某一次在课堂上使用,而是可以长期使用的;第三,它不是只适应于某个开发者的,而是可以普遍适用于同类知识点学习的。如此,才能真正称之为工具,从而实现由“教学习”到“教如何学习”的教学变革。